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网络新闻编辑学的研究方法
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与此相对应,编辑学研究方法也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系统。阙道隆在《编辑学理论纲要》中就曾指出编辑学的研究方法有三个层次,即指导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4]。处于这个系统最高层的当然是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处于中间层的应该是具有一般科学方法论意义的跨学科方法;处于底层的便是编辑学科研究中使用的具体方法。
指导方法主要是指哲学方法论层面。同时网络新闻编辑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都适用于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如历史的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法等)以及系统方法等。再者,网络新闻编辑学又属于应用学科,研究成果不能脱离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要既能说明现实的网络新闻编辑实践,又能指导未来的网络新闻编辑实践。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社会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普查)、个案研究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对于网络新闻编辑学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目前编辑学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定性的分析与描述,显然有待于定量研究的充实。本书着重对网络新闻编辑学具体的研究方法加以论述。
一、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他的同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进行的一些研究。为了研究大众媒介在社会剧变和国际冲突中的影响,他们以当时新兴的电子媒介——广播为研究对象。此后,内容分析发展成为研究各媒介相互影响渗透的重要工具之一。内容分析与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媒介信息资源以及通常的新闻和其他媒介内容制作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1.定义
风笑天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一书中论述,“内容分析可以按大的方法论取向分为定量和定性的两种”[5],但大多数论者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关于内容分析法比较经典而且引用比较多的定义,是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在1952年发表的《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分析》中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6]关于内容分析属于定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可见于默顿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显性内容特征的系统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特征的推论。 ”[7]
2.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的程序可以分成六个相互联系的步骤[8]:
(1)定义研究问题;
(2)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
(3)定义分析的类型;
(4)制定编码表;
(5)进行预试,检验编码表的可靠性;
(6)数据的准备和分析。
定义研究的问题就是要确定,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某一媒介问题的实体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传播学、媒介角色、社会现象和文本特征中的哪个方面是希望通过提出的这项研究予以分析讨论的。由于媒介所制作的文本、声音、影像产品是多得惊人的,出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的考虑,内容分析必须一开始就有所选择,缩小所要分析的内容的范围。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关于此种媒介内容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实际操作中,正如伯纳德·贝雷尔森在1952年提出的,定义媒介和取样的过程包括选择媒介内容或内容范围、抽取内容来源和选择日期、抽取相关内容三个步骤。分析的类型根据研究的目标、目的和中心问题而定,借鉴社会学常用的一些类别:参与者/出处/初步定义者及它们的性质。编码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阅读每篇文章;在编码表的括弧中给每篇文章填充对应的符号。在预试和检验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四种类型的问题:
(1)进行分类需要坚持同一分类尺度;
(2)用于分类和解释重点主题的分类系统可能会无法将其有效充分地区分;
(3)编码表可能会给出一张包括很多因素、主要定义者和来源的列表;
(4)将不同的类别和范畴彼此联系的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工作都要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借助于一定的统计分析软件,存为数据文件便于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
3.优点和缺点
实际上,内容分析已经成为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整个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手段,当然也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编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换言之,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内容分析法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编辑提高编辑水平、提升大众传播效果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秦州副教授《新闻搜索中的舆情“峰值”》[9]一文为例,阐述内容分析对于网络新闻编辑学的意义。
