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论及对我国培育国际品牌行业战略重点定位的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章以Interbrand“全球品牌100强”中的国际品牌为研究对象,在追踪国际总体、不同行业国际品牌和不同国别国际品牌价值成长轨迹的基础上,分别归纳总结了不同行业、不同国别国际品牌价值的成长特征。
对非必需消费品、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品和金融行业国家品牌价值成长轨迹的分析表明,不同行业国际品牌成长轨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国际品牌成长存在着明显的行业演进特征:与消费品相关的品牌较易成长为国际品牌,但其国际品牌价值的持续保值增值能力相对较差;随着新经济和技术变革的迅猛发展,一批非常年轻但发展迅猛的信息技术行业国际品牌快速成长起来,缩短了培育国际品牌的过程;对于金融行业国际品牌的成长来说,其是以超强的品牌实力与深厚的品牌积淀为基础实现的。
通过对美国、欧洲和亚洲国际品牌成长轨迹的分析发现:美国国际品牌的绝对垄断地位在慢慢削弱,主要表现在排行榜中占有的席位总数和美国国际品牌价值总额对国际品牌价值总额的贡献率逐渐减少;欧洲国际品牌价值稳健成长,这主要归功于德国和法国国际品牌的快速发展;亚洲国际品牌发展时间较短、发展不稳定,但亚洲国际品牌呈现快速成长态势,且成长空间巨大。
二、对我国培育国际品牌行业战略重点定位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国际品牌成长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和规律,这给我国企业发展国际品牌提供了新思路和启发,为了加快培育我国国际品牌,应该遵循其内在的成长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根据不同行业国际品牌成长特征可知,我国企业发展国际品牌的行业战略重点应在消费品和信息技术行业。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行业加快发展,其国际品牌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具体分析如下:
1.发挥我国制造业和市场规模的优势,以培育消费品品牌为加快发展国际品牌的行业定位重点
我国已有200多种“中国制造”产品占据了“世界第一”的市场地位,如我国制造的微波炉、冰箱、空调、电饭锅、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风扇、冷柜等11类家电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其中,有些中国制造的产品不但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且质量和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我国名牌家电产品总体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以海尔、格力、格兰仕为代表的我国家电业顶级品牌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积累了中国家电企业创建国际品牌的宝贵经验。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身市场广阔,完全具备发展国际品牌的“沃土”。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企业真正掌握全球具有绝对领先的技术,而且其国际化经营总体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国际市场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我国消费品行业企业发展国际品牌应该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和资源将国内市场作为发展消费品国际品牌的“根基”,重点是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市场取得快速发展,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铺摊子”。
2.加快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使其快速成长为国际品牌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已经曙光初现,而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局部领域甚至取得领先优势,而且新技术和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往往成为新的国际品牌孕育的“摇篮”。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际品牌的快速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可能跨越发展的绝佳机会:①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消费者使用和接受产品的过程大大缩短,从而为企业创建国际品牌大大节省了时间,信息技术类国际品牌越来越年轻化;②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该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并不断壮大成长为国际品牌,而且中国已涌现出华为、百度、中兴和联想等一批有望成长为国际品牌的潜力企业;③当前,随着传统能源日趋短缺和全球变暖形势的日益严峻,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投入巨资发展的重点方向,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国际品牌的快速成长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出现了天威英利、天合光能和阿特斯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并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领先地位。
3.以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借助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时机加速发展金融国际品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遭到了重创,品牌价值大幅缩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速,陷入次贷困境的欧美经济让投资者的目光逐渐转向新兴市场,特别是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这为我国金融行业加快走向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窗口期。许多金融机构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海内外市场,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另外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达1.8万家,投资额达到3 773亿美元,已经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境外机构数只有915家,只覆盖了3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规模约为7 077亿美元。这表明我国金融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而且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严重滞后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难以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企业要以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采取设立和并购等多种方式优化海外机构布局,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扩大服务网络,同时加强与国外代理行的合作,提升全球金融运作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日益发挥出既有我国金融机构特色又符合海外本土市场的纽带作用。一方面,凭借对国际市场的参与和理解,向国内“走出去”企业提供成熟的国际化产品;另一方面,着力向海外客户提供本土化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注释】
(1)该行业分类系统由标准普尔(S&P)与摩根士丹利公司(MSCI)于1999年8月联手推出,后因该系统存在一定缺陷,在2000年,摩根士丹利资本投资公司与标普公司重新编制了新的行业分类标准,以求与全球经济保持一致。
(2)为了做图方便,本书在图中用行业代码表示各个行业,下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