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世界主义视阈下,最迫切的是摆脱“吾牠关系”的对立冲突框架,建立一种“吾汝关系”的平等对话思维方式(史安斌,2011)。在新闻实践中跳出传统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藩篱,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疆界,把整个世界作为传播活动的发生地统筹安排新闻生产,重建新闻话语体系,重新评估传播效果。
在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的概念范畴下,民族国家是考虑的第一要义,在报道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新闻事件(即所谓的“国际新闻”)时,往往从本国政府、民众的角度去考量,从特定的角度、立场去解读,以迎合本国民众的认知框架。即使这样的国际新闻,也只是全球各地每天发生的大量新闻的“冰山一角”,对世界的分析、判断不仅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在内容上是碎片化的。大量的媒体只报道本国、本地区发生的新闻,有些新闻永远不会在其他国家媒体上出现。如此一来,当地区新闻突发成全球性事件时,新闻业往往准备不足,既缺少报道材料的积累,也无法令大众真正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新闻的第一落点、第一阐释点常常被错过。
超越“吾牠关系”的对立冲突报道框架,就是要用普遍联系的视角做国际新闻报道,用全球化的眼光考量本土经验。
一方面,密切关注全球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新闻,探寻新闻事件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关系,从信息沟通、全球知识和普世价值的出发点进行新闻报道。首先,通过派驻专业记者和发展当地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国际新闻的采集范围,增强共同体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真正体现虚拟世界主义的要义。其次,避免旁观、猎奇的国际新闻报道心态,在报道中增加同理心和同情心,寻找共鸣和共振。第三,把新闻的落地范围真正扩大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使来自中国的新闻既能“上天”,也能“落地”。海外社会化媒体为我国主流媒体新闻的落地和直达国外受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外粉丝。
另一方面,把本土经验置于全球的视角下进行考量,发掘本地新闻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关注的焦点是事件对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对国内、国际传播的一体化趋势保持高度敏感,在报道中国新闻(即从事所谓的“对外报道”)时,要注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在实践中应探索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涟漪模式”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的新方法、新策略。主动打通国内外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多级放大效应,使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将海外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价值、有温度、有影响力的中国新闻重新整合,有选择地面向国内受众传播,实现传播的良性循环。
简言之,新闻业不应通过碎片化、只见“冰山一角”的国际新闻或对外报道为不同的国家“贴标签”,更不应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而应致力于报道基于全球受众信息交流需要的“全球新闻”,帮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建立真正的对话,形成跨文化的全球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共同生存的这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