内容分析非常适用于分析和解释大部分文本的主要特点,并且被广泛运用于媒介报道长期的变化和模式的系统研究中。《新闻搜索中的舆情“峰值”》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近年来网上的重大矿难报道。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想通过矿难报道这样大的新闻事件在搜索引擎中的搜索结果,来查看它们在舆论环境下各自的“峰值”状态,即所谓的“舆情”峰值,从而揭示出这类新闻事件在网上舆情的形成、变化情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这一辅助的研究工具,可以研究受众和网络媒体两个层面的网上舆情,采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和搜索关键词得出网上新闻的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使得这项研究更加全面和客观。这些如果不通过量化的内容分析是很难被发现和解释清楚的,这样的研究结果对新闻网站在遇到重大新闻专题报道时如何调整编辑方针策略、协调编辑工作、发现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传播媒介来说,传播内容都是最重要的环节。内容分析最大的长处在于:它通过量化手段把编辑不注意的或忽略的,或有所察觉但并不能严格确定的编辑问题,客观地展示在眼前,从而引起重视。比如矿难新闻报道中网上新闻传播的效果不仅受事件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涉及人员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当时其他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事件(如杨振宁和翁帆婚恋事件、董建华辞职事件、美国堪萨斯州的蒙哥马利剖腹夺婴案)形成的舆论规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报告中都有详细的数据加以佐证论者的观点。其次,内容分析有助于对不同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对下一步加强与目标受众的对话交流、提高编辑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内容分析来说,最困难的一部分都是定义所要分析的类别和特征。虽然文本的特征不论多少,都可以进行分类、统计和量化,但内容分析的主要缺点还在于:对于任何数量的文本特征的计算和统计都是简单的,或者说主要是依赖于那些能被计量或能够使得其自身易被计量的部分。所选择的进行分析的文本特征应该同整个研究问题或者指导研究的假设有直接的联系。
二、网络调查法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站、网页、网民数量增长迅速,网站访问量、网民数量、网民结构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出现了专门从事互联网调查的机构,国外的机构也开始或准备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种问卷调查的工具正在日益普及,网络调查因为它的快捷、低成本、高反馈率等优势更受到了市场调查者的厚爱。1997年以后,这样的调查逐渐增多,许多门户网站和调查者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在搜集消费者信息方面的巨大潜力,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市场调查者搜集一手数据时所采用的重要甚至是关键的工具。同时,传统邮件和电话问卷调查方式的效率正在逐渐下降,也使互联网问卷调查的前景更为乐观。
1.网络调查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互联网调查的定义有两类:
(1)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调查。这类调查的研究目的与一般的市场调查和民意调查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代替传统的面对面的访问、电话访问或邮寄调查手段,来研究人类的一般行为或研究特定群体的行为。按照调查实现的手段可分为:
实时同步调查如利用音频、视频传播工具(如QQ、MSN、Netmeeting等),有些学者将其称为网上在线座谈会等;
非实时调查如利用电子邮件调查、网上发布问卷调查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在其《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一文中,介绍了此类调查机构在中国和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国内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外主要的调查机构有Media Metrix、Netratings、Netvalue等[10]。
(2)关于互联网络使用情况或者测量互联网受众的调查。这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调查的目的是测量网站的流量以及使用者的数量、结构和行为,其中测量网站的流量主要包括网站数量、网页数量、网站的访问量、唯一用户数、页面浏览数、浏览时间、到达率、忠诚度、购买率等等。此类调查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手段,如《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就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网上联机、网下抽样、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手段; 《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使用的调查手段就包括——
网上调研:把调查问卷放到网站上,使网络游戏用户很方便地填写问卷,并把结果存入数据库。
媒体刊登问卷调查:把问卷刊登在《大众网络报》等相关的媒体上,网络用户填完问卷后寄出,由专门人员把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
邮寄问卷并结合电话访问:对电信运营商和游戏运营商采用邮寄问卷并结合电话访问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面访:IDC分析员对一些电信运营商和游戏运营商采用直接深度面访方式获取数据、案例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互联网调查前一类型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调查方法、调查特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本书论述的重点是网上问卷调查,即以互联网为手段的调查。我国学者闵大洪对网上问卷调查作了如下定义:网上问卷调查兴起于1998年,系目前网站最常采用的、以网页呈现调查问卷、供网友直接点选题项并在线提交的方式,不包括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其他形式。
2.网上问卷调查的操作
这些环节主要包括问卷及呈现设计、程序控制、问卷放置位置和时间等[11]。
