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印度的官僚体系效率很低,基础设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存在着只是局限于项目工作的倾向。跨国公司以及印度公司要建立研发机构都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备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动力供应系统不足,通讯等基础设施难以达到高标准。
印度供应不足的动力系统和电讯基础设施意味着公司必须有提供支持型的生产动力的能力以及自己准备宽带空间。但是印度的许多领域是禁区以及通常复杂的工作程序意味着在后勤和经营中需要附加的人力资源。由于某些领域存在禁区,例如,印度政府对电讯也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的限制,使得要在印度建立一家研发机构比在美国花费的时间更长。有人估计,在印度建立一家研发中心将比在美国建立一家类似的研发中心多花3个月以上的时间。缺少适当的国际机场,动力及网络带宽不够等基础设施的弱点以及可用的外汇基金不足,是阻碍跨国公司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的关键问题。近两年里,印度在电信方面已有明显的改进,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印度政府批准的预算太少,无法将基础设施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至中国的水平,这使得印度政府不仅面临“危及其所倡导的制造业战略的真切风险”,同时面临“无法激励本已十分活跃的服务业领域这一同样重大的风险”。基础设施仍然是“印度制造”在全球范围崛起的一个最大障碍。
除电信行业以外,印度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成本都比中国高出50%~100%,因此印度制造商要多支出一倍的电费和两倍的铁路运输费。而且,这种差距仍在扩大。摩根斯坦利称,在2003年,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印度的7倍,与其经济规模(GDP)比较,是印度的3倍——中国的投入为1 500亿美元(占GDP的10.6%),而印度为210亿美元(占GDP的3.5%)。印度各邦政府及中央政府资金匮乏,不太可能很快将基础设施提高到中国的水平。特别是,印度的政客们更乐意将有限的资源以补贴的形式分发给选民,而不愿投资于回报期较长的建筑项目。
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流程管理方面的专家指出,印度工厂也要比中国工厂落后很多年。管理咨询公司贝恩(Bain)负责绩效改善的全球主管马克·戈特弗雷德松(Mark Gottfredson)表示,他还没发现印度制造业有任何“真正的明星企业”。“中国有世界顶级的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则处于第三世界。我去过很多印度的汽车制造厂、纺织厂和金属铸造厂,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工厂对流程、库存管理、持续改善或安全问题都关注不够。”(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