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戴尔的目标市场
【案例要点】本案例介绍了戴尔电脑的成功之道。本案例中的戴尔的做法对于中国企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IT企业的全球化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无论是联想、华旗和夏新的换标更名,还是TCL跨国收购汤姆逊的大手笔,抑或波导“远征”东南亚的手机突围,都生动地勾勒出中国IT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渴望和萌动。并且,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已经不再是少数中国企业家的有意尝试,而是成为了更多中国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
但是,面对国际化浪潮,中国企业群体还有三道门槛:如何实现区域性品牌向全球化品牌的跃升;如何准确地理解产业细分市场的基本规律,并将这种理解注入到品牌内涵中去;作为一个全球化品牌,在每一个新的区域市场“落地”时,如何快速实现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平衡。解答这些问题,戴尔是一块很好的“他山之石”。
2004年4月12日,戴尔在呈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年度报告中称,“截至1月底,总计46000名员工中有23800人在海外工作,另外22200人在美国工作”。戴尔的海外员工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本土,这是全球化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该报告还称,“戴尔近期在中国、印度和斯洛伐克等地相继建立了技术和客户服务部,意欲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公司还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建立了设计中心。”
尽管每一家企业的发展路径都不尽相同,但这不妨碍中国IT企业从中取长补短。比如,戴尔为什么会是后发竞争的优胜者?在戴尔之前,IBM、惠普、AST、康柏都做过全球的PC之王,在这一竞争异常残酷的市场中后来居上,戴尔并没有借助技术革新的重大升级(比如CPU从286到386的升级换代),而是通过先进的模式打败了对手,这就很有些意味深长。反观中国IT企业,现阶段很难以技术的创新领先全球,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中,也都面临着残酷的后发竞争。
戴尔的成功也并不是靠着我们挂在嘴边的“核心技术”,而是靠卓越的理念、流程和系统,这一点足可以打破很多中国企业的借口“竞争不过国际巨头,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底子薄,研发投入低”。对于戴尔来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产业规律,是其将一个美国品牌打造成全球品牌的核心关键。以往,我们提到国际市场总是更强调差异性,而戴尔却看到了客户需求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在戴尔看来,就是IT技术的开放性和产品标准化趋势,越是标准化的产品,通用性越强,价格也越低,客户也乐意接受。
据此,戴尔把对产业规律的理解变成了现实中的品牌优势。戴尔为此确定了广泛且单一的产品选择标准化卡尺,非标准化的产品不涉足,标准化的产品则要做到第一。对于多元化,戴尔的理解是只要进入标准化区间的产品都可以进入戴尔的视野,但是它又是必须能增加“主品牌”的势能而不是削弱,这样才能避免多元化的误区。在这一点上,许多知名品牌都吃过亏,但戴尔的品牌系统却运转得相当好。
如何在新区域“落地”时快速实现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平衡,是考验全球化品牌企业家智慧的一道经典难题。戴尔最基本的做法是在“人”上面做文章,比如大量雇佣本地化员工和管理层,但是如果不能将全球品牌的企业文化有效传承过来,那么对全球化品牌的建设亦于事无补。
此外,戴尔采取的做法,是近乎固执的流程和产业链复制。戴尔进入中国伊始,就在生产流程、业务模式、产业链伙伴选择等关键问题上毫不妥协,不会因为中国市场环境的暂时不成熟而降低标准。比如,戴尔对厦门邮政物流的“苛刻”要求,再如对生产员工、销售员工、服务员工的“苛刻”规范,还有诸多国际合作伙伴跟着戴尔来到中国,都在戴尔中国公司的本地化发展伊始就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戴尔的这种“苛刻”,曾招来非议。但是经过了5年的发展,当戴尔在中国市场的业绩迅速上扬,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选择了戴尔时,当戴尔已经成为中国外资企业出口冠军时,质疑和非议便都被戴尔的成功淹没了。在著名的《财富》杂志年度“最受推崇企业”评选中,戴尔已经数年连续榜上有名,2003年戴尔被评为第五名,也是IT领域中排名第一的厂商。这个评选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
分析讨论题
1.通过案例,你认为如何实现区域性品牌向全球化品牌的跃升?
2.如何准确地理解产业细分市场的基本规律,并将这种理解注入到品牌内涵中去?
3.作为一个全球化品牌,在每一个新的区域市场“落地”时,如何快速实现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平衡?
4.如何理解卓越的理念、流程和系统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核心技术”,无法进行领先的技术创新的企业的作用?
5.结合戴尔的实际做法,你认为中国的IT企业,如联想等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