(1)问卷设计及呈现环节。在问卷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中性,切忌带有倾向性。很多调查没有标明起始时间,即使简单的调查方式,也最好在调查结束时再标上终止时间,这样便于形成一个时间要素完整的记录。不少调查仅仅在页面上呈现百分比,而不显示人数规模,显然也是一大缺陷。在涉及态度调查时,应严格把握三级态度量表,有的调查仅仅是三问也出现偏差。
(2)程序控制环节。首先要解决一址(IP)多票,即一人多次重复填答问卷的问题。这在涉及排名、评选的网上投票活动中最容易发生,在有奖的调查活动中也容易产生,如果在程序设计中不加以控制,必然会有大量“灌水票” 。尽管网上问卷调查很难抵御高水平的作弊,但调查方还是要尽力将其降到最低限度。网上签名活动也是一种表态行为,在这一活动中,除应避免一人多次签名外,还应强调以真实姓名、真实身份签名,以保证签名活动的严肃性。
其次是在问卷进行中程序要有必要的控制。如2005年1月,新浪、搜狐、网易受调查方委托,同时展开了对网上新闻关注度和信任度的调查,网民参与十分踊跃,总数达17万多人。其中一项问题是“你是否有新闻跟帖行为”,按照设计,此处应在程序中设置一个跳转,回答“有”者,则继续填答以下问题,回答“没有”者则终止。由于调查方事先考虑不周,也未与三家网站的技术人员充分沟通,没有在程序中设置任何控制环节,造成前面回答“没有”者可以继续填答问卷,出现不合逻辑的回答后面一系列问题的人数远远超过前面回答“有”的人数。尽管这次调查收集到了相当规模的数据,但由于这一失误而导致大量无效数据的产生。
最后是同一问卷调查放置在不同网站进行,最好由调查方自己生成调查程序和问卷页面,只需在这些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便可进入自己网站的后台,不仅便于自己随时监看整个调查过程,而且可以较好地保证全部数据的收集及后期统计的进行。
(3)确定问卷放置位置和时间。一项问卷调查放置在门户网站或有代表性的新闻网站上,与放置在一般网站上,填答人数的落差是巨大的。在网站上,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放置在哪一个版面和位置,亦直接影响网民的关注度及后续的参与行为。涉及社会热点新闻和事件的调查,若放置在首页和新闻频道首页及相关专题的突出位置,自然会引发网民的高填答率。而专题类的调查,亦可放置在相关频道中,主要是吸引这一领域中的网民参与。放置时间越长,自然填答的数量也会越多,但随新闻事件进行的调查,毕竟受其过程长短的影响,央视国际网络通常的一种做法是,一开始就标明为长达一个月的调查。在实际操作中,网页设计也十分重要,必要时甚至要在调查过程中进行调整,以加强吸引力和冲击力[12]。
3.优点和缺点
优点主要表现在:
(1)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在网络调查中,不再是调查者将被调查者“拉出来”进行问卷的应答,而是被调查者自己主动参与到问卷的调查活动中去。一方面,大多数网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另一方面,网络调查问卷的外在形式也吸引受众参与调查。网上问卷调查可以运用动画、声音和影像来提高问卷的美观度和吸引度。另外,问卷实施的时间、地点、时长、进度、节奏等因素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调查者的手中,这也有利于激发被调查者参与的积极性。
(2)问卷应答质量高,有效度提高。无论通过电子邮件还是在网站上进行问卷调查,都提高了应答的准确率,大大减少了应答错误、访问偏差、信息处理失误和样本分发等问题。应答者有机会详细了解问卷调查的目的、问题的含义及其他与调查有关的问题。对调查者来说,这些问题是有用的反馈,可以使调查者得到更准确的回答。另外,自动扫描功能可以分辨出漏答和答错的问题,并在提交之前提醒应答者。被调查者完成问卷以后不需要重新打印或把结果制成表格,可以直接以电子形式上交,调查者可以将调查结果直接以电子表格形式从问卷转换成数据库。因此,人工输入数据时的错误即使不能全部消除,也能减少很多。另外,网络调查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所传递的非语言的细微差异”,即调查者对被调查者的外在影响大大减少。
(3)受访者可以从中获取大量信息。网民利用互联网接收信息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互联网调查作为一个收集和发布信息的载体,同样可以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
缺点主要表现在:
(1)被调查者的代表性具有一定局限。一方面,网民只是全体人口的一小部分。我国13亿人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底,网民人数为1.37亿。可见,网民绝对不是平民百姓的代表,准备用互联网作为数据收集工具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另一方面,参加网络调查的被调查者不一定符合调查样本的需求,而网络调查又是匿名的,这就会给样本抽样带来难度,更会影响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进行网络调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被调查者多次参与调查、提交问卷的情况,而到目前为止,技术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还不是很成熟。
(2)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的保密存在疑虑。许多人都不敢在网上透露自己的资料,因为害怕个人资料会被滥用。许多不负责任的公司将顾客的资料卖给其他公司,那些公司就用来发垃圾邮件。调查者应该向应答者提供值得信任的保证,确保他们的资料绝不会被滥用。
(3)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用互联网进行问卷调查不能对应答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而通过有经验的访员或专题小组却可以做到这点。
此种调查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这样的调查方式可以结合新闻传播组合进行,而且具有成本低、开展便利的特点。其次,利用网络进行问卷的发布和数据的回收统计,长期积累可以形成相关研究的数据库。最后,可以为我们进行新闻编辑策略和方针的制定提供现实的根据。
三、个案分析法
“个案”(case)一词源于医学领域,特指一份典型而有价值的病例。个案研究的价值在医学领域获得认同的同时,也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现今,个案研究已经广泛运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研究领域,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关于“个案”的概念,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一个案例,正确理解的话,不单单是一个事件或事故的报道。称某事为一个案例就相当于做一个理论断言——断言它是某事的一种情况或更大类中的一个例子。 ”个案研究法中的个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而不能是胡编乱造的案例,这是个案研究的前提;第二,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个案研究的根据和内容;第三,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这是个案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1.定义
