首页 百科知识 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时间:2023-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网络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不是任命或选举产生的,但他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和由于成员心理上的拥戴,常常比网络正式群体的领导者更具权威性,对成员的影响也更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网络正式群体为教育对象,还必须将网络非正式群体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就目前网络空间群体的数量看,网络非正式群体远多于网络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正式群体中,存在着许多网络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同乡会,企业中的钓鱼族、联谊会,学校中的老乡会、兴趣小组,社会各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网友、棋友、牌友、票友、球迷等。这些群体大多是映像型网络群体,即这些网络群体能在现实社会群体中找到相应的实体组织。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正式群体中,或在这些网络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诸多网络非正式群体,这些网络群体在现实社会群体中找不到相应的实体组织,属于非映像型网络群体。只有把握了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它有别于网络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才能有效开展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网络非正式群体并不是由法定的权力机构所建立,也不是出于权力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进行网络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一般而言,网络非正式群体只要群体中的成员对这种组织形式有一定的需求,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现实群体或网络正式群体之中。网络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兴趣爱好一致,或背景经历一致,或暂时利益一致,或地理位置一致等。网络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组织建立方面,一般网络正式群体的建立与组成,是由于组织目标及任务的需要,通过命令、规定、编制等手段,由上级组织或职能部门组建的。这样的群体有确定的任务和职责,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而网络非正式群体则不是由组织或职能部门组建,而是自然或自发形成的,一般来说,是没有章程和确定权利、义务的群体。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常常是一种情感上的,无法明确化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感情为纽带,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缘故。网络非正式群体的权力来自于组织内成员的授予,而不是上级部门的授予,其权力的实施常常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第二,在领导者方面,网络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与网络正式群体的领导不同,不是由组织任命或由群体推举产生,而是自然形成的。虽然网络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不是任命或选举产生的,但他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和由于成员心理上的拥戴,常常比网络正式群体的领导者更具权威性,对成员的影响也更大。

第三,在凝聚力方面,虽然网络非正式群体结构一般比较松散,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人员不固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但这种群体中还是具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的。由于这些行为准则是从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兴趣爱好、情感需要出发的,因而对成员的约束力是很大的。也正因为网络非正式群体是由于其成员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者观点相同、彼此需要等原因形成的,所以一般来说往往有较强的凝聚力。而这种较强的凝聚力,突出表现在群体的自卫性和排它性上。

第四,在信息沟通方面,网络非正式群体比网络正式群体更通畅、有效。网络正式群体虽有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渠道,但上面发的通知、文件等,很难保证成员都能及时上网去看。而相形之下,网络非正式群体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这使其内部信息交流具有渠道畅通和传递快的特点。这种信息交流也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以共同的感情为基础,以感情作为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

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按群体的成因,可分为利益型、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亲缘型等类。而按群体的作用和性质,可分为积极型、消极型、中立型、破坏型等类。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认真研究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并有效扼制其消极、破坏作用。

2.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由上述特点可以发现,一般网络非正式群体有着群体成员中情感倾向的同一性、情感需要的互补性、群体凝聚的向心性及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性等心理特点。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作用

一是能够满足个人的一些正常心理需要,及时解决困难。如共同的兴趣爱好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其成员以稳定的情绪和愉悦的态度来从事正式群体交给的工作。非正式群体的成员间认同感、归属感和群体的支持作用,有时比正式群体强烈得多,其成员更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情感的交流和情绪的稳定,从而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网络非正式群体还可作为成员受到挫折时发泄感情的通道,并能协助解决困难,给予安慰。同时,网络非正式群体中首领与成员关系密切,更容易了解成员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困难,解决困难。

二是有利于沟通意见,可协助正式群体的工作并分担领导压力。非正式群体可弥补正式群体内意见沟通渠道的局限性,完善群体内的沟通网络,把意见传达给更多的人。网络正式群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程序,大多是事先制定,缺乏随机应变能力。而网络非正式群体则往往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弹性,对于临时发生的急迫问题,常能寻求非正式途径及时而有效地解决。在网络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领导保持良好关系并采取合作态度时,能自动工作并积极提供意见,正式群体主管人员不必躬亲,可节约许多时间与精力。

三是可监督、制约领导。正式群体内部的网络非正式群体能矫正正式群体管理措施,使领导者必须对若干问题作合理的计划与修改,不敢滥用权力,即对领导有制约作用。正式群体外的网络非正式群体也可以通过他们畅通、快捷的沟通方式,形成社会舆论,起到监督各级政府、领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网络非正式群体在发挥其积极作用时,既有益于成员的身心健康,又对正式群体和政府领导起支持分担、稳定调节和制约的作用。

(2)消极作用

一是与正式群体冲突,干扰正式群体工作。网络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表现往往发生在它与正式群体相冲突的时候。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利益或目标与正式群体的利益和目标发生冲突时,会对正式群体的利益和目标起着破坏和干扰作用。网络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与正式群体的规范发生冲突时,会对正式群体的规范起削弱作用。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群体意识与正式群体的群体意识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思想方法、价值观念、评价标准等,都会影响正式群体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网络非正式群体所要进行的具体活动与正式群体要进行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会对正式群体的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网络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与正式群体的领导发生冲突时,正式群体将难以有强大的凝聚力,绩效也会下降。

二是非正式群体易传播小道消息,易出现小团体倾向。非正式团体越多,小道消息和谣言越多,这是因为非正式团体是以感情作为基础,往往歪曲事实,无事生非。谣言的产生是由于情绪波动或者未满足个人需要所致,或者由于风气不正、正式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所致。谣言的传播,可能形成错误的网络舆论,加上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小团体倾向,这些都将削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正式群体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作用。

三是网络非正式群体内部容易形成不良压力。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都有行为的标准和规范,都对个人有约束力,甚至对个人造成压力。但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压力较正式群体的压力往往来得沉重,如讽刺、挖苦、打击、造谣等,可能迫使其成员脱离正式群体所要求的行为规范。

3.对网络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的调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式群体中的网络非正式群体,以及正式群体之外的网络非正式群体,除了非法群体以外,都不能简单地压制取缔,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善于调节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服务。

首先,应深入调查分析,掌握情况,认识网络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把网络非正式群体与“政治小宗派”“小团体”严格区别开来,更不要将它与非法组织混为一谈。网络非正式群体与“政治小宗派”“小团体”的不同,在于“政治小宗派”“小团体”是利用组织和正式群体的系统,有目的地进行非组织活动,旨在干扰和改变正确的组织目标和任务,从而达到利己的目的。网络非正式群体虽有可能转化为小宗派、小团体,但它并不就是小宗派、小团体,它是在个体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的群体目标的群体。如果全盘否定网络非正式群体,一味斥责,强行解散,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而且还会削弱正式群体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

其次,应合理利用网络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心理功能,为正式群体实现自己的目标服务。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利用网络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还可利用其凝聚力强的特点,把某项任务交给网络非正式群体去完成等。

再次,应加强对网络非正式群体的正面教育引导。网络非正式群体中的情感成分较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其横加指责,容易伤害其成员的感情和自尊,因此,应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要深入实际,沟通思想和情感,取得信任,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建立合理的、必要的正式组织,如社团、协会、俱乐部等,引导他们的兴趣,促进网络非正式群体向积极型团体转化。通过融入集体,教育和改造消极型的网络非正式群体。

最后,应重视网络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工作。网络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行为对其成员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领袖”人物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其他成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3]申永荷.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243.

[4]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90.

[5]咎玉林.网络群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J].思想理论教育.2005(6).

[6]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90.

[7]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9(1).

[9]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69-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