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现实与想象的冲突

时间:2023-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民族主义:现实与想象的冲突——中国网民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争论启示肖 珺 郑汝可摘 要 从国家、政府层面探讨网络民族主义有其现实合理性,因为,在网络普及后,已经出现过太多被国家神圣化的民族主义,然后又通过宣传、鼓动扩散到公民中,进而塑造反对外来者的民族认同。

网络民族主义:现实与想象的冲突——中国网民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争论启示

肖 珺 郑汝可

摘 要 从国家、政府层面探讨网络民族主义有其现实合理性,因为,在网络普及后,已经出现过太多被国家神圣化的民族主义,然后又通过宣传、鼓动扩散到公民中,进而塑造反对外来者的民族认同。但本文质疑的是,有没有独立于国家实体的网络民族主义呢?如果有,它在当代中国又表现出何种特质?本文基于对独立于国家实体的网络民族主义的关注,主要分析当下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纷争。为更集中地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聚焦2008年、2011年发生在中国的抵制《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事件和由此引发的中国网民讨论。本文试图揭示在这场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的网络讨论中,中国网民是否赞同网络民族主义的话语表达?同时,在网民围绕文化霸权等讨论中,是否存在民族主义的话语?本文论证两个研究假设:中国网民对《功夫熊猫》存在网络民族主义的解释框架;网络实现的全球化观点市场促使文化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研究证明,两个假设全部成立,同时,本文发现:(1)中国网民对文化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辨析能力。(2)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该仅做静止地考虑。(3)在全球化以及新媒体的语境下,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种新形式,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有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输出,更多地体现为双方互相容纳吸收的一种博弈过程。(4)由于经济强势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对于文化商品的讨论中,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功夫熊猫;文化霸权;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 肖珺,博士,副教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E-mail:xiaojunemails@ gmail.com;郑汝可,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该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新技术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新闻网站的国际影响力”(09BXW019)的系列成果之一。

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加快了信息文化传播的商品化过程,网络及各类数字新技术应用的普及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和信息商品化进程,网络社会的崛起已经重新构筑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但,真的存在地球村中的“我们”吗?

浸润于全球化的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其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转型不仅对内滋生许多新问题,也同时导致了世界体系结构性的变迁。多年来,中国与西方社会在人权、新闻自由、经济利益等领域之间冲突不断。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的战略中心开始转移,中国日渐上升的经济、政治地位使其越来越多地卷入国际性、地区性冲突,并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全球化矛盾和争斗的中心。一系列冲突性的变化不仅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同时也不断加深中国公众的焦虑和不安,国家安全、中国身份、民族独立、文化自主等始终是网民意见交锋的热点,2008年发生的抵制美国CNN行动,以及多年来未曾停歇的抵日言论和集体动员等,都表现出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的流行与勃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加剧了其他国家的忧虑,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2008年撰文称:“中国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网络大军,影响辐射全球”,而中国政府“能以最小成本将全球范围内的人联合和动员起来”,削弱和折磨他国心理,进而施加足够压力,“这种新出现的民族主义具有强大、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力量,它可以被视为中国心理战一部分”。[1]这类观点相信,中国政府通过网络、媒体等的战略性宣传驾驭公众的看法,挑动尖锐而敏感的民族情感,进而将网络民族主义话语延伸为现实的社会行动。

从国家、政府层面探讨网络民族主义有其现实合理性,因为,在网络普及后,已经出现过太多被国家神圣化的民族主义,然后又通过宣传、鼓动扩散到公民中,进而塑造反对外来者的民族认同。但本文质疑的是,有没有独立于国家实体的网络民族主义呢?如果有,它在当代中国又表现出何种特质?

