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发产业重点十分突出

研发产业重点十分突出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研发产业重点十分突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的产业重点十分突出,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通讯产业、制药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等。SAP公司于2003年11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院是SAP公司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也是它的全球第八家研究院。中国研究院已经在为欧洲和美国的用户研发产品,即将承担SAP全球执行董事会安排的战略性项目。

二、研发产业重点十分突出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的产业重点十分突出,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通讯产业、制药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等。

1.信息通讯产业:跨国公司研发向更高水平发展

信息通讯产业是研发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也是外资在中国的研发投资的重点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有很集中的目标:2001年,在中国电子和其他电气设备上进行的直接投资占美国在相应产业上的海外总投资的7.6%,而美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只是美国在所有产业上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0.9%。美国在中国投资的最大产业是计算机和电子产品,2000年总产值是20亿美元,大约是美国在这一产业里的419亿美元海外总产值的5%。这一活动水平,使中国成为2000年美国在世界范围拥有的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子公司的第8大地点,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处于第3位,仅次于新加坡(56亿美元)和日本(30亿美元)。(21)

(1)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高水平的软件研发。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高水平的软件研发,这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世界级的软件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的具体情况得到证明。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在中国早已设立了研究院,但为了进行更高水平的研发,2006年1月18日微软公司宣布在中国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将整合微软公司以往在中国的全部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及其他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各类产品研发机构。负责人是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曾经在中国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张亚勤博士。(22)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最大的特点是把微软公司原先分散在中国的基础研究机构、技术孵化机构、技术本土化机构、技术产品化机构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在微软家族里,这样捆绑在一个体系内的研发集团只在中国才有。目标是这个集团要成为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完备、实力最雄厚的核心研发基地,期望在未来5年内,把中国塑造成为微软最为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23)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员工将由现在的800人扩充到超过3000人。在扩充过程中,研究院大部分招博士,产品部门可能大部分招硕士,希望有1/4的人是有经验的研发人员,尤其有微软工作的经验。这意味着将从美国或其他地方的微软机构吸引来相当数量的研发人员。

德国SAP公司SAP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软件公司,建于1972年,它的总部位于德国南部。它虽然在知名度上不及微软,但由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大的1 000家公司当中就有900家使用SAP的软件。SAP之所以比较低调,是因为其主要研发后台办公软件,主要专长是研发ERP软件,这种软件是大多数大型企业的IT系统赖以维持的骨干软件。(24)SAP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mySAP商务套件,全球各类企业可以改善与用户、伙伴的关系,精细企业运作,并在其供应链管理中获得显著效益。从航天业到公共设施业,各个行业独特的核心业务流程都由SAP的23个行业解决方案支持着进行有效运行。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的超过20 500家企业正在运行着67 500多套SAP软件。SAP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并在多家证券交易所上市,包括法兰克福证交所和纽约证交所。自从SAP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迄今已有来自各行业的400多家企业在使用SAP的解决方案。作为在中国最大的ERP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年度业绩以50%以上的幅度递增。

SAP公司于2003年11月20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院是SAP公司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一,也是它的全球第八家研究院。SAP中国研究院旨在支持企业管理软件的进一步研发以及满足本地用户的特殊发展要求,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SAP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曾彼得表示:将把中国研究院建成世界一流的软件研发中心,它的设备、投入和即将承担的任务,与SAP其他几个研究院相比毫不逊色,对它的质量控制的要求也毫无二致。中国研究院已经在为欧洲和美国的用户研发产品,即将承担SAP全球执行董事会安排的战略性项目。SAP希望其中国研究院的角色超越狭义的商业意义,为其保持管理软件霸主地位并向协同电子商务进军。公司希望将中国聘请的优秀人才,与SAP全球最佳实践经验及先进技术和创新精神相融合,使SAP中国研究院在中国软件研发行业一路领先。(25)

曾彼得等高层人士承认,在中国,中国本土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对SAP的威胁,已超过Oracle等全球性对手。他暗示,至少在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领域,中国市场已经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中国的对手正尝试国际化扩张,而SAP目前要做的是在中国扎根。因此对SAP来说,简单的本地化或者说中国化不能满足需要,必须超越本地化,立足中国市场,实现全球梦想。(26)中国实验室人员已从40人增加到了120人。(27)

