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上海到广州,泡在茶室

从上海到广州,泡在茶室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海到广州,泡在茶室◎茶楼老号,溢满香茗自古以来,香茗与茶食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要配点心,吃点心也要喝点茶。南方人到茶楼去品茶,茶食是必不可少的。老上海茶室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以后,各地到上海讨生活的人一时无事可做,整天泡在茶室里也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从上海到广州,泡在茶室

img123

◎茶楼老号,溢满香茗

自古以来,香茗与茶食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要配点心,吃点心也要喝点茶。传统美食生活中的“茶食”之名由来已久,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昭金志》中说:“婿先期拜门,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当时,以“茶食”代称的糕饼点心不仅流行于民间的礼俗生活中,上层人物也以此为礼品相互馈赠。

时至清代,“满汉茶食”的招牌、幌旗早已遍布街市,“茶食店”的名称也成为饽饽铺、糕点店约定俗成的代称,“茶食”一词自然成为商家标榜的广告文字了。茶馆、茶园要为茶客们准备各式精美的点心。北方茶馆中的小点心俗称“茶架儿”,茶架儿的名字大多写在小牌子上,与茶牌儿一同吊挂在柜台前后。嗜好饮茶的人习惯每天早、中、晚要泡三次茶,甚至一大早便开始饮茶、吃点心,下午三四点钟和临睡前喝茶时也总喜欢“垫补垫补”胃口,觉得这样很舒服。

img124

◎雅致的民国瓷

在南方,点心、茶食的内涵与容纳要比北方宽泛。北方人一般视糕点为调剂口味的零食,常常是临时补充的小吃,较少当作主食。南方人则不同,点心的概念已远远超出“点点心意”的意思,经常与主食相互混同,也可当成主食吃。南方人到茶楼去品茶,茶食是必不可少的。大小茶馆要必备各样小吃、点心,如酥饼、松糕、叉烧包、豆沙包、鲜肉包、虾饺等,中、晚餐的茶点品种更多。

笔者去南方的时候,多次被朋友邀到茶室聊天。说实话,开始确有些不适应,看着人家两块小点心,一小壶清茶慢条斯理地打发时光,心里却总回味着北方人沏上一大杯茶大口豪饮的情状。后来才晓得,南国的茶室里所浓缩的温文尔雅是广州人、上海人骨子里的一种情调,风尚相袭,岁久年深。

img125

◎长盛裕颜料庄以“四美茶话”为商标,突出民国摩登气息

南方人到茶室大多不是为了解渴,更看重那里的小吃、点心。老上海早年的小壶天茶室尤其著名,那里的叉烧包脍炙人口,当堂倌捧着刚出笼的叉烧包出现在茶座间,茶客们纷纷离了座位,急急拿了吃碟,自己动手,不到一会儿便抢光了点心。那抢先的茶客看着邻桌吃不到,大有自鸣得意的意思。旧时的茶点是极其精致的,价钱相当低廉,即使是生活拮据的市民也消费得起,这是吸引茶客们每天必到的重要因素。

老上海茶室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以后,各地到上海讨生活的人一时无事可做,整天泡在茶室里也成为了不错的选择。一时间,大东、大新、大三元、冠生园、锦江等几十家茶室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张纳客。有些档次的茶室一定是有女招待的,她们容貌俊俏,衣着清洁雅致,手里拖着一大盘价钱不一的点心,听人招呼。当然,每天光临的老茶客难免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脑子里总想着“秀色可餐”的意味。讲究的茶室,要么地板上打着油光的蜡,要么搞了火车座椅,颇为豪华、舒适。当时,老牌的粤派新雅茶室在每张桌子上特别安设了电铃,可及时呼唤服务人员前来。许多茶室在夏天开放冷气,如此,将茶室视为海上庐山而前来避暑的人络绎不绝,好不惬意。

30年代的茶室给人的感觉是时尚的、现代的,顾客群已不仅仅局限于脱尽火气的中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舍弃喧闹的茶社、茶园,到茶室里来谈生意、会女友。小小的茶室成为时髦之地,而且能适应大多数民众的闲暇生活,各得其乐,这不能不说是风尚与民俗交融的东方情调。

老广州人早茶中的“一盅两件”或许是北方客一时很难搞懂的俗语。所谓“一盅”是说茶楼要为顾客准备一把茶壶和一个茶盅。茶壶里的茶叶或许是些廉价品,但可以提神并有益肠胃,普通百姓尚可接受。那么“两件”呢?是指一个碟子里的两块同样口味的点心。大众茶客的要求并不高,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不十分精致,但能饱饱肚子也是实惠的事。吃大众早茶享受的是氛围,三五知己,海阔天空,闲话俚俗,总是生活的一份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