一、文献综述

民族与民族主义是非常复杂的议题,人们容易感知,但却苦于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总是关涉到人,这一最难把握的主体。

“民族”(n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最初与人的出生,即土地和血缘密切相关,逐渐发展为种类、种族和人群,现代汉语中,“民族”一词由两个表意字组成:民和族,也都是按照家庭的隐喻而表达出来的。[2]对民族概念的强化,来自于政治经验、宣言与战斗的实践积累,它在个人原则与集体原则间建立了某种依赖关系,成为集体共同的意志。“民族首先是通过国家进入历史进程之中的。二者构成一个共生体,民族是生命体,国家是组织者。”[3]民族具有生物性、自发性的特点,国家则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导向性和计划性。美国学者安德森创新地将民族与媒介进行了关联性研究,他认为,18世纪初兴起的小说与报纸为重现(re-presenting)民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的手段,“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阅读)来实现的,“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被想象为本质上也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安德森,2005)。安德森的研究指明一个趋势,媒介技术的发展会强化或者削弱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一词则清楚地指向意识形态,在研究层面上,它指专门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在实践层面上,它指代将民族神圣化的态度或行为,通常表现为极端的排他性。“1836年,英语中首次使用‘民族主义’,它当时是以神学用语出现的,指某些民族成为上帝选民的教条。此后,该词逐渐倾向等同于民族自大和自我为中心。”(史密斯,2006:6)法国思想史研究者吉尔・德拉诺瓦指出,民族主义总是无法脱离四种思想框架:表达对衰落的恐惧,比如民族存亡,有时甚至是臆造的存在;表现对现实意识形态的反抗,试图赋予民族更多的重要性,实现民族的再生;表现出个人与集体间的有机体论,即,个人的一切都因民族而生,进而产生为集体献身的民族情感;民族主义是一种宣传工具,是大众政治的产物,又是其制造者。[4]在现实生活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间的关系常常容易被混淆,其实相较而言,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更强。对民族主义者而言,有好的国家与坏的国家之分,而对爱国主义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维护国家的名誉、独立和尊严,不可弃之而去。

有学者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外语境概况为: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寻找政治正当性的冲动。[5]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人一方面满怀对西方的憧憬,陷入扬弃民族自我的历史批评情节;另一方面,又饱含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主体意识。90年代,以《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三本书,开启了中国知识界民族主义的三部曲。“三部曲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部分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面临西方对中国的压力时做出直接而质朴的响应,特别是《中国可以说不》一书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溢于笔端。”(王军,2011:52-53)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渐入佳境,民族主义的藩篱似乎将被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推倒。1997年11月25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布鲁塞尔的一个信息技术研讨会上提出:“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潜力实际上被大大地低估。”他预测:“互联网将通过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世界和平”,“今后20年,孩子们会习惯于通过点击鼠标了解其他的国家,那时,他们将不再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6]可是,与他的预言恰恰相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际,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动平台和空间,发展出新的民族主义类型——网络民族主义。互联网为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全球化中的话语权平民化,为民族主义意识的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电子传播技术及其实际的创造不能响应未来‘全球公民’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也不能指导他们如何应付由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压力、痛苦和失落。”(史密斯,2006:141)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是人们对网络化和弹性化的一种反应,人们迫切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急迫地渲染这种情绪,直到被别人明确认知,网络民族主义被视为“在这个距离越来越短的、显然越来越同质、高科技的世界中的一种基本力量”(Hobsbawm,1992)[7]

在中国,不少人将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事件视为网络民族主义的起点,中国人开始在互联网上相互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并开展了黑客运动。2003年,被媒体称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发轫之年,中国网民针对日本持续展开攻击。而2008年奥运前夕,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受阻等事件也使得全球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互联网内外高涨。网络上的民族主义大多是“自发的,具有鲜明的青年特征,是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特征的反应性社会运动”[8]。中国学者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网络传播行为”(闵大洪,2008)。甚至还会出现“基于民族主义的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9],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中国“在网络上获得了意见管道的新公民表达的集团化民族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势力”[10]。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2011年底已达38.3%。[11]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民意越来越能发挥社会干预作用,网络民族主义对政府决策思维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由于“政府对传统媒体的监管和控制,互联网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另一管道”[12]。网络民族主义议题往往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情结,“在中国,一直伴随着网络问题的一个主题相关性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暴行所承受的强烈耻辱感,这一主题一直作为对中国技术和全球化论述的基础。中国一直沉浸在作为星球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的回忆之中”(邱林川,2009:50)。