日本NEC目前NEC在海外从事软件的人员大约5 000人,而其中中国就已有4 300人,占到海外人员总数的85%以上,中国成为了NEC在海外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2006年7月11日,在NEC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NEC-AS)成立庆典上,NEC-AS总经理岩冈泰夫表示,中国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资源配比上,已经成为了NEC在海外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NEC自1994年6月18日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成立合资公司恩益禧——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至今,在中国的软件发展已走过了12个年头,在此期间主要是通过承接NEC集团内部委托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并在北京、西安和上海都设有研发中心。而在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合作期满之后,NEC决定将其变更为全资子公司,即NEC-AS,并于2006年6月18日正式开始运营。NEC-AS将通过启动公司自主业务,实现3年内销售额提高2倍以上的增长目标,其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领先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发能力,NEC-AS将继续积极推进开发过程的改进和人才的培养,并充分利用服务器和存储平台软件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开拓下一代网络(NGN)的网络平台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新领域。未来,NEC-AS还将在服务器HA(高可用性)、开发管理、操作管理、普适产品等开发领域大力推动公司自主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另外,NEC-AS还将在咨询领域和员工培训领域开展新的服务业务。在业务营收方面,过去主要依赖于NEC生产外包软件,其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5%以上,而销售NEC自身的软件产品还不到5%。新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增强NEC-AS自主研发产品和NEC产品的销售比例,使外包软件产品生产份额由现在的95%以上降至70%左右。

此外,作为NEC海外最大的软件研发企业,NEC总部对于NECAS的发展将提供足够的资源配比,NEC-AS在中国国内将成为举足轻重、可信赖并受尊重的软件公司,同时,NEC-AS将通过自身在软件质量、交货期、成本以及生产效率方面的高竞争力,为NEC的软件事业作出广泛贡献,成为NEC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公司。(28)

(2)跨国公司在中国率先建立CMM5级软件研发机构。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开发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机构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CMM5是软件工程学会制订的最高的软件成熟度级别,全球范围内仅有不到80家软件机构获得该项认证,而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印度和美国。该标准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工程能力的提高与评估,它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质量、高生产力、快速传输、低成本及更好的员工士气”。CMM共分初始级、可重复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五个等级,从低到高,软件开发生产计划精度逐级升高,单位工程生产周期逐级缩短,单位工程成本逐级降低。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意味着已经全面掌握对软件开发的量化控制和管理。

摩托罗拉公司于1993年建立全球软件集团中国中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从此,软件能力成熟模型被引入中国并开始被其他国内软件开发机构了解和认识。

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所属的全球软件集团中国部和全球电信解决方案部中国研发中心分别于2000年9月和12月达到SEI CMM5级标准(最高级—优化级),摩托罗拉成为中国软件行业首家获得此项荣誉的企业。为了帮助中国产业界理解CMM概念,提高软件开发水平,摩托罗拉面向中国本土软件企业和大学进行授课、演讲、CMM评估培训等。中国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底,中国有51家企业达到CMM标准(大部分在5级以下)。摩托罗拉在过去的几年中为推动中国的CMM进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继摩托罗拉的全球软件研究机构之后,2004年惠普(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的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也被评定为CMM5级软件研发机构。2001年底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上,当时的HP公司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纳女士宣布在中国设立软件研发中心,旨在为HP全球业务提供支持。2004年5月31日,成立两周年的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顺利通过审核,被评定为CMM5级软件研发机构。在中国,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是第6家获得CMM5级证书的软件研发机构,在上海则是首家。(29)而且成立仅两年的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还是全球最短时间内获得CMM5级证书的软件机构。为了尽快达到高水平的软件开发成熟度,该中心一直积极与HP位于印度的软件研发部门密切合作,借鉴其13年多的经验形成的最优化的流程。同时,HP调派其印度的软件研发部门的资深人员来到上海指导研发中心通过了CMM5审核。

该中心与HP产品技术及专业服务集团(HP Technology&Services)的咨询与集成事业部、管理服务事业部及客户支持事业部通力合作,为HP赢得了国内和北亚地区的众多客户,同时还为HP内部的IT及研发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还在大连成立了分中心,主要为日本地区的客户研发企业级的应用软件解决方案。目前,研发中心已拥有30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今后3年内,研发中心已计划将员工增加到1 500人,以满足业务不断拓展的需求。

通过CMM5认证后,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陈国贤表示:HP中国软件研发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最快响应速度和最强适应能力的软件研发机构。