关于“个案研究” (有的也叫案例研究)的概念,《美国社会工作辞典》称,个案研究是探究人类失调的唯一方法,是一种由个人入手的社会工作方法。我国学者风笑天则认为:“个案研究(case study)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13]个案研究是针对单独的个人、群体或社会所进行的案例式考察,虽然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描述,但也可以试着提出解释。
2.个案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步骤
个案研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采用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具体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前两者。
(1)追踪法。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达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对他的长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
个案追踪研究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追踪研究的课题。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追踪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确定追踪研究对象是个人还是团体或机构,要追踪研究对象的哪些方面,追踪旨在了解哪些情况,研究者都需要心中有数。
第二,实施追踪研究。追踪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课题确立的内容进行,要运用规定的手段收集有关的资料,不能让重要信息遗漏,也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追踪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研究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第三,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资料,要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揭示出个案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必要时还要继续追踪,继续研究。
第四,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研究者要根据个案追踪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指导和促进个案的发展,因材施教。
总之,个案追踪研究法是对同一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地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
(2)追因法。实验法是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追因法正好是把实验法颠倒过来,在实际研究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应视客观情况而定。
个案追因研究的实施可以分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结果和研究的问题。第一步工作是确立研究的问题,即明确某一结果。如果这一步搞得不够确切,那么在后面的研究中找出的原因也很难说是确切的。
第二,假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明确了事实发生后的结果,接着就要寻找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这些原因最初是假设的,还没有经过验证,假设导致结果的原因应尽可能全面,只要合理就不怕数目多。对已成事实的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假设。这一步骤对于后面工作的进展具有决定意义。
第三,设置比较对象。为了追寻导致结果的原因,研究者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设置比较对象: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同的若干比较对象,从中找出共同的因素,即前面假设的原因;另一种是设置结果相反的若干比较对象,找出相反的因素,从反面找出真正的原因。
第四,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者可以从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中看出是否具有前面假设的原因。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要做得特别细致,因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导致某项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可能的原因所产生的作用在程度上也有差别。而且,有时在单个考虑每一原因的情况下,原因所表现的作用是一回事;而把几个原因综合地加以考虑时,这些原因所形成的综合作用就会是另一回事,这种综合作用可能要比原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因单独的力量之和大得多。由此可知,在深入研究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找出原因之间的关系。
第五,检验。找出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最好的检验办法是看有同样原因存在的其他许多事例中是否有同样的结果发生。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假定仍然不能成立;如果有的话,两者因果关系的信度就很大。经过初步检验,就可能把一些不成立的原因淘汰掉,而导致此项结果的某个或某几个真正的原因也可以呈现出来。这时为了慎重起见,还可以多举一些事例反复验证。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得出的结论,还可把这一结论当作假设,有计划地组织新的实验。这样把个案追因法和实验法结合起来研究,所得结论的可靠性与学术价值就更大了。
3.优点和缺点
个案研究最明显的长处是深入、全面的特点。而其最大的不足,或者说最困难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发掘个案研究中所具有的概括性意义。一般来说,研究者很难将个案研究中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广,除了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描述,更多的研究者是从所研究的具体个案中,抽取一些有价值的命题,或提出一些具有更深理论意义的研究题目,为后继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有价值的方向。
