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广播模式”和网络时代的“黏性模式”下,新闻生产是线性的,包括采集、制作、播发、营销、反馈等环节。新闻素材采集由专业记者完成;新闻制作(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态的新闻作品的加工制作)由传统编辑完成;播发一般是在专业的媒体渠道如通讯社供稿专线、报纸、新闻杂志、广播、电视频道等;营销由专业的发行或营销团队开展。只有在受众反馈的部分,线性流程的指向发生反转,由受众指向媒体。整个流程强调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受众是被动的(见第三章图3.5和图3.6)。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延展模式”下,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则呈现“开放”“互动”的特点,强调受众(或称“用户”和“公众”)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主动参与。在采集环节,既有专业的记者、摄像/摄影师,也有公民记者(或草根记者),还有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合作的“众包机制”;在制作环节,联合编辑部/超级编辑部把来自专业和非专业“记者”采集到的内容进行加工,而且,这个加工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可能有“二次”甚至“多次”加工;在播发环节,利用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专业渠道,还包括社会化媒体平台、其他的新媒体平台以及一些“自媒体”平台;在营销环节,采取的往往是专业营销与“互联网米姆”并用的策略。各个环节都是可以互逆的,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受众的主动参与(见第三章图3.7)。
从广播模式、黏性模式到延展模式,媒体的新闻生产从中心化向分散化发展,运作的核心由把受众吸引到专业渠道来,转变为生产容易被分享的内容,通过交换内容使人们相互连接。媒体的思路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是强调专业化内容生产和专业播发渠道建设,聚焦独立用户访问量,如今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重要性,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放大效应,引导用户用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广播模式和黏性模式下是被动接受内容,或按设计好的路径进入中心区域,在延展模式下则感到自己是内容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延展型新闻”和“延展型媒体”是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