(3)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移动通讯研发。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移动通讯市场迅速扩张,现在就网络能力与用户数量而言,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庞大的消费人群鼓励了许多电讯设备制造商投资于中国当地的生产,同时也进行当地的研发。中国凭借其4亿多手机用户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而与此同时,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手机设计中心。(30)

近年来,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西门子等手机巨头纷纷增加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见表8-1)。

表8-1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的移动通讯技术研发

img38

②于艺婉.诺基亚技术创新大会首度在京召开彰显中国市场地位. http://www.yesky.com,2005-11-01

③黄蓉.爱立信在华3G布局就绪第七家研发中心落成.东方早报. http://www.sina.com.cn,2005-05-11

最初,这些研发中心的功能是改进母公司开发的技术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定要求。然而,由于移动通讯产品是高度标准化的以及中国市场的规模急剧扩大及其复杂性迅速提高,适应当地市场的改进型研发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创新型的研发。在移动电话方面,诺基亚于2002年在亚太市场推出的3610型手机,就是完全由北京的诺基亚产品开发中心开发的第一款产品,现在诺基亚在全球销售的每十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是在北京开发的。

在中国设立了全球型研发中心的公司,包括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1998),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1999),北电中国研发中心(2001),爱立信中国中心研究院(2002)以及索尼爱立信设在北京的全球研发中心(2004)等。许多研发中心具有第三代移动通讯(3G)技术领域的开发能力,现在为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发产品。中国有9座城市成为与3G有关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华为和中兴)的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其重点是不同的由国际电信联盟认定的全球标准。虽然中国政府还没有发放3G电讯业务的许可证,由当地的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发和制造的3G设备已经开始供应全球市场。以这种方式,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帮助扩大了它们在其他市场上的业务,同时对于它们的母国有积极的效应。(31)

2005年8月,诺基亚在中国的第2家3G研发中心在成都成立,成都研究中心增强了诺基亚在3G研究领域全方位、多领域的覆盖,同时也是为了让技术研发、业务提供、服务保证达成完美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正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所说,3G时代竞争的焦点不是技术,也不是网络,而是用户体验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运营商需要优秀的服务解决方案,通信厂商只有满足这个需求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诺基亚成都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IMS)先进技术,促进网络融合并开发固网应用,开发基于3G和IMS平台的新型移动应用。诺基亚一直在致力于IMS这种先进网络结构的开发,利用IMS引入宽带IP电话、可视电话、即时消息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增值业务。成都研发中心的工作能够保持诺基亚的产业领导地位。

其实早在2002年,诺基亚就在杭州建立了承担3G软件研发的全球合作研发中心,主要开发诺基亚应用于全球3G网络的平台软件技术,其开发成果全部应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诺基亚全球3G网络。经过3年多的发展,杭州中心已经成为诺基亚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是诺基亚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诺基亚为什么又要在成都设立一个3G研发中心呢?

诺基亚投资设立杭州和成都两个研发中心并不是粗放型的圈地和重复投资。杭州研发中心重点在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研发,在这样的平台上开发很多相关的技术和应用;而成都研发中心则侧重于3G业务的服务和应用开发上。显然,诺基亚的真实目的是在基础网络软硬件产品之外,兼顾前景广阔的3G应用和服务市场,在促进中国3G早日走上正轨的同时,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在成都研发中心的支撑下,诺基亚将和运营商一道,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多贴近本地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的新业务。杭州研发中心则将越来越多地承担战略性研发工作:一是延伸任务范围,在过去工作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3G平台所有产品的开发任务,涵盖测试、应用等各个层面;二是成立一支专门队伍为中国和亚太的3G客户在无线网络控制技术方面提供全面支持;三是进行3G应用层面的一些开发工作。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诺基亚进行了全球机构重组,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中国不仅成为诺基亚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而且还是诺基亚全球客户及市场运营五大战略市场之一。2004年6月,诺基亚全面拓展在华研发活动的规模,具体的行动包括在中国成立诺基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一个推动开放标准和技术本地化的机构以及在北京设立CDMA研发机构。同时,还扩大诺基亚北京产品开发中心为全球设计开发手机的规模,目前诺基亚全球销量40%的手机,全部都是由诺基亚北京产品开发中心开发出来的。

2005年是诺基亚在中国的第20个年头,也是诺基亚在中国的黄金发展时期。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诺基亚全球性战略市场和重要的生产、研发、采购和人才基地。例如,2004年,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全年销售及出口总额就超过了69亿美元,其中净销售额和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4%和56%。诺基亚在中国的累计总投资高达21.8亿美元。(32)

