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较分析五次宏观调控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观察 比较分析五次宏观调控《经济日报》2004年6月29日一、所针对经济运行态势不同前四次宏观调控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高峰,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都是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
观察 比较分析五次宏观调控
《经济日报》2004年6月29日
一、所针对经济运行态势不同
前四次宏观调控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高峰,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都是要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总之,前四次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大起”到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进行的被动调整。
第五次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经济增长率已经超过11%的大起(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9.1%),而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防止“大起”导致“大落”;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不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而是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针对的不是已经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而是物价上升的压力开始显现。总之,第五次宏观调控对于过热的部分行业来说,是及时的调控;而对于整个经济运行的全局来说,则是见势快、动手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主动调整。
二、经济体制基础不同
前四次宏观调控都发生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但尚未“基本转型”的过程中,而第五次宏观调控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后的第一次紧缩型宏观调控。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表现出来,并折射到学术界和新闻媒体,形成各种声音的多元化。这无疑给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宏观调控中,每次调控都需要统一认识,而每次统一认识都很不容易。特别是第五次宏观调控,统一认识的难度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