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金融的概念、金融体系与市场的历史发展
1.国际金融的概念
一般说来,金融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即货币、货币流通、信用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国际金融是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的融通。具体来说,国际金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再具体一点,国际金融的前提是国家之间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国际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与一个国家的国内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国际金融中货币汇率的变化,既取决于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又受各国国内通货膨胀的极大影响。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国的国内金融主要受该国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则涉及各国互不相同的法律、条例以及国际通用的惯例做法和国际协商制定的各种条约及协定等。同时,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制度演变、经济力量大小、水平的差异又使不同国家在对外经济及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所以,与国内金融相比,国际金融涉及的面更广,也更复杂。
国际金融理论就是探讨国际间货币资金周转运动的规律和各国间金融关系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六点:第一,由国际间商品和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国际支出问题,包括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节问题。第二,由国际收支结算所产生的汇率和外汇问题,其中汇率是核心问题。第三,由国际支出不平衡而产生的国际储备问题,包括国际储备的数量和构成问题。第四,国际间资本的流动所产生的问题,包括国际债务问题。第五,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交易场所的国际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第六,为规范各国间货币金融交往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制度问题。其中前四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是我们在下一部分要讨论的问题,而后两个问题实际上显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
2.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开展国际贸易与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流通作用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相关组织形式的总和。有时有人也称国际货币体系,体系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惯例、规则和机构,是制度的载体,二者有时可以通用。
国际货币制度与国内货币制度的区别在于:形成的方式不同,后者是立法,前者是协商、协议。作用的范围不同,前者的范围更宽。所形成的约束不同,后者具有强制性,前者则靠自觉和主动性。国际货币制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国际收支及调节、汇率决定及其变动、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标准、数量和形式、国际金融市场与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合作的形式与机构。这些内容基本上涉及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各个方面,从而来保证国际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国际金融体系自出现以来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萌芽期。
国际金融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出现了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但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这种商品交易大部分是物物交换,小部分是以金银为等价物的现金交易,这就是国际金融的萌芽。封建社会后期在换货和黄金、白银办理现金结算的同时,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城市之间,开始使用票据办理商品的结算,这时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为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业革命在欧洲的相继发生,推动了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与之相适应,出现了充当国际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世界货币,19世纪中期欧洲形成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
金本位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体系,因黄金本身也是一种贵重商品,又称商品本位。典型的金本位是金币本位制,用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金币,以金币进行国际流通。1861年英国通过法律率先实行金本位制,随后德国、瑞典、挪威、荷兰、俄国、日本等先后仿效,1900年美国也通过了金本位法。20世纪初形成了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西方把1880~1914年称为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金本位的体制下,各国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基本单位和衡量国际收支的主要标准。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了30多年就产生了动摇,原因是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金本位的游戏规则就是黄金的自由流入与流出,由于黄金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使其他国家货币流通的黄金基础被大大削弱了。同时世界黄金的存量的增长也跟不上社会财富增加的步伐。一战爆发后各国实行战时经济,金本位制就崩溃了。
第三阶段为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问题又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但由于黄金供应不足及分配不均等原因,传统的金本位制很难恢复。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决定采取“节约黄金”的原则,除美国、英国、法国还实行金本位制外,其他大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以美元、英镑、法郎等储备货币占主要地位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开始出现。
在金汇兑本位制下,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带法定含金量的银行券,但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购买特定的外汇在国外兑换黄金。实行这种币制的国家使其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实际上是带有一定依附性质的货币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缺点和特点明显:第一,它是一种不完整的铸币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黄金不再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第二,国际储备的结构发生了改变,除了黄金外还有外汇。第三,实行盯住汇率制度,即各国货币与某特定国(美元、英镑、法朗)货币挂钩,特定国的货币一旦动荡不定,必然影响其他国家。反之,一旦金汇兑国大量提取外汇、兑换黄金,也影响被提取国的货币稳定。所以金汇兑制注定是短命的。果然,1929~1933年的危机打击了这一制度,30年代这一制度崩溃了,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中。