2.制药产业:跨国制药业企业采取不同的研发模式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发展高效的医疗和制药产业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在最近的5年中,医药卫生产业的年增长率达到12%~15%,是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目前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目前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跨国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行动已经完成,现在开始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对制药企业来说,研发是企业的核心,一般外资药企都不把研发中心设立在国外。但从2004年开始(中国加入WTO的第三个年头),跨国制药企业开始加快把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实现中国本土化。

跨国制药企业不断在中国境内设立研发中心,或是将研发项目外包给中国企业,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节约成本。每个研发中心落户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贴近中国市场的药品,因此,它们不断地加大研发中心的投资额,从几百万提高至几千万。据有关统计,研发出一种药品花费高达10亿美元,为了降低日益增长的新药开发成本,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有意将部分研发工作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可以利用中国的资源研发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以及可用于全球市场的产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已是跨国企业不言自明的市场战略。“用中国人的智慧占领中国市场”,因为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报酬比在国外低得多,而且,中国的临床成本也低很多,总体算下来,所节约的成本相当可观。

国际制药企业协会联合会(IFPMA)的前经济政策总监韦伯博士(Dr.David E.Webber)认为,中国成为新药研发中心的5个必要因素都已经具备:

第一,政府重视医药研发。中国政府对医药有明确的优先发展安排和战略,政府的研究机构力量也较强。

第二,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巨大进步。韦伯认为,从1993年中国专利法的修订,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成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成员国,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是医药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最关键的因素。

第三,医药研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第四,医药产业模式比较合理。现有医药产业由非专利药品企业(大部分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大量的中药企业以及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组成,有可能形成独特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第五,人才资源已经具备,中国拥有大量的医药类研发人才。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大约20万科研人员从事生物技术研究,而且人才外流的情况已经出现逆转,“海归”纷纷回国创业。(33)研发人才的储备是医药企业在一个地方建立研发中心最关键的因素。(34)

一些世界级的制药业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

诺和诺德研发中心2004年7月,诺和诺德研发中心落户中国北京中关村,这是其在海外惟一的研发中心,其大中华区总裁柯瑞龙坦言,“之所以把研发中心建在中国,是因为我们看中了中国的技术和人才”。在中国,一位留美生物学博士的年薪为8 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同样的人才在美国,费用至少是中国的4倍。且有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而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也会让临床试验中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因此总体算来,研发成本大大降低。

罗氏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跨国制药企业罗氏,2004年10月投入1 100万美元在中国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中国研发中心。目前,罗氏的中国研发中心是其除瑞士、德国、美国、日本之外的第5大全球性研发中心,也是其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全球性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有60名科学家,主要致力于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和化合物库的建立。中心还将与中国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在传统中药、基因技术等领域寻求突破。

葛兰素史克公司(简称GSK)总部设在英国布伦特福的葛兰素史克公司也开始在天津设立非处方药(OTC)的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是GSK全球研发中心的一个,为GSK在全球的市场提供研发产品,其预计每年为全球市场提供3~5个OTC。(35)

礼来公司美国的礼来公司于2005年8月宣布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计划。目前礼来公司中国研发中心的规模是其海外研发中心中最大的。礼来公司希望通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展市场,目前该公司有230位科技专家在华工作,占其科技专家总人数的20%。(36)

阿斯利康2006年5月,总部设在英国的阿斯利康(Astra Zeneca PLC)宣布将在中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其投资金额约1亿美元。(37)

诺华2006年11月6日,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 AG)宣布,它将在中国上海设立一个研究发展中心。这家瑞士医药巨头将为这个研发中心投资约1亿美元。2005年诺华医药品业务在研发方面的支出为39.7亿美元。诺华称,这个研发中心将有至少400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这笔投资也体现了中国正从全球的工厂基地逐渐转变为复杂的实验室服务等价值链高端项目的聚集地。诺华在上海的新实验室将成为其现有全球研发业务的一部分。目前诺华已在全球各地设有7个研发中心,共有7 000名研发人员。(38)诺华研究所负责人费思民(Mark Fishman)表示,此举所看重的不是成本优势。诺华公司最初将主要依靠中国的归国科学家,该公司预计,有才干的本地科学家的薪酬很快就会提高。诺华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科技人才的潜在实力。(39)