网络民族主义显然被深深地烙印上国家的标签,那么,是否存在独立于国家实体的网络民族主义?曼纽尔・卡斯特的研究指出:“当代民族主义也许会、也许不会被导向建立具有主权的民族国家,因此,民族不管是从历史方面看还是从分析方面看,都将是独立于国家的实体。”他对大量网络社会运动的研究证明,当代民族主义“更多地倾向于捍卫已经制度化的文化,而更少以建设或保卫国家为己任”[13]。由此,吉野(Kosaku Yoshino)对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分析更能解释网络民族主义的现实性与多样性:

“文化民族主义的目的是在人们感到其文化认同不足或受到威胁的时候,通过创造、保存和强化这种文化认同,来重建其民族共同体。文化民族主义者把民族看做是独特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具有独特属性的集体结晶。简言之,文化民族主义关心的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本质的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14]

二、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对独立于国家实体的网络民族主义的关注,主要分析当下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纷争。为更集中地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聚焦2008年、2011年发生在中国的抵制《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事件和由此引发的中国网民讨论。

2008年《功夫熊猫1》和2011年《功夫熊猫2》系列影片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成功的要素之一被归因为主打中国元素的美国式励志动画,《功夫熊猫2》更是被媒体称作“好莱坞给中国的情书”(Hollywood's love letter to China)[15]。可是,在熊猫的故乡,连续两次都出现了抵制的声音,其代表人物是被称为熊猫艺术家的赵半狄。赵通过个人博客、报纸广告、接受采访、政府部门呼吁等多种方式宣称:功夫熊猫的真实目的只是灌输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将该片视为是好莱坞的文化入侵,是一种文化霸权行为。其旗帜鲜明的抵制行为在网络上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激烈讨论,为什么看起来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会引起中国网民关于文化霸权的思考?对于直接喊出“中国人不看《功夫熊猫2》,抵抗美国强权文化,阻止美国文化入侵”(赵半狄,2011:10)的文化民族主义话语,中国网民是否赞同?同时,在网民围绕文化霸权等讨论中,是否存在民族主义的话语?

由此,本文需要论证两个研究假设:

1.中国网民对《功夫熊猫》存在网络民族主义的解释框架

网络社会推进了全球化的进展。“因为电子通信网络的扩展,时间、空间以及距离等概念具有新的含义”(图拜乐,2009:421)。在网络推进的全球化的大潮中,民族文化还有容身之地吗?抑或是,已经融合成全新的“世界文化”,或者称之为“普适文化”?由此提出:

2.网络实现的全球化观点市场促使文化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采取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码译码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假设a,抽样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论证假设b。

三、案例研究:中国网民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争论

(一)案例背景

赵半狄,被网友称作“熊猫人”,他从1999年起一直用熊猫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是中国唯一一位自始至终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线索的艺术家。2008年6月15日《功夫熊猫1》上映前期,赵在其博客上发表题为《称中国地震为“报应”的好莱坞滚蛋》的博文:“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本月20号,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将进军中国院线,这简直就是从死难同胞身上扒项链和手表!”(赵半狄,2008:1)6月16日,赵来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呼吁抵制该片的上映:“好莱坞在莎朗・斯通发表对中国地震的言论后,又跑到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不合适。”(赵半狄,2008:6)他从未看过这部影片,但他表示“我要起诉《功夫熊猫》的发行方美国派拉蒙公司,我要求他们把票房收入拿出来,赔付所有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们,还有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因本片的上映所受的精神伤害”(赵半狄,2008:5),后来,他还曾悬赏十万征集中国熊猫大片片名。2011年,《功夫熊猫2》上映前期,赵于5月16日、23日在中国南北两家报纸各投放半版刊登抵制广告,称自己“为了这场战斗,我将竭尽全力”(赵半狄,2011:1),他甚至在电影上映期间向全国院线经理发出公开信表示:“千万不要让下一代的头脑被美国‘快餐’麻痹!”(赵半狄,2011:5)赵的抵制行为获得了北大教授孔庆东和北京动漫学院院长孙立军的声援,孔接受采访时说道:

