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播中声音的心理性质
广播是根据电能、声能互相转换的原理来传送节目信号的,声音是构成广播的惟一的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声音的存在形式不是空间三维的,是不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高度的现实存在的物质客体,是时间的多维的。其时间的多维性表现在:它只按照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再到将来的方向前进,而不能按照别的方向前进。而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这种不可复返性是由事物的发展过程不会绝对重复所决定的。黑格尔认为声音的运动状态是一种随生随灭,而且自生自灭的外在现象,声音是点、线,而不是面、立体,所以不能在空间中展开。作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持续性的时间永远向前流逝,所以说,作为时间艺术的声音转瞬即逝。
为了弥补声音“容藏于心,难以貌观”和“声应乎耳”,不能直观、再现的短处,就要调动听众的“二度创作”的想像力,变“难以貌观”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心象”。心象的形成往往借助于由此及彼的通感手法,以及适当采用比喻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段,从而使听众有临其境、观其色、闻其声、觉其味、触其肤、会其意的审美享受。
(一)广播中声音的心理属性
1.声音具有空间感
如果能充分利用声音的空间感,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空间层次创造一种可以感受和理解的情境和背景,而无须另外的解释。
2.声音可以引发联想
广播中单纯地使用声音,如果不加以解释,听众的感知只能是部分的,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悬念,会在好奇心等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联想,增加并补充听到的声音,完成对声音的感知。同时听众还可以在声音的刺激下,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感知到的声音和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产生形象,实现视听的联想。在做广播广告时,联想便可以使听众的思维与广告相融,这样就比较容易引发听众对广告的兴趣和记忆。
3.典型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符号,对同一符号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不会完全相同。但是,要想使传播得以顺畅地实现,传播者和受传者必须对传播符号的理解有一定的共同处。共同处越多,共同的经验也就越多,传播也就越顺畅。
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含义的理解比较一致的声音就是典型的声音。以这样的声音为符号的信息传播,发讯者到受讯者对声音含义理解的偏差就比较小。对目标听众来说,典型性的声音会很容易唤起他们头脑中的记忆痕,使原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再现,从而启动发讯者和受讯者之间共同的经验域。而是否能启动共同的经验域,是传播能否顺畅、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广播的声音符号体系
广播是以声音为语言的大众传播媒介,其声音符号体系包括人声、自然音响、音乐以及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乐音和噪音。
人声是广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声传达的信息远不止可以转化为文字的部分,还包括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声音的表情特征。即便是文字相同的语言,由于表情特征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话节奏的不同可以反映人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状态。
音色也很重要。识别人声主要靠音色,而且,音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音色越特殊,识别性越强。同时,不同的音色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明亮的女声让人感到青春的活力,浑厚的男声则有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这些感受在广播广告的产品定位中很有效。不同音色的巧妙组合还能产生一种音乐的律动感。
人声还可被赋予一定的内涵。这种内涵既不确定也不稳定,它依赖于时间和听众的经验。对它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广播广告能成功地赋予声音以恰当的内涵,将会给广告信息的传播带来便利。对听众来说,如果听众听清了广告信息,那么这个信息恰当的内涵就能加强说服效果。特别是由于听众听广告时往往不是很专注,所以常常没有听清或听完整广告信息,若一旦这些被赋予了内涵的声音被识别并被感受到,听众再次接触这一信息时,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听得也比较专心了。有的时候这种被赋予了内涵的声音还可以引导听众了解产品的定位并推想产品的形象。
[信息链接]比如,丁建华是一个人们对她的声音比对她本人还要熟悉的著名配音演员,她的声音所配的银幕形象绝大多数是茜茜公主之类美丽、善良、纯洁的少女,那么她的声音就很容易被赋予了“美丽”、“善良”、“纯洁”、“青春”等内涵,如果启用这样的典型声音为女性产品做广告,听众就会很容易想到产品纯洁、柔和的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