第四阶段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货币体系。
二战前和战争年代,国际货币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战后,世界各国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创一个比较自由的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金融环境。由于美国在二战中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成为西方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国家,所以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美、英的组织下,1944年7月,有44个国家参加,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城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国际货币工具,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比价,而美元与黄金挂钩。这一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为稳定汇率、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问题很大。首先,美元的双重身份是根本的缺陷。美元是一国货币,发行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其供应又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由于“双挂钩”,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国际贸易的要求,美元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满足国际经济的发展,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美元供应的不断增加使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其次,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效率不高,机制不对称,逆差国家负担过重,储备货币的供应缺乏等都是问题。例如美元供应少时各国拼命积累美元,引发美元的不断输出,美元供应多时又拼命抛售美元,换取美国的黄金储备,从而直接威胁体系的生存。到60年代以后,美元出现了三次危机,人们对美元失去信心,不断贬值。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宣布不再与黄金挂钩,西方国家主要货币也纷纷贬值并与美元脱钩,布雷顿体系崩溃。
第五阶段为浮动汇率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布雷顿体系崩溃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协调拯救方案。1974年7月设立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 1976年1月,在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义务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新的协议。因会议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所以称《牙买加协议》。
《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浮动汇率合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汇率制度。第二,黄金非货币化,各国中央银行可按市场价格自由进行黄金交易。第三,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第四,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第五,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以使之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储备资产。所谓特别提款权是一种记账单位,也是基金组织创立的一种实验性质的新储备货币,又称“纸黄金”。
《牙买加协议》是国际金融动荡中的产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成了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中心的浮动汇率制,对国际经济的正常运转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仍不对称,尽管这一体系规定了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金融市场调节及基金组织调节等,但对大规模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很有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日趋严重,表现在美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收支长期逆差,国际货币关系长期混乱。第二,多种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储蓄分散化日益发展。第三,汇率频繁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加大。第四,货币集团发展必然削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典型的如欧元,此外有中美洲市场、西非经济共同体、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
国际货币体系的下一步发展,有人提出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有人提出恢复金本位制、调整黄金价格,有人提出恢复美元本位制(因美元仍是国际储备和贸易中使用最多的货币),有人提出特别提款权本位制等等。
上述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国际经济发展史的真实写照。第一个时期反映了地中海地区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活跃;第二个时期实际上是英国称霸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英、美、法三雄并立和国际经济的混乱期;第四个时期又改成了美国称霸;而第五个时期反应出了国际经济处于多元并存的时期,国际经济组织开始发挥作用,美国依然强大,而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处于波动之中。
3.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间进行货币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可以分为国际货币市场(一年内的资金借贷交易)、资本市场(一年以上的资金交易)、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债券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还有一种分法是根据是否受所在国金融当局的控制分为在岸市场(传统市场)和离岸市场,后者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金融市场,如欧洲货币市场和亚洲货币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国际贸易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及国际借贷关系扩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历史上看,由于英国经济曾经发展迅速,在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以伦敦为中心,以英镑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早期的传统的国际货币与资本市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动荡,二战结束后又一度形成了以纽约、苏黎世、伦敦三大中心并存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纽约成了西方最大的长短期资金市场,美元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和重要的国际结算工具;而瑞士由于是中立国家,始终保持着货币的自由兑换,发展了自由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离岸货币市场的产生,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由于50年代美元大量流出境外,美国被迫采取了一些限制美国资本外流的措施,一些西欧国家为防止美元泛滥引起外汇市场动荡,也采取了一些限制资金流入的措施,所以一些银行为逃避上述限制把资金转出境外,形成了许多逃避管制的金融市场。