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有数据显示,[1]2011年全国县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已达2952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少儿图书馆94个,省级公共图书馆38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257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1539个。按照全国行政区划,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财政投入稳步增加
公共图书馆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205252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3.49亿元,10年间增长了5.28倍。其中,专项购书经费由2002年的4185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4.13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已经从2002年的582.8万平方米增长到1058.4万平方米(见表6-1)。
表6-1 公共图书馆现况
资料来源:中国图书馆年鉴
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如深圳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仅2007—2012年间,由22.7万平方米增至32.1万平方米,增幅为41.11%;阅览座位由25445个增至37645个,增幅为47.95%,其中残疾人阅览座495个。
(三)文献资源日益丰富
各级公共图书馆也更加注重图书更新,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和新增藏量逐年增长。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69719万册(件),比2007年增加了17666万册(件),增长了33.9%。全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0.52册,比2007年增加了0.13册,增长了33.3%。新增藏量7993万册(件),比2007年增加了5964万册(件),增长了293.9%。数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约600TB。[2]
(四)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
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和网站数均大幅增加。统计数字表明,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157528台,比2010年的142772台增加了14756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92649个,比2010年的83124个增加了9525个,全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总数超过900个,比2007年增长近23%。全国大部分地区积极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
(五)服务方式和能力不断拓展和提高
全国公共图书馆除开展正常的借阅工作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丰富服务手段。2011年全国共有电子阅览终端92649台,比上年增加了9525台,增长了11.5%。全国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积42.85万平方米,增长13.9%。电子阅览室面积占阅览室总面积的比重由2006年的12.2%提高到17.5%,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68251次,2937万人次参加,分别比去年增长了13.6%和7.2%。其中,组织各类讲座35175次,654万人参加;举办10479次展览,有2094万人次参观;举办培训班22597个,有190万人次参加。[3]
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外借册数达到28452万册次,比2007年增加了7133万册次,增长了33.5%(见表6-1)。总流通人次达到38151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了12048万人次,增长了46.2%。各地结合实际,采取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一卡通”、流动图书城市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形式,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创新。
随着2011年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图书馆事业更是进入了迅猛发展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