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名誉校长”到“编外校长”

从“名誉校长”到“编外校长”

时间:2023-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名誉校长”到“编外校长”明亮的校舍,美观的校园,先进的仪器,规范的管理,这是记者不久前在位于大山深处的陕西省子长县李家岔镇谢子长希望小学采访时看到的情况。年逾七旬的谢绍旺是谢子长将军的亲侄子。教学楼建好了,他干脆把铺盖卷搬到学校,把自己从“名誉校长”完全变成“编外校长”。

从“名誉校长”到“编外校长”

明亮的校舍,美观的校园,先进的仪器,规范的管理,这是记者不久前在位于大山深处的陕西省子长县李家岔镇谢子长希望小学采访时看到的情况。这样的办学水平,在陕西省的山沟里极为少见,就连一些城市学校也未能达到。

当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能有今天的面貌,名誉校长谢绍旺功不可没!

年逾七旬的谢绍旺是谢子长将军的亲侄子。一提起他,校长王孝奎和老师们都赞不绝口。

谢子长希望小学的前身是由谢子长将军于1930年创办的,也是陕北第一所共产党领导的学校,但其校址并不在这里,原来的校舍在河对岸。那时的枣树坪小学统共只有7孔窑洞,容量十分有限。有些学生不得不到别的地方上学。有一次山洪暴发,差点把几个学生冲走。当时已经从乡政府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谢绍旺心里很不安。他为此找乡、村、学校的负责人商量,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迁址。可学校往哪儿迁呢?在这山大沟深的地方,还真难找到一块理想之地。最后总算找到一块地方,那是路旁的一块山坡地,可那里埋葬着28名无名烈士。而要迁葬这些烈士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谢绍旺为此先后多次到县民政局等单位申请,办理有关手续。经过不懈努力,有关部门终于同意将这些烈士遗骸迁葬到县城的烈士陵园。谢绍旺怀着对这些烈士的崇敬心情,亲自动手迁移。

校址有了,谢绍旺又开始为筹措建校经费东奔西走,挨门逐户动员四个自然村的群众投工献料。开工后,他每天都满身泥浆地坚守在工地上。不久,15孔窑洞校舍就落成了。

教学条件改善了,入学儿童迅速增加,15孔窑洞又不够用了:不但教师办公拥挤,学生听课更挤,不少学生只好在门外听课。这怎么行?谢绍旺为此寝食不安。他再次与有关人员一起想办法。大家认为,要满足需要,还得盖一栋教学楼。可他们一无所有,难怪有人听到这个动议就直摇头。

要建新校舍,当务之急是筹措经费。这个任务又落到年迈的谢绍旺身上。他为此三次进京、十上延安、跑遍县内所有单位和学区内5个村的家家户户。一次,他为集资将一条腿摔成重伤,只好进医院动手术。他心急如焚。为了早日出院,他天天拄着拐杖在医院里锻炼。最后,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硬是出了院。一出院,他就又为建教学楼的事忙活去了。结果,那次住院落下的病根一直影响到现在。

谢绍旺的努力有了结果:全国有8个省区、60多个单位、500多人为这所希望小学献出了爱心。钱有了,教学楼立即动工。可就在开工的第四天,谢绍旺在北京住院治疗的老伴病急告危,一个星期内竟接连打来8次电话,次次都是催他进京。医院决定冒险为他老伴做一次大手术。在这关键时刻,多么需要他陪在身边、拿拿主意啊!可工地上又不能没有他。他想的是:这项工程凝聚着许多人的爱心,关系到子孙后代,万一出了问题,自己岂不是成了罪人?去,还是不去?他左右为难。他在电话里嘱咐儿女尽心照看母亲,而自己却始终守在工地上。他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他从筹款到新楼落成没用公款买过一瓶酒、一条烟,而自己却搭进去3000多元。

教学楼建好了,他干脆把铺盖卷搬到学校,把自己从“名誉校长”完全变成“编外校长”。从此,他就全力配合校长王孝奎抓教学管理,抓教育质量。他又为学校争取到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发动师生植树、栽花、种菜、养猪,为学校创收并以此为贫困学生减免了学习费用。他还倡导成立义务缝纫部、义务理发部、文具批发部、红领巾保健室,并为此捐了款。这些,既方便了学生,又节约了开支,使学生经受了劳动的锻炼。在他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现已配备了电视、投影仪、VCD、录放机、计算机等设备,实现了电化教学。四至六年级学生都开设了微机课。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此之外,谢绍旺还直接资助40多名贫困学生学习,促成结对救助60多对。

在学校采访时,记者见到了身材矮小、面孔黑瘦但却精神饱满的谢绍旺老人。他说,我小时候没念过几天书,这一辈子吃尽了缺文化的苦头。我一直有个信念:一定要尽我所能,让家乡的所有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就应当为人民谋福利。我既是一名老党员,又出生在革命烈士的家庭,我为群众干点好事又算什么呢?

(原载2006年《教育》旬刊第1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