“文化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早就打响了,我们国土已经大部分沦陷了,这帮傻帽早就被以《功夫熊猫》为代表的美国大片洗脑了。我们以前看到的美国好莱坞,是美国题材,美国思想,现在人家连中国的符号都拿去了,连熊猫都拿去了,用你的符号继续征服你,我们不懂好莱坞是什么,好莱坞不仅要赚你的钱,还要洗你的脑,还征服你的心,所以美国大兵不用到,好莱坞就是美国的文化部,是美国的中宣部,我们还不懂得这个道理。”(赵半狄,2011:2)

与此同时,赵的抵制行为也遭遇到很多网民的批评,这些网民的解读更偏向的是一种“提倡包容性的认同”,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青年导演陆川,陆在个人博客中写道:“看着这部由外国创作者制作的‘中国’题材动画片,我发现对于这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成为一种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16]

(二)对于假设的论证

1.论证假设a:中国网民对《功夫熊猫》存在网络民族主义的解释框架

假设a涉及网民对于抵制事件态度问题,故本文选取一篇相关新闻报道,对新闻报道后面的跟帖进行人工编码,分析网民的情感态度。

笔者选取了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南方周末》报道[17]《〈功夫熊猫〉滚出去?》(附录一),对报道电子版文后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

从帖文数量来看,截至2012年2月1日,《南方周末》的报道后新闻跟帖总数为(其中相同作者同样内容的帖文算作一条)104条(见附录3)。

根据陈国明(2010)的论述,态度被认为是个人定位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态度可以是负面的,比如民族中心主义、狭隘主义和偏见;也可以是正面的,比如思想开放和包容。借鉴陈国明教授关于跨文化中态度的定义,笔者将新闻跟帖的情感态度分为负面(认同赵半狄文化侵略的观点)、正面(不认同赵,认为文化应当包容)和中立(应当将《功夫熊猫》单纯作为动画解读)三类。根据文本的特殊性,具体细分为以下五类进行编码:

A.认同赵半狄的文化侵略说或认为电影有辱中国文化;

B.不同意赵半狄的观点,认为应该向好莱坞学习,不能狭隘民族主义;

C.《功夫熊猫》只是一部动画片而已,仅从动画片的角度来评价;

D.赵半狄为个人利益的炒作;

E.其他。[18]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共有编码员两名,为确保编码准确性,在正式编码实施前,所有编码员进行了沟通和培训。为检验编码员间信度,在编码完成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随机抽取样本中的13条(10%)评论,两名编码员同时对这13条专题编码,利用SPSS统计软件针对每个变量计算出柯里潘道夫(Krippendorf)的α值。检验结果表明:定类变量各项指针的编码员间信度值均在0.9以上,定距变量各项指针的编码员间信度也均在0.9以上,均超过了威摩(Wimmer)和多米尼柯(Dominick)指出的最低信度值0.75,编码员间信度达标。

编码员对该新闻报道跟帖进行编码所得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

表1

img82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示不同观点所占百分比,在此将数据制成如图1所示。

img83

图1 文本解码意见分布百分比

通过图1中可以看到,两位编码员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网民对此事的讨论意见分布多样。取两位编码员的数据平均值,在所分析的跟帖范围内,仅有3.35%的网民认同赵半狄的文化侵略说;34.65%的网民不赞同赵半狄的意见,认为不能狭隘民族主义,应当向好莱坞学习,而其他62.03%的网民对此事持相对中立态度。由于中国网民回帖的特性,需要指出的是,大量与主题不相关,对赵半狄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存在于跟帖之中。为尽量消除这些无关帖文对结果的影响,笔者同样选取了天涯小区2008年5月25日到2011年5月30日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74篇帖文,从主帖内容分析网友对抵制《功夫熊猫》的意见倾向,在表1中可以看出,选取天涯帖文中认同和反对赵半狄网民所占百分比和《南方周末》基本重合,出入较大的为对这个行为是否为赵半狄个人利益和炒作上,主要是因为在天涯论坛中,大多数网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观点表达,而不仅仅是一句话表明自己认为赵半狄在炒作。在跟帖中,根据笔者的观察,认为赵半狄炒作的不在少数。同时,不同网络论坛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但此种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假设的判断。我们将C、D、E三种情绪纳入中立情绪的判断。

