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市场牵引力”促进R&D全球化
1.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可以利用和开发全球的市场
生产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R&D全球化。R&D全球化的“市场牵引力”是因为它能够创造巨大的收益。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将视野由一国舞台扩大到国际甚至全球舞台,在如何筹款、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各个方面,都着眼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地域选择范围。巨大的电讯、石油、化工、汽车、轮船、食品加工等企业遍布全世界,在4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已不再是件稀罕之事。这些公司为了求得垄断利润而协调不同市场上各个企业和经营活动,并成功地防止另外一些企业通过仿照而新参加进来,它们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性的技术流动以及全球性的技术开发活动来获取垄断利润。此外,包括硬件技术(含成套设备、单机作业流水线、部件、配件、元件等及其使用技术)、贸易和软件技术(含专利权、商标使用权、技术决窍)在内的有偿的国际技术转让,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贸易中卖方可获得高额利润,买方则可以获得使用技术后的经济利益,这使技术供应方与技术需求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日益强化。
2.全球市场具有趋同性,跨国公司在某国开发的产品可能具有世界市场价值,一个国家的技术突破可以被全世界采用
例如,主要由英美研究人员绘制的人类基因图谱,对于全世界的生物技术研究同样有价值。互联网源于美国,但它在全世界的利用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和通信成本,这一成果为每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科研机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发活动,而且正在从改进型的研究开发走向更为基础的和应用的研究,改变不同的研究与开发在不同地点的权重(例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占多大比重)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所谓真正的“全球产品”在增加(这种所谓全球产品并不需要为特定国家的需要而改进),需求型的防御式的改进工作可能会减少,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显。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已经在使用越来越多的通用零部件,由此减少了当地市场的改进工作。例如汽车行业中,尽管有些用户要求汽车采用订制的“汽车外表用部件”,但使用标准化的“车内零部件”却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现实表明,最国际化的公司不是“高技术”产品集团,而是那些其产品为服务于当地市场进行了改进的那些公司集团。也许走向真正的全球性产品的这种转换还需要很长时间,但由于全球市场的趋同性,以及各国存在对同类产品的需求,跨国公司在某国开发的产品更可能具有世界市场价值。
3.当地市场具有特殊性,需要针对当地市场进行研发
跨国公司生产的全球化要求研究与开发投资的全球化,海外生产的扩大要求提高在国外进行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水平。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用于海外研究与开发支出的比例与其分支机构在国外为当地市场生产和服务的程度正相关,跨国公司国外业务的迅猛扩大要求海外工厂的研究与技术能力的强劲发展。几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从生产工程到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在国外生产能力形成的同时,也要进行日常的技术活动。技术服务、维修和按个别购买者的要求制造产品,常常涉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与开发,所以建立一家海外制造业工厂,常常伴随有研究工作、开发技术和工程知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国外业务同其国内业务相比,重要性增加了。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更多的制造业经营活动转移到国外,设计和管理行业也必定步其后尘,各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国外研究与开发投资,这是世界工商业发展的趋势。从长远看,这将增强国内公司的实力。
全球市场有其趋同的一面,但各国市场又有其差异性。许多产品如果不进行适合当地需要的改进,便难以占领当地市场,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眼全球、立足当地”。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不同层次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级的研究机构着重于开发未来市场的主导产品,另一些机构着重于研制适合当地地区特点的产品,使其符合当地市场的需要。例如,1990年日本的丰田公司宣布,要大力加强它在美国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丰田公司加强了它在加利福尼亚的设计中心和技术营业部、在密歇根的技术中心、在亚利桑那的试车场的建设。丰田公司还在美国进行高级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增加车型试验,它的目标是要在美国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制造和营销的经营体系。
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究开发机构的作用之一是“实现技术本地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一直以很强劲的势头向国际扩展。在海外,子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常常和当地的技术专长相结合,以此作为进入其他主要的科研中心正在创造的与本公司最有关联的新的知识领域的手段。跨国公司的海外研究机构利用母国研究机构已有的科研成果,结合当地市场和用户需求、技术基础差别、材料性能差异等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良和革新,这是母国科技成果的本地化过程,有时没有这种本地化过程就无法在当地市场站住脚。
另外,不同国家的环境、文化要求产品作出改变。例如,发展中国家需要对发达国家设计的技术进行改造才能适用。发达国家在技术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一些技术是按照欧洲、日本或美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设计的,但却未必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以及他们面临的条件和制度约束。发达国家的许多产品太过昂贵,到发展中国家销售,降低成本就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技术能够为当地所适应,但要经过改进,而另外一些技术可能还需要彻底改造,例如印度的无线因特网接入。因特网接入一般是通过电话线,但在印度安装电话的成本意味着仅仅有2%~3%的人可以用它入网。如果可上网人员从1500万增加到2亿,入网成本将需要下降50%~65%。跨国公司提供的技术难以适应这项挑战,而印度的国内公司对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1999年,马德拉斯的印度技术研究所建立了一个低成本的因特网接入系统,它不需要调制解调器,并节省了铜缆。其核心是一个由马德拉斯的迈达斯通信技术公司和总部设在美国的模拟设备厂合作开发的本地无线系统,结果是入网更快更便宜,实现了为印度国内外低收入群体提供入网机会的理想。当授权给印度、巴西、中国和法国的制造商以后,这项技术在国际范围内运用开来——从斐济、也门到尼日利亚和突尼斯。(19)
汽车必须根据发展中国家路况进行改进,例如发展中国家泥泞的道路就要求汽车底盘不能太低。食品要根据当地口味修改设计。即使是成熟的电子产品,因为发展中国家用电条件的差别,也要修改设计成适应发展中国家电压不稳定、时常断电的环境。跨国公司要在当地市场立住脚,必须要努力考虑到东道国的文化、实际消费需求、潜在需求以及销售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如果一个企业认为一种技术或产品在某一个市场取得成功,就能在全世界畅销,其在海外经营中注定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跨国公司需要实现技术开发当地化,要根据当地原材料、零部件工业情况,对已有产品设计适当地加以调整、改造。在比较大的当地市场,为了进一步获得经济利益,还需在当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新产品,不仅能供应当地市场需要,而且还能够把有关技术用于总公司的全球业务和向其他方面提供当地开发的新技术。
跨国公司所有这些本地化的活动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R&D的全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