以个体为单位的个案,在编辑学研究中可用于编辑的各个环节,对某一编辑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编辑学中,个案研究特别注重对个案相关的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获得和积累丰富生动的资料,提供个案中事件的发展进程的详细描述,透过现象探求问题的本质。研究者还可以参与到事件中去,重点研究特殊事件,注重对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研究,探讨他们对实践的知觉过程。目前在网络新闻编辑学领域中,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的案例就是《新浪之道——门户网站新闻频道的运营》[14]一书,书中对新浪网的新闻传播理念、编辑方针、组织管理系统、竞争策略、受众分析、需求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剖析,为我们进行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案例。
个案研究的案例积累往往可以带来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种积累是必要的。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可以得到某种概括化的基础。尽管单个个体是独特的,对单个个案的研究不易构成概括化的理论,但是通过对大量或多个个案的研究,既能揭示出被研究的个案之间的各种差异,又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这样可以得出概括性的或近似概括性的结论,进而可以建立资料库,为网络新闻编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个案研究也可以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如前述的内容分析法,这样可取长补短,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焦点小组法
该种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最初是由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提出的,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的应用社会研究局中加以应用。在传播学方面与其相关的研究课题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进行的广播受众和电影受众的研究。焦点小组方法的所有权应当归于罗伯特·默顿所有,但是它的应用却要归功于拉扎斯菲尔德。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该种方法大都运用在商业市场调查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种方法才在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传播学领域随着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逐渐由“媒介对受众行为和信仰的影响以及效果研究”转移到“受众是如何感知、理解、使用媒介内容和媒介技术之外的意义和如何与其发生互动的”,该方法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88年,塞奇出版公司(Sage Publications)出版了两本焦点小组研究的手册,这标志着学术性焦点小组研究的“来临” 。此时出现了焦点小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大卫·摩根(David Morgan),1993年他编辑出版了题为《成功的焦点小组——提升技巧的品位》的著作,明确地指出了焦点小组的发展超出了先前手册的阶段。
1.定义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基础》一书中,艾尔·巴比把焦点小组称为专题小组,一个焦点小组一般有12人到15人,他们聚集在一起,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受试者的选择根据研究题目的需要。此种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而不是描述或者解释。一般情况下,一项研究往往有一个以上的焦点小组,一个群体可能不太典型,不可能提供可作通则的洞见。选择多少个焦点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多少参与人员,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可利用的资源来确定[15]。《大众传播研究方法》一书中第313—315页作了详细的阐述:如果采用焦点小组仅仅是为了一些探究性的目的或者是给一个更大的研究做铺垫,那么通常来说,两个、三个或者四个小组就足够了。如果焦点小组访谈是为了一项数据搜集工作提供更中心和有实质性意义的信息,其数目就需要超过六组了,否则很难证明其科学性。该书中对焦点小组规模的观点是焦点小组每组的人数最好不要超过10人到12人,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是在6人到10人之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受众研究中,一般使用12个到20个小组[16]。
2.实施步骤
焦点小组访谈法一个常用的实施步骤是由斯图尔特(Stewart)和沙姆萨尼(Shamdasani)设计的[17],见图1.1:
图1.1 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实施步骤
执行焦点小组访谈法的目的就在于从清晰界定的一类人群中得到一些特定类型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被邀请来参加的成员必须能够而且愿意提供研究者想要的信息,同时必须是对该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人员的代表。因此,对于样本的选择必须非常仔细,要按照人口统计学上某一特定的分类、职业或者其他研究者想要论证或假设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变量对样本加以选择和确定。参与者确定以后,在邀请的时候,要告知参与者以下的信息:焦点小组讨论的目的、讨论举行的地点、其他参与人员以及研究者是谁、他们代表的主要观点,如果是给予报酬的话也应告知详细。
访谈指南中主要是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主题和研究领域的菜单,还应包括以下的指导信息:所涉及话题的顺序、谈论推进和探究的性质和深度、图像和声音等辅助手段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在讨论过程中那些必须加以介绍的内容。