综合分析:

卡斯特在《认同的力量》一书中提到,“全球化时代也是民族主义复兴的时代”(卡斯特,2006:29)。网络社会作为全球化的一种当代表述,为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平台,这样一种“零门槛”平台的存在,也为民族主义的复兴提供了契机。赵半狄通过博客发起的抵制行为,本身就具有网络民族主义“自发性,爱国主义与民族特征”。从新闻跟帖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网民对于赵半狄将《功夫熊猫》看做是“美国文化入侵”(赵半狄,2011:10)的话语存在多样性解读。网民的多样性解读,除自身文化背景差异外,还受到所处国家经济社会政治面貌的影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天朝’心态,是引起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交换的不断增强,更多的民众更倾向于理智对待‘大国崛起’。”(邱林川,2009:126)在中国这样一个既受限于“中国特色”,又处于全球化洪流中的因特网文化之中,中国网民“形成他们的网络认同,产生了一种以消费为导向的新媒体文化”(邱林川,2009:127)。

同时,作为好莱坞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对于中国,《功夫熊猫》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由编码译码中62.03%的网民持中立态度可以看出,网民更倾向于探讨电影本身的内容以及《功夫熊猫》所取得的票房成功。在《功夫熊猫》中,大量的中国元素得到运用。影片中出现的场景、角色,甚至片中一日三餐的食物,都给中国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这样,一种“逆文化折扣”的现象在这里出现。文化折扣的概念中指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使得媒介产品在外国受众中的价值降低,“国家间文化差异性阻碍了文化的跨境传播”(Wayne &Clarice,2010)。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制造一些文化特点不是十分鲜明的产品,将不同社会的文化杂糅,传统的、现代的,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产品的折扣率,从而在海外市场获得票房成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功夫熊猫》的制造方——梦工厂正是采用了这样一种“贴近受众市场”、“推行普适价值”的创作理念,使得影片在中国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于这种“逆文化折扣”的存在,赵半狄的抵制行为效果受到减弱。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网民在对《功夫熊猫》的解读中,观点趋于多元化和理性化,多数网民不认为好莱坞的这样一部商业动画有损中国文化。网络民族主义存在,但是在对抵制《功夫熊猫》事件的解读中,这样一种网络民族主义只占极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得,假设a成立。

2.论证假设b:网络实现的全球化观点市场促使文化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为验证假设,在中国网络环境中,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天涯小区[19],在小区首页中搜索关键词:功夫熊猫,可得到相关帖文45737篇,共计75页。虽然帖文数目众多,但由于是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的搜索,没有数据分层的必要。为提高抽样的可操作性,笔者利用随机数表[20],首先对页码进行了随机抽样。除重复和范围之外数字,抽取了10个有效的页码样本,分别为:39 58 18 37 16 65 60 61 21 26。接下来,笔者按照抽样页码顺序将所选页码的帖文编号。进行第二次随机抽样,抽取的5个帖文编号分别为:53 34 25 39 88。现对5篇帖文进行个案分析。

img84

img85

综合分析:

吉登斯(2011)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联系将远距离的事件相连接,使得当地发生的事情,也会受到世界其他地方情况的影响。同时指出,“全球化社会关系的发展,既有可能削弱与民族国家(或是国家)相关民族感情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增强更为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网络社会这样一个具有多元价值体系的空间里,价值是由参与者遵照网络行事,根据等级性对网络进行编程,并在每个空间每个时刻在每个主导网络中进行处理的。[21]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不存在唯一的价值来源”,多元价值观产生并存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社会中的媒体出现了大量通信管道并用以增加交互性。而他们不会形成统一的好莱坞中心化的文化地球村,他们包含了广泛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卡斯特,2009:33)。

