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随“新”所欲

随“新”所欲

时间:2023-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新”所欲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第七节 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随“新”所欲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性报道也称揭丑报道,是经过调查对“隐蔽的消息”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查清真相并加以公开是调查性报道的关键卖点,也是新闻对社会监督的重要体现。解释性报道产生于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解释中,如今也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主要报道方式之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

第七节 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随“新”所欲

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不同的媒体形式也存在着不同的报道方式,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平面媒体的报道方式。大致说来,经济新闻的报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资讯与消息

经济资讯与消息主要是以事实为主的短新闻,经济资讯就是经济信息,消息则是在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观察内容。

在信息时代,在大众媒介中普遍存在的大量的信息复制与传播已经成为人们常见的现象。在经济报道领域,报刊广播电视中的经济信息类报道或节目也是随处可见。广义的经济信息涉及到与经济社会有关的各个方面,而狭义的经济信息则限制在经济的范围之内,包括介绍国内外经济政策的政策信息,反映市场规模、大小、种类与竞争情况的市场信息,表现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信息,描写资源供应情况的资源信息等等。经济信息在报道内容上既有实用价值、新闻价值,或者说其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实用性之中。

经济资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动态性。因为经济活动本身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经济资讯对这种动态的及时传递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经济的动态报道,就是这种特征的体现;第二,选择性。在信息时代,我们日常所面临的信息在成倍增长,有人说现代人一天要接触上万个信息,在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中筛选真正有用的信息,是非常关键的;第三,准确性。经济信息是人们决策的基础,所以它必须是对经济活动准确、客观的说明。事实上对准确性的要求是对所有新闻的要求,不过在经济信息中更要求事实、数字的准确,避免“据说”、“大约”之类的字眼或没有意义的虚话套话;第四,服务性。经济资讯是服务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其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的使用价值方面,一般地说被使用次数越多的信息其服务价值就越高;第五,广泛性。广泛性一方面是指报道的内容范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是指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经济信息是经济报道的基础,所以广泛性是对其必然的要求;第六,简洁性。经济信息一般短小精悍,有的直接用数字和图表说话,内容直白而不需要长篇大论。

经济消息是对经济资讯的初步加工,加上了报道者的观察内容,但是仍然要求准确客观和快速及时。

2.经济通讯与特写

如果说资讯和消息是短新闻,而通讯和特写就是有较大容量的长新闻了,编辑记者有更大的表现空间。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比较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人物、社会情况等的一种新闻题材,也可以分为若干种类,例如事件通讯、人物通讯等。特写原来是电影中的术语,是近景的放大。新闻作品的特写也采用了该手法。特写是关于新闻场景、事件和人物的形象化报道,侧重于再现,使受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或身临其境的感觉。

3.经济评论

经济评论是针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政策、经济现象或具体的经济事件所进行的评论。由于它是对经济新闻的解释,是带有观点的经济报道,具有更强的思想性与指导性,在新闻实践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经济评论中常见的有经济述评、署名(专栏)评论、短评(言论)、编者按等。下面分别加以解释。

经济述评 是媒体记者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要经济事件、经济现象和带有普遍性的经济问题所做的夹叙夹议式的新闻报道,是以事实为基础,以评论解析事实,揭露其本质和意义的报道。述评也可以分两种,以述为主和以评为主。

署名评论(专栏) 一般是由经济专家或知名人士所开设,例如《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等。

短评(言论) 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行文自由、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生动活泼。由于适应了现代传播的快节奏、传受互动,寓启发性于可读性之中,也受到了普遍欢迎。

编者按 是编辑对有关报道所做的说明和提示,反映了编者的态度,是依附于报道又独立于报道之外的一种评论形式,常见于报刊广播电视的报道中。

随着信息爆炸,人们对接受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得到更多的引导,评论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所谓“评论立报”、“言论立台”所说的正是这一现象。

4.其他报道形式

在传统的消息、通讯和评论三大形式之外,近几十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灵活多样的其他报道形式,其目的是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传播新闻信息。这些形式对新闻报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我们可以总结的有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精确报道、预测性报道等。这些报道也可以统称为深度报道。当然对深度报道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扩张了原来报道中比较缺乏的背景和意义的一种新闻文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只是“新闻执着于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23]

在国外,调查性报道最早出现在政治新闻的报道中,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揭黑报道”中就开始出现了,70年代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调查性报道也称揭丑报道,是经过调查对“隐蔽的消息”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查清真相并加以公开是调查性报道的关键卖点,也是新闻对社会监督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的财经新闻报道中,调查性报道也是近年一些新锐媒体常用的方式,例如对基金黑幕、房地产或保健业的欺诈以及一些其他经济现象的报道,对净化市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释性报道产生于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解释中,如今也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主要报道方式之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又被称为“分析性报道”,主要是在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又在利用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的一种报道。解释性报道主要回答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但不同于评论的是它主要以事实说话。同时解释性报道的完整性和详尽性特征也使之深受读者欢迎。在写作方式上,解释性报道也带来了脱离文学而独立、倒金字塔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形成了以小见大的所谓“华尔街日报体”。不过解释性报道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者型记者。

精确报道是把传统的报道技巧与社会科学的新方法结合的形式,是采取数字统计、民意调查、内容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国外,精确报道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在我国也是80年代以后开始采用的,《中国经营报》的“市场调查”、《中华工商时报》的“调查决策”都是精确报道的专门栏目。

预测性报道是在立足于新闻事实基础之上,对事件或现象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超前性和探索性,可以充分发挥媒介的引导作用。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之后预测性报道开始流行,这一方式80年代后引入我国。

可以说,新闻报道从来也没有固定的框架,报道的形式一直在变化之中。而且理论往往是落后于实践的,所以,对报道形式的总结,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完成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