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时间:2023-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一个人,到古稀之年还把精力全用在工作上,平时省吃俭用,晚年献出全部积蓄,身后又将献出遗体供医学研究。因保护学校有功,她被授予甲等工作模范称号,并继续留任高级护校校长。她曾4次受到周总理接见。等兰州回到人民手中,工作千头万绪,她再次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一个人,到古稀之年还把精力全用在工作上,平时省吃俭用,晚年献出全部积蓄,身后又将献出遗体供医学研究。这是多么无私、多么彻底的奉献!兰州军区军医学校训练部原副部长、专家组副组长黎秀芳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黎秀芳出生于南京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11岁才上学读书。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0年留校当了教师。当她听了教育家吴玉章号召青年开发大西北的报告后,决心到大西北去。学校不同意,她便于1941年和好同学张开秀一起悄悄出发了。无法去延安,她俩便到了兰州。在兰州,她与原中央护校夏德贞老师等人一起创办了西北第一所高级护士学校,1948年起她出任校长。在战火纷飞之中,她完整地保护了护校,并把它交回到人民手中。因保护学校有功,她被授予甲等工作模范称号,并继续留任高级护校校长。1954年,她和同志们研究提出了区别轻、重、危病人的“三级护理法”,建立发药治疗和护理文书的“三查七对”及“对抄勾对”的护理操作查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水平和护理质量。这套制度在兰州军区总医院试行成功后,军内外有97个医院来人参观学习,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苏联也于1956年在护理杂志上载文介绍这一护理操作查对制度,现在全国仍普遍实行着这套护理制度。几十年来,她培养的3000多名护理人员,已成为西北地区医疗单位的骨干,她撰写的7种医学护理学书籍和10多篇护理学论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曾4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周总理第二次见到她时一下子就认出了她,问她:“你还在西北吗?好啊,西北需要人。”

40年前的兰州是怎样的情景啊!火车未通,气候干燥得使人嘴唇开裂。屋外风沙漫天,街上没有像样的路。“晴天像香炉(一踩尘土飞扬),雨天像酱缸(遍地烂泥)。”吃的全是黑面饽饽,哪里有新鲜蔬菜!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城市小姐来说何等艰苦!

仿佛是生活有意多次考验她。40年来,她不知有多少次离开大西北的机会,但她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当初,与她先后到兰州来的几位同学,由于生活不习惯和难以适应环境,不久都离开了,只剩下她和张开秀两个姑娘。1944年,她当初投奔的老师夏德贞,离开兰州到重庆开办医院,要带她一起走,几次动员劝说,她还是留了下来。1945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师资进修班。毕业前被学校派到上海国防医学院实习、讲学,她在那里边教学边管教务,工作很出色,老师们顿生爱才之心,决定把她留下,并多次做动员工作,但她还是回到了大西北。1949年,她准备出国学习,各项准备都作好了,但当时形势混乱,学校没有合适人接管,她不放心,没有走。等兰州回到人民手中,工作千头万绪,她再次放弃了出国的机会。1981年,她去美国探望阔别34年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亲人、朋友都劝她:“像你这样在事业上有建树、学识上有造诣的人,留在美国也是会有作为的。”她说:“我的事业在祖国,离开祖国我什么也干不成。”弟弟怕她年老无靠,她自豪地说:“靠党组织,靠我的学生,国内我的‘亲人’很多,晚年是有靠的。老实说,我还不习惯你们的生活方式呢。”她又回来了,带着在美国的考察成果回来了。在美国探亲的4个月里,她跑了4个州十几个城市,参观访问了10多所医院和护士学校。那段日子,她白天带着录音机访问,晚上回来整理资料,一工作就是大半夜,根本顾不上游山观景。回国后,她多次作报告,向同志们讲所见所闻所感。

她一生过着俭朴清淡的生活。一条棉裤穿了十几年,一条被子洗得发白也舍不得花钱买新的。在她家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几件平常家具,没有一件豪华摆设。1987年元月7日,她的亲密战友张开秀与世长辞了。在张临终前,黎、张两人联合写出“志言”,决定将她们一生节省出的4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奖励优秀护士基金,并决定身后献出遗体。

她对记者说:“这点钱很有限。但我想通过它,在社会上提倡尊重护士的良好风气,也希望护士们更加自尊、自爱、自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已古稀的黎秀芳仍在为人民奉献着光和热,她仍兼任十多个职务,开会、讲学、办学习班,每天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听说军医学校又要招大专班,她又主动提出要当班主任。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

(原载1987年7月1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