《功夫熊猫》的抵制是由个人发起,网络中形成讨论。不是由网民自发形成的抵制行为。在对抽样文本的解读、个案分析中可以看到,从帖文一、帖文二和帖文五的讨论中,网友都明确表达了应当从《功夫熊猫》的成功中,反思国产动画片的不足之处,以促进民族电影产业发展的观点。在样本选取的帖文三文本中,作者言论充斥着网络民族主义的话语,作者说“好莱坞的巨头们又开始拿中国四川的熊猫说事,看来又是隐晦迎合一部分幸灾乐祸的手段了”。《功夫熊猫》“远没有我们中国大陆武术片子拍得要好,内涵、情节、就连武术都不是真的武术”,而且,“时间终将证明斯皮尔伯格的反华作品只是跳梁小丑的表演”。但是这些民族主义的话语,虽然吸引了大量点击,但在跟帖中遭到了网民的谩骂,发帖者也被网友称作是“五毛党”。赵半狄博客中提出,由于自己的抵制,《功夫熊猫2》在六一期间票房惨淡,他还称,对《功夫熊猫》的抵制是“送给孩子的礼物”(赵半狄,2011:8)。而帖文四作者“一杯浓浓的红茶”在文章中却说“冲着好莱坞以及《功夫熊猫》团队的付出,以及对中国文化如此细致的了解,就乐意让他们赚我的钱”,可见,赵半狄所宣扬的抵制行为对网友影响效果有限。

网友的这种对《功夫熊猫》“包容”和对“五毛党”的厌恶,与中日钓鱼岛事件、中美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引发的网络抗议形成了鲜明反差,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美国文化输出,大多数国人抱有接受态度,并不认为是文化侵略。很多网友提到,之所以观看并喜爱《功夫熊猫》,是因为情节有趣,能够打动观众,寓教于乐。《功夫熊猫》的导演Mark Osborne在记者问为什么要采用熊猫作为主角时,他说道:“熊猫很可爱,他们练起功夫一定让人忍俊不禁。”(quite comical[22]

邱林川(2009)认为,中国网络中基层民众的国家主义仍然是一个短期的政治发作,而不是一个公民参与的有组织的模式,或者一个持续的社会力量……民族主义言论充斥着因特网上的中国政治舞台,并对个人文化认同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网民帖文和跟帖中的话语显示,抵制《功夫熊猫》引起了网民对于中国文化制度层面的反思。2008年赵半狄发起对《功夫熊猫1》的抵制时,国家广电总局用推迟电影在四川地区上映的行政干涉行为支持了赵的抵制。

网民更多的是将《功夫熊猫》看做一面镜子,照出国产动画片的不足。既是存在制度层面的反思,也并未将其联想到强势文化的侵略。全球观点市场促成文化融合,然而这种文化融合绝不意味着本土文化的消逝,而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由此可得,假设b成立。

四、结论

1.中国网民对文化民族主义具有自身的辨析能力。《功夫熊猫》系列影片并不像赵半狄等人所宣扬的那样,具有对中国网民进行“洗脑”的魔力。受众的解读,对于文化输出的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谈论文化霸权时,也不能忽视了受众的能动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2.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该仅做静止的考虑。在考察文化问题时,不能简单地使用单一维度。以《功夫熊猫》系列影片为例,虽然制作方是好莱坞,但片中却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文化折扣率被降低。文化产品更易引起共鸣,文化输出效果更为显著。《功夫熊猫》系列影片在中国受到广泛的好评以及取得的可观票房成绩正证明了这一点。

3.在全球化以及新媒体的语境下,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种新形式,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有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输出,更多地体现为双方互相容纳吸收的一种博弈过程。全球化包括将本土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接,同时,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趋势相一致。因此,文化开始具有杂糅(hybid)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不同文化群组的人们信息交换的增强,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文化的同质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也就是不同地区,群组的不同文化融合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化。[23]曼纽尔・卡斯特把网络社会文化的意义定义为“社会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identification)”,认为网络社会的意义是“围绕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而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建构起来的,而这种原初认同,就是构造了他者的认同”[24]。在网络社会,文化并不是被西方现代文化所同化,而是随着控制反控制的进行以及交互文化网络的出现,网络社会通过价值共享这一共同信仰统一起来。[25]在多元的世界里应遵循“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26]网络社会作为商品的文化界限模糊,不能单纯地区分为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等,而更倾向于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于“共同体的想象”之中。在本文最初的票房分析中,《功夫熊猫》不仅在原产地美国,或是“功夫”“熊猫”的故乡中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全球其他国家(如韩国和英国),票房也相当成功。正佐证了在全球化环境中,这样一种“杂糅”文化的存在,文化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

