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1.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有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依赖于是否具有可供其发展的机会。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技术骨干很多是华裔或留学归国人员,这些“海归”人员,是外流人才的“回流”。

一、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1.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有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依赖于是否具有可供其发展的机会。大型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一般能够提供较好的科研环境条件,在这些研发中心里国内外的人才不断被聚集,并被继续培养成高级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使国外科研机构和中国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交流更为方便,有利于中国科技人员的成长。从长远来看,这就储备了大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拥有较高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兴国”战略实施的有力的人才支持。

2.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活动,其目的之一是利用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因此必然在中国展开人才争夺战,这对中国研发机构和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结果是有可能造成国内科研机构特别是国有科研单位人才在新的意义上的“外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人才外流的意义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才“外流”已从地域意义上的“外流”渐渐转变为智力资源上的“外流”。这意味着,人才“外流”已经到了家门口,这是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科研院所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的管理和研发人员在逐步实行本地化。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以其雄厚的资金、优越的科学技术研究条件,将中国一大批优秀人才网罗其中。对它们而言,要实现其在中国的投资战略,中国庞大而优质的人才资源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巨大“智慧金矿”。以软件业为例,美国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国的9倍,印度软件人才的使用成本是中国的2倍,而一名中国教授或相当于教授的研究员,年薪仅有几万元人民币。中国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人员。有数据表明,在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研发人员平均占95%。如三星通讯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贝尔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国大陆,且很多是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高端人才。

人才的“外流”令人忧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才也有“回流”的趋势。这种回流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在海外工作的人才回到祖国工作,这是人才从外国“回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不但以优越的科研环境、优越的研发条件和富有竞争力的报酬争夺国内人才,而且还以此吸纳了大批留学海外甚至还有在海外工作多年的学子,回到祖国,从事高科技的研发。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技术骨干很多是华裔或留学归国人员,这些“海归”人员,是外流人才的“回流”。

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还可抑制人才向国外流动的倾向。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为国内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说它们既是吸引人才的“聚宝盆”,又可以有效地抑制人才向国外的“外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所用。比如,跨国公司录用的人员里,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原打算出国,但由于这些公司的吸引力,不少人放弃了出国计划。

二是人才可能从外资企业回到中国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和机构与跨国公司之间有着越来越广泛的人才交流,高素质人才进入跨国公司,获得了与世界最前沿技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准确把握当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脉搏,身在其间耳濡目染,体验和学到现代科研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成熟的经验。这些人才具有流动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一部分这样的人才的回流,将促进技术的流动,成为我国科研与生产的新的生力军,成为中国人才资源的重要来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在国际立足的支点。因此,在不断升级与优化的竞争中,中国获得了它所应得的产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强”的进入并不一定是件坏事。(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