如50年代末出现的以伦敦为主的欧洲货币市场,60年代中出现的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亚洲货币市场。这种与传统不同的市场称为离岸市场,其最大特点是不受任何国家国内金融政策和法规的约束,已经成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最主要的部分。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又称在岸市场,主要其特点是:使用的货币以东道国的货币为主,任何资金借贷交易都受当地金融政策和法规约束,限制较多,交易成本高。而离岸市场使用的货币是各种可兑换的境外货币,所有资金接待不受当地法规约束。离岸市场的发展由于是完全自由灵活的,所以为金融市场国际化开辟了道路,金融市场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少数几个中心,哪里管制松、征税少,条件便利,哪里就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例如巴哈马群岛,原来只有两家外国银行,70年代以来形成了加勒比海离岸市场,有几百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在了那里。
国际金融市场的出现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筹措资金的渠道,推动了银行信用国际化的进程,支持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各国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欧洲离岸货币市场是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欧洲货币并不是指欧洲国家的货币,而是指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存放和流动的各种境内外货币,如欧洲美元、欧洲日元、欧洲英镑等。欧洲货币市场是指非居民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境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即经营非居民的欧洲货币的场所。欧洲货币市场1958年最早出现在伦敦,后扩散到世界各地,现有几十个交易中心。在欧洲市场的交易货币中美元占60%左右,50年代末,欧洲货币市场的美元存款只不过10亿美元,90年代初就达到了5万亿美元以上。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各国跨国公司和大工商企业;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石油输出国的资金(其巨额石油美元大量流入是欧洲货币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国际清算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派生存款(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将外汇直接或间接存入欧洲市场,经欧洲银行反复存贷,产生大量的派生存款)。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用户是:各国跨国公司和大工商企业(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借款人);非产油国的发展中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和全球性及区域性金融机构,他们利用欧洲货币市场调整各自的流动资金;外汇投机(因浮动汇率而形成汇率波动,外汇投机赚取差价的交易增加,形成对欧洲货币的需求);前苏联(俄罗斯)与东欧国家(70年代后,由于引进技术、设备等贸易逆差增加,从欧洲市场借债)。
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是:第一,经营非常自由,不受所在地的任何限制,反而所在地还提供各种方便,所以借贷和资金调拨纯商业化,十分简单方便。第二,其经营以银行间的交易为主,银行相当于一个批发大户,交易数额大则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第三,欧洲货币市场有独特的利率体系,因其交易数量大,交易成本低,尽管差额小也有优厚利润,同时受到存贷方的欢迎。第四,欧洲货币市场规模大、范围广、币种多、资金实力雄厚。
亚洲货币市场是指亚太地区的银行用境外美元和其他境外货币进行借贷所形成的市场。由于这个市场交易额的90%以上是美元,因此又称亚洲美元市场。新加坡是亚洲货币市场的交易和结算中心。1968年美国银行新加坡分行首先获准在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亚洲货币单位,不受新加坡《银行法》某些条款的约束。1970年,新加坡又批准了花旗、汇丰等16家银行经营离岸业务,亚洲货币市场以年增30%的速度开始发展。当今亚洲货币市场主要在新加坡、香港、马尼拉、东京等地,发展迅速。
亚洲货币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随着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国资本对亚洲的投资迅速增长;二是亚洲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汇率、物价稳定,交通、通讯设施完备,金融体系与服务完善,时差又与欧洲、美洲错开。三是各有关部门、政府的政策鼓励。亚洲货币市场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际金融的格局,由于亚洲经济发展很快,所以亚洲货币市场很有前途。
除了货币与资本市场外,国际金融市场还包括黄金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国际黄金市场是世界各国集中进行黄金交易的中心,有固定的交易场所,目前有伦敦、纽约、苏黎世、芝加哥和香港五大市场。国际债券市场也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债券是指国际金融机构以及一国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债券市场是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瑞士、卢森堡、新加坡。金融期货市场也是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期货交易是相对于现货交易而言的,是指有组织的、以公开竞价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的买卖。国际商品期货交易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金融期货是70年代才产生。所谓金融期货指交易的品种是金融商品,如外汇(交易汇率)、利率(有息金融资产)、股票指数和黄金。由于资本与金融日益国际化及国际金融货币市场动荡不定,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创外汇期货交易,随后金融期货交易异军突起,80年代初具规模。
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使90年代以后形成了所谓金融全球化的概念。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还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金融全球化主要是由无数微观经济组织基于牟取利益的自发活动,通过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一体化而推动的,它还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有着明显阶段性的自然历史过程。金融全球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货币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了。1990~2002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世界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5%,但是资本的流动年增长率超过了20%,金融全球市场开始形成了。其主要表现就是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大大增加,虚拟经济在迅速膨胀。2000年股票、债券、金融衍生物的总量达到了16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世界实体经济的部分。其中股票的市值是36万亿美元,债券的余额29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物95万亿美元。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之间的界线正在日益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