4.由于经济强势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对于文化商品的讨论中,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这样一种网络民族主义较之于网络政治运动而言,更具理性。文化这种在对抗中融合的悖论始终存在,正如法国文化学者阿芒・马特拉所言:“理解不同的独特文化和世界空间之间的碰撞的调解和调节者的这种必要性被多极化所遏制。这让我们看到:存在着多样性的地方就有‘集团’,存在着粗糙的表明就会有抛光机,存在着文化复杂性就会有简单的一次方程式,存在着环行线的地方就会有单行线。”[27]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存在以下不足:

1.网络小区中存在不发布实际内容,而只用侮辱性语言对人物或作者进行人身攻击的网友的存在,这些网友多数使用的是表达情感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可能会对ROST分析结果产生一些干扰。故在本文中,在ROST软件分析准确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对中文文本进行了人工编码译码。与此同时,中国网友在新闻跟帖中,很多回复内容都是单纯对赵半狄的人身攻击,这导致在人工编码中,被归为其他类别的回复帖文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33.7%,38.5%),而这样一种辱骂,在本文中被归为中立情绪,即不属于针对《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所涉及的文化问题的讨论范畴。这种归类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商榷。

2.独特的网络小区可能存在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其成员发言大多遵循其小区特有的文化特征[28]以及政治立场的差异性。在中国国内,一般认为,天涯网站中的有关茶社自由主义气息比较浓厚,凯迪小区也富有自由主义气息,但在中华网军事论坛中,民族主义网友更具有话语与人数优势。至于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它是国内外学者观察中国网络民意的一个窗口,但它最初也是民族主义的产物。[29]本文在选择天涯等网络小区作为考察对象时并未将这一点纳入考虑。这些特殊的小区文化可能会对网友的观点产生影响。

3.在对论坛及新闻报道跟帖进行分析时,本文无法证实所分析选取的跟帖留言是初始性数据,抑或是修改后的数据。网站的编辑及论坛的版主均有可能对论坛留言进行删帖等处理。要定量地考察中国网民的政治偏好以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交锋,还需要考察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网站信息样本。

4.有学者通过对谷歌小区的量化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网络小区中,信息的主要部分是小部分用户生成的。同样,在大多数网络小区都有大量的“潜水者”,他们只仔细阅读帖子但从不回复或发布。[30]而这样一些“潜水者”的存在,影响了本文对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判断。

5.由于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选取个案进行分析时,选取范围较窄,个案的代表性可能值得探讨。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情景背景,帖文中出现谩骂言论,或者帖文的情绪走向,虽然与帖文所讨论的主题有很大关系,但网络小区的意见领袖在其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未对这一点进行探讨与区分。

[参考文献]

[1]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照娟.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新闻爱好者,2010:28-29.

[3]邱林川.中国的因特网:中央集权社会中的科技自由.援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法]吉尔・德拉诺瓦著.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6][美]萨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7][美]迈克尔・波特著.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载[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美]曼纽尔・卡斯特著.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千年终结.夏铸九、黄慧琦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蓝图.援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第一版).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美]伊玛・图拜乐著.电视、因特网以及认同的构建.转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第一版).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英]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6]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08_06/19/40638_0.shtml。

[17]2010年10月14日,加藤嘉一《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021

[18]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

[19]Barnett G A & Sung E.Cul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hyperlink network.Journal of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1(2005),217-238.

[20]Lagerkvist J.The Ris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2005),119-130.

[21]Wayne F & Clarice S.Examining international country to country flow of theatrical film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60(2010),120-143.

