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根据对“健康”概念的理解提出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的状态,或完全安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丰富了健康的新概念,认为健康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根据健康新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2]
我国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如许又新(1988)提出应该按三种标准来全面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①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②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③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的考察分析,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心理学大辞典》指出:符合下列标准,可视作心理健康:①情绪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②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乐于和他人交往;④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⑤对生活的环境有适当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即自我之间获得和谐关系。[3]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1.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拥有正常智力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网络作为连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介质,以其便捷、高效、经济的运转与使用特征而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网民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
2.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网民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为主。
3.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
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网民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网民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人,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4.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网民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网民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5.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并能以平静心态面对网上不友善的交往。能够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在网络环境下,人长时间与机器打交道,人所面对的是机器背后的虚拟的世界,容易脱离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弱化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不畅的人,上网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冷漠,影响心理健康。因此网络心理健康要求人们处理好人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保持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同时要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网上不友善的交往。因为网络交往具有隐蔽性、间接性的特点,对于一些没有“慎独”素质的网民而言,其自律行为和责任心就会下降,在网上交往时常常带有明显的攻击性、过度的调侃性,甚至侮辱性,心理健康的网民应该能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
6.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不健康的网络行为方式往往导致网络成瘾等网络身心障碍,离线时产生诸多的身心不适应,因此,网络心理健康还要求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