辉瑞美国辉瑞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2005年在中国正式设立研发中心,并将全球研发支持能力引入中国的研发中心。辉瑞的研发中心的定位是为全球临床试验提供研究设计、数据管理及生物统计分析支持。药物研发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从开始设想要寻找一种新药物,到新的药物投放市场,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年。为了缩短这个时间,辉瑞总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科学家和最好的技术来进行药物研发。实际上目前在医药研发领域,西方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正在渐渐丧失,而在亚洲,人才优势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40)

强生医疗器械美国强生医疗器械早已在北京设立了学术中心,不久也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世界级的制药业企业中,美国制药企业不断在中国投资于医药产业。迄今为止,美国企业仅在中国的生产和运营费用方面的投资额就已经超过20亿美元。为了促进研发领域的发展,美国企业资助了超过2.5万人次的临床试验,到2010年,还将支付另外2.5万人次临床试验费用。

除了建立研发中心外,跨国制药集团还采取其他研发模式(41)。例如,诺华在建立研发中心之前,就采取了签订合作研究协议的办法。2004年11月,诺华再投资150万美元,与上海药研所签订了二期合作研究的协议,而此前,它们已经投入了200万美元与中国有关方面合作了3年。

礼来的做法是“借船出海”,到各有所长的研发机构“包人”,通过给予较高的“人头费”,让被包的研发人员全职为礼来服务。这种做法初期“烧钱”不多,而且能博采众长,风险较小。

和记黄埔的做法则是“同舟共济”,与上海新药研究中心、中科院药物所等国家级新药研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双方共建抗肿瘤实验室,合作开展课题,共享知识产权。这种方法往往能充分利用国有研究所多年积累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韩国SK每年出资数十万美元,与上海市科委合作扶持全市新药研发项目。

对于这些跨国集团来讲,在中国建立新药研发机构使其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积极融入中国研发整体格局,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导师作用。随着后来者的增多,中国新药研发产业将发生“洗牌”。在外资研发机构的周围,将聚集一批小型研发中心,它们将成为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的有生力量。同时,本土新药研发机构在与外资研发机构的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提升水平,新药创建的速度和成功率将会有所提高。

从趋势上来看,今后中国将会是跨国制药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理想之地,但目前还存在问题,主要是跨国制药企业仍然对中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有所担心,因此,跨国制药企业虽然正逐步把研发移向中国,但其核心技术仍然被保留在其总部,许多药品的活性成分仍在母国生产。(42)

3.交通运输产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竞争战略由技术转让向设立研发中心转变

(1)汽车行业:跨国汽车企业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进入21世纪,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不断打破汽车产业的自身范围,而且由于各国掌握科技的差异化,也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国际汽车产业正向“地球村”方向发展。当前跨国汽车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研发工作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代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和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跨入全球化的第一步,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导入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应用技术转让和合资办法,引进国际比较先进的制造性技术,中国从只能生产一般性的载重汽车,转向生产比较先进的轿车。同时中国推进零部件的国产化,中国汽车产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轿车产业格局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涌向中国,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也纷纷加入中国全球化进程的竞争体系,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和产量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中国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基地已初步确立。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4年后,国外汽车公司对于“研发”问题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相继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如2004年6月通用汽车宣布向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再注资21亿元。其后,丰田在设立天津的研发中心之后,又先后设立了2家研发中心,包括丰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和丰田技术研发交流广州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也在研发中心上再次增资。

到了2004年年末,外资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消息更是纷至沓来。2004年12月,东风与日产合资的乘用车研发中心在广州花都奠基。此外,戴姆勒-克莱斯勒、现代及本田等,也都表示将在中国投入巨资建立研发中心。据估计,跨国公司将有近40亿元资金投入它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43)

2005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的第四个中心实验室在北京投入使用。该中心实验室的启用,意味着大众在中国投产车型的零部件国产化的大部分认证工作从此不再需要送到德国大众总部。负责大众汽车北京中心实验室的莱希特博士说,在中国认证的费用是在大众总部认证费用的1/3,而认证的时间缩短了80%。以前把零部件送到德国总部去认证,前后程序之间的沟通很不顺畅,认证情况难以跟踪。

2005年9月,大众汽车公司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在中国首度开发汽油/电力混合动力的小型货车。大众公司选择中国是因为它认为可以在中国开发这种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新技术的开发中心。目前,大众公司正与中国一些高校研究开发用于这种新车辆的燃料电池及其电动和机械系统。这表明,中国工程技术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中国市场的规模已开始改变世界产品开发和企业战略的重点。