赵半狄博客:

[1]2008-06-15称中国地震为“报应”的好莱坞滚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9x3v.html

[2]2008-06-18我为什么抵制《功夫熊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9yca.html

[3]2008-06-19《功夫熊猫》在四川被叫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9zj3.html

[4]2008-06-22关于抵制《功夫熊猫》的十个回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a0s8.html

[5]2008-06-29我起诉《功夫熊猫》的发行方美国派拉蒙公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a4m5.html

[6]2008-07-06《功夫熊猫》导演心虚的响应抵制事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0a7mv.html

[7]2011-05-16新京报刊登“抵制功夫熊猫2”广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bfn.html

[8]2011-05-18北大教授孔庆东支持赵半狄抵制《功夫熊猫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j5.html

[9]2011-05-23南方都市报再登抵制功夫熊猫2广告!目标:票房减半!(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pc.html

[10]2011-05-24孙悟空不认功夫熊猫这孙子(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qk.html

[11]2011-05-26就削减《功夫熊猫2》在中国票房,致各地影院经理的一封信(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t8.html

[12]2011-05-27北京电影学院动漫学院院长声援抵制《功夫熊猫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uy.html

[13]2011-05-27《北京晚报》:美国大片外表光鲜,骨子里却不怀好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v7.html

[14]2011-06-01抵制《功夫熊猫2》“六一”战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ezl.html

[15]2011-06-03周末建议:别花钱在肯德基、麦当劳、功夫熊猫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f0g.html

[16]2011-06-12答《读者》问及《南方人物周刊》文:功夫熊猫2是垃圾(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e246201017f5u.html

【注释】

[1][印]阿班迪・巴达恰亚:《中国网络战士对印度构成挑战》,汪析译,香港《亚洲时报》2008年11月27日,转引自http://post.news.tom.com/AC000AFA1236.html。

[2]整理自:[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6页。

[3]整理自:[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6页。

[4]整理自:[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7页。

[5]房宁、王炳权:《民族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7-101页。

[6]Reuters(edited by CNN).Negroponte:Internet is way to world peace http://www.cnn.com/TECH/9711/25/internet.peace.reut/November 25,1997.

[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8]整理自: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57页。

[9]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10]加藤嘉一:《什么是“网络民族主义? 》,《金融时报》网站,2010年10月14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021。

[1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201101/P020110221534255749405.pdf。

[12]Lagerkvist J.The Ris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2005),119-130.

[13][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1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5]Nicola Davison,2011年2月2日,《每日电讯报》。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news/8931393/DreamWorks-eyes-China.html。

[16]《功夫熊貓,好莱坞,莎朗斯通》,陆川博客,2008年6月2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9a023201009e00.html。

[17]根据百度指数趋势表可以看出,“抵制功夫熊猫”搜索量的峰值位于2008年5月24日到2008年5月26日之间,故笔者在此时间范围内,随机选取跟帖数量较多的一篇报道进行研究分析。

[18]表明其他的为与主题无关的相关评论,其中有对赵半狄的人身攻击或者仅仅对赵半狄行为的不理解,无个人观点的表达。

[19]天涯小区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凤凰网推出的《中文论坛100强》评选中,均名列第一。详见http://bbs.ifeng.com/special/bbs100/;同时,根据艾瑞咨询网络用户行为监测工具iUserTracker的监测数据,采用“月度覆盖人数”指标计算,天涯引领2011年中国十大最佳独立小区博客类网站,详见http://web2.iresearch.cn/58/20120216/163478.shtml。

[20]随机数表:Abridged from Handbook of Tables for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2nd ed,edited by William H.Beyer.

[21]整理自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蓝图》。援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9页。

[22]Rob Carnevale http://www.indielondon.co.uk/Film-Review/kung-fu-panda-johnstevenson-and-mark-osborne-interview.

[23]Barnett G A & Sung E.Culture and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hyperlink network.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1(2005),217-238.

[24][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5]曼纽尔・卡斯特:《信息论、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蓝图》。援引自[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周凯(译):《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6][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27][法]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28]Huffaker D.Dimensions of leadership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online communities.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36(2010),593-617.

[29]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30]Huffaker,D.(2010).Dimensions of leadership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online communities.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36(4),593-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