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媒体逐渐产业化,走向更加自由开放的时代。在此阶段,人大有关部门和党的宣传部门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情况,提供采访线索,为记者的采访活动铺路搭桥。如在重要会议开幕和重大活动开展之前,人大常委会大多会与新闻单位和记者通气,与媒体共同研究报道计划、制定报道方案、确定报道主题、策划报道形式,最终帮助媒体记者写出翔实权威、生动感人的报道,让公众对人大工作有更为清晰地认知,也有效地监督了“一府两院”的工作。
这一时期人大报道出现了两个重要现象。一是人大好新闻的评选。1991年全国人大办公厅开始评选“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自此之后每年评选一次。二是全国人大新闻网的开通。2000年人大新闻网启动。由于互联网发挥了传统媒体所难以具备的即时互动性,刚启动的人大新闻网几乎成了“网上人大”。
尤为可贵的是,此时期的人大报道由务虚逐渐转向务实。其最集中体现就是每年召开的“两会”,而“两会”因为其众多议题与公众利益相关且往往影响整个中国社会走向,因而能吸引广大受众,也成为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的中国媒体竞相争夺的领域。每逢全国“两会”召开,各路记者都会云集北京,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络各有所长,形成了一个立体报道网,尤其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重要媒体都把报道好每年的“两会”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更为重要的是,会议过程中的小组讨论,特别是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不同意见开始被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并成为两会报道中最具吸引力的新闻内容。中央电视台于每年“两会”召开前还在观众中做广泛调查,征集公众的意见和问题,并再就这些意见和问题与人大代表对话,最终共同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21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大报道呈现出全面开放创新的可喜气象。
首先,网络媒体的介入加速了人大新闻报道构建中的民主力度。无论是商业门户网站还是官方网站,都将人大报道作为重要内容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被允许参与“两会”报道的网络媒体不仅在网上征集公众意见,更积极推出“网上人大”这一虚拟公共领域,邀请网民模拟“人大代表”在线提交议案,进而为公众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提供平台。而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甚至设立“网络访谈室”,邀请代表做客新闻中心,与网民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传统媒体人大报道形式多样化和内容深度化。系列报道、专题报道、战役报道、重型评论等,纷纷登场亮相,亮点频闪,夺人眼球。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纷纷打破媒介壁垒,呈现出争奇斗艳又合作互助的喜人景象,人大新闻报道进入多媒体融合立体报道阶段。如今,各种媒体不再是独立进行人大报道,而是相互借鉴内容,围绕同一主题进行报道。正是互相借用和发力,人大报道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呈现在公众面前,而公众意见也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到达人大会议新闻中心,从而较好地充分参与民主政治,实践着不同层次的民主活动。
时至当下,人大报道更是实现从关注制度到关注人、从政治新闻到民生新闻、从单项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换。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