当前,国际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到中国建厂,在合作的同时也把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向中国转移。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汽车零部件业经历了技术引进、推进国产化、兼并改组、民营企业兴起、专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块供货、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推动了整车生产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国际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及相关企业都到中国来建厂,而且设立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的研发机构(大多数是独资的,附属于海外企业内部的,约计130家),把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向中国转移。

德国博世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1997年就在上海合资建设上海联合电子汽车电子中心,2005年又在无锡建立博世柴油机系统技术中心,而在苏州工业园的汽车技术中心也已在建设中。

世界上最大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美国德尔福系统公司,2004年7月其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奠基。同时,德尔福还和上海同济大学设立德尔福奖金,和清华大学、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建立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全球知识中心,以推动中国与全球汽车重要领域的活动。

东风公司与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公司于2004年12月,在武汉开发区设立发动机技术中心,双方合作,为中国柴油机技术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在华设立零部件科研机构的还有:伟世通公司(美)、李尔公司(美)、马格纳国际公司(加)、江森控制公司(美)、爱信精机(日)、TRW(美)、西门子汽车系统公司(德)、瓦雷奥公司(法)、ZF公司(德)、戴纳公司(美)、蒂森·克虏伯公司(德)、杜邦公司(美)、奥拉立失公司(瑞典)、阿立美驰公司(美)、霍尼伟尔公司(美)、博格瓦纳公司(美)、巴斯夫公司(德)、贝洱公司(德)、大陆公司(德)、普利世通·凡世通公司(日)、本特勒公司(德)、固特异公司(美)、黄瑞登伯格公司(德)、日立公司(日)、摩托罗拉公司(美)、三菱电机公司(日)、小系公司(日)、舍弗勒公司(德)、三国公司(日)、歌尔电子(日)、罗门哈斯公司(美)、伊顿公司(美)、阿尔派株式会社(日)等。(44)

跨国汽车企业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什么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这主要是由于竞争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技术交流普遍采用技术转让方式,所转让的技术一般属于较为成熟的产品,但尚未过时,如果不转让,可能会很快被淘汰。同时,为了防止核心技术外溢,研发活动都集中在母国,置于总部严格控制之下。但现在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激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新产品无技术就无法在中国市场很好发展,甚至生存。面临这种竞争形势的挑战,跨国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公司为在中国保持其竞争优势,势必要实行本土化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战略,这就是中国汽车科研全球化的一个动力,促使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开始进入一个初步的成熟期。

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能使跨国公司获得许多利益:一些高端产品领域,凭借其技术垄断优势,和海外工厂结合起来,可以攫取高额利润;适应本土汽车制造商OEM和出口返销的需求,从实现内部化市场角度,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可以就地雇用本土化的、训练有素的高级科研人才;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在科研集聚环境下,有利于吸取当地的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工程软件产业成果,提高其创新活动的成功率;配合跨国汽车企业以及零部件区域性总部在中国的设立或迁移,实现其系统化的战略计划的布署。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东道国政策要求,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业新兴市场,促使跨国汽车公司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科研活动纷纷移往中国,中国不仅将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基地,而且也可能成为全球科研活动的中心。从本质上说,这是国际汽车产业知识的流向和积累的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而对中国来说,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从汽车产业角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航空业。

空中客车(北京)技术中心总部设在法国图卢兹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是西班牙、英国、法国和德国通力合作的典范。空客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区域。中国于1985年引进第一架空中客车飞机,此后空中客车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现役飞机数量不断上升,由1995年初的29架上升到现在的近300架。空客预测中国将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未来20年内该公司向中国交付的新飞机总数将接近1 800架。

空中客车重视在中国的研发。2004年之前,空客已斥资8 0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了一家先进的培训和支援中心。2004年11月在珠海航展期间,空客宣布了在中国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的计划。2005年7月21日,位于北京天竺空港工业区的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正式建立。(45)空客公司表示,通过该中心,中国的航空制造企业将参与空客A350项目5%的工作,该中心的启用将帮助空中客车与中国伙伴的合作产生质的飞跃。(46)这意味着空中客车在所有业务范围内与中国航空加强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到2008年,该中心在中国招收工程师的总数将接近200名。

这些研发机构的设立和运营,对中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