传播学研究中的焦点访谈法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通常要遵循“漏斗原则”,也就是说,通常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没有指向性的问题到一些更聚焦的问题。在受众研究中,使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典型进程安排一般是:(1)观看专门选择的一段媒介内容(一集电视节目、一部电影、节选的报纸上的某个章节等);(2)就一些没有指向性的笼统问题进行提问——在协调者的指导下——逐渐转移到一些专门的焦点、话题和问题上。
根据研究的主题、想要达到的反应类型以及被访者的特性等,协调者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协调者的作用不是主宰、控制或者过度地领导讨论的进行,而是促进、中和以及推动访谈的进行。协调者发挥的作用主要是:(1)访谈指南中列出的主题、话题和焦点问题在谈话的过程中都要涉及;(2)保持参与者之间的平衡;(3)按照进程来进行小组讨论,不要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投入时间过多,或者离题。
记录数据主要包括参与者的口头反应、论述、观点、争论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附加的数据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肢体语言。
分析数据主要是根据研究框架以及访谈指南中列出的标题和特定的焦点对访谈记录进行检查归类,对各种反应、论述和争论进行标签,然后对访谈的记录文稿进行逐项替换。
分析报告中一般需要包括这些信息:参与者是谁,如何征集参与者,访谈地点以及主持者,“刺激物”的使用,探查的性质,记录以及分析访谈的方式。
3.优点和缺点
安德斯·汉森(Anders Hansen)等著的《大众传播研究方法》一书中将焦点小组方法和个人深度访谈相比较,在很多方面,焦点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度采访所产生的数据都是相同的,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原因有以下两条:
(1)小组访谈比个人访谈更加合算——在时间、资源和研究经费都有限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能采访到更为广泛的人群。
(2)小组访谈使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受众是如何通过谈话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理解媒介的。焦点小组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与媒介使用和媒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和观点的产生过程,通过群体内部的动力作用能够引起、刺激和进一步精确化、细化受众的理解和认知。
与问卷调查和实验法两种方法相比,焦点小组访谈法对于环境设定和结构设计的要求更低,克鲁格也注意到这种方法的若干缺点:专题小组比个人言谈更难由研究者控制;资料难以分析;主持人必须具有特殊的技巧;群体之间的差异比较难于处理;讨论必须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进行。
罗伯特·默顿曾经告诫媒体研究和文化研究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焦点小组是一种不完整的方法,因此不能完成他们为它所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学、传播学领域也大量地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研究方法,网络焦点小组(Online Focus Group,OFG)就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网络焦点小组又称虚拟的或电子焦点小组,或电子小组访谈,是焦点小组的一种新形式。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形成科学体系,但近年来其相关研究已越来越多。
网络焦点小组即通过网络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者称这种新方法可以减少花费、容易实施、数据整理快。网络焦点小组在方法上的特点是:网络焦点小组需要专门的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调查等来进行;没有交通上的要求,也没有地理上的限制,即使有软件等的费用,花费仍较小;需要电脑硬件和会议软件;很容易记录数据。网络焦点小组在小组动力学和交流上的特点是:匿名可以使参与者表达观点时更真实和自然,可以很舒服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反应时间和频率、拼写法、使用的正文格式等也可以获得一些非言语信息。
但其弱点是:主持者很难插入探测性语言和进一步的问题,不太容易获得较深的信息;即使有主持者干预也很难保持住焦点,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匿名更容易使那些没有诚意参与的用户表达不真实的观点,从而削弱了结果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符号等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进行情感表达。在被试的选择上,网络焦点小组更适合具有计算机经验的人,从而自动排除了那些不会使用电脑的参与者,这使样本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该方法可用来测量那些熟悉网络环境的年轻参与者的观点和感觉;它在处理敏感性问题上尤其有效,视频和音频成分可以支持虚拟焦点小组,使之保持面对面的和网络焦点小组的优点,而减少它们的缺点[19]。
目前很多学术研究机构和商业调查机构也纷纷建立了专门的焦点小组访谈的实验环境。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的焦点小组实验室[20]为例(见图1.2),该实验室于2005年11月正式启用,主要的硬件配置包括:音视频采录设备、投影仪、电视、网络接口、录像和DVD播放设备、打印机、电子白板、咖啡机、冰箱、审片室、食品饮料,可以供2位到10位参与人员的访谈活动的进行。其中最主要的软件配置包括:多路语音录入、识别系统(Multi Speaker Speech to Text Recognition Technology)和数据分析系统(Leximancer)。录入、识别系统可以将参与人员的讨论、谈话自动转换成word文本或者html文本,数据分析系统主要是根据与访谈指南中的标题和焦点相关性的大小产生一个摘要分析文本。
图1.2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的焦点小组实验室
在网络新闻编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研究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研究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以期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目前,网络新闻方面研究的案例较少,这也激励我们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针对网络新闻编辑的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