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林往哲遗著》所用底本考
在丁氏刊行的丛书中,《遗著》的部帙仅次于《丛编》,共收录书籍六十二种。该丛书虽与《丛编》相同,均以杭州为基本出发点,但收录范围限定于清代以前的杭人著作。此外,与《丛编》多有辑录、抽刊不同,《遗著》基本都是翻刻原书,不做删节,因此较多保留了旧本面貌。以下我们仍以刊本、抄本等版本类别为区分,考述其所用底本。
(一)底本为宋元刊本者
宋陈思《书小史》十卷[12]。《遗著》本内封有“八千卷楼重雕宋本”牌记。但此书实据皕宋楼藏宋刻本重刊,《年谱》光绪二十二年九月“重刊宋本《书小史》”下小注称:“府君假皕宋楼所藏宋本摹写付梓。”《丁志》卷十七另著录有“影宋本”,称:“宋刊起卷六,一至五,毛氏影补之,后归百宋一廛,今归皕宋楼。余从而影写者。”即当时借录摹写者。
宋强至《韩忠献公遗事》一卷《补遗》一卷。《遗著》本内封有“泉唐丁氏重刊宋本”牌记,丁立中跋称:“余家藏《遗事》凡二,一宋刊本,前题官衔;一为万历甲寅侍御温陵徐公刊本,与王岩叟《忠献别录》附刊《君臣相遇传》后。今以二本相校,宋本多者十二则,少者四则,徐本不及宋本之善。先君子既重刊宋本,中以徐本流传已久,不忍轻弃,谨摘录宋本所无者附录于后,以待后人之参考云。”案,此宋本未见《丁志》、《丁目》著录。
元吴亮辑《忍经》一卷。《遗著》本内封有“钱塘丁氏嘉惠堂重刊元本”牌记,丁丙跋称:“此卷前虽阙冯寅一序,而后有明正统二十四年郑季文重整字迹,其为明卿初刻无疑。又有陆廷灿印……是书为吾乡先达遗著,元刻明题,又经国初名人收藏,岂不重可宝哉?”《丁志》卷十九著录此元刊本。
(二)底本为明刊本者
《遗著》本以明刊本为底本的较多,这与《遗著》收录明人著作较多有一定关系。
唐郑巢《郑巢诗集》一卷。《遗著》本内封刊有“钱塘丁氏嘉惠堂重刊百家唐诗本”。案,以“百家唐诗”、“唐百家诗”等为名目之唐人诗总集有数种,其中仅明朱警《唐百家诗》收录郑集,可知《遗著》本系据其重刊。《丁志》卷三九有《唐百家诗》“明翻宋本”,宜即重刊所用底本。
宋陈思《海棠谱》三卷。《遗著》本内封有“竹书堂仿宋本重刊”。《丁志》卷十八有“明翻宋本”,《丁目》卷十二有“百川本、刊本”,可知丁氏未有此书宋本,《遗著》本当据《丁志》著录明翻宋刻本(疑即《百川学海》本)刊行。
明周思得《周真人集》一卷《补遗》一卷。卷末丁丙跋称:“今从俞氏《明百家诗》录出一卷,并附金书序文,寿诸梨枣。”可知《遗著》本系据俞宪《盛明百家诗》刊行。《盛明百家诗》,《丁目》有“明刊本”。
明沈行《集古梅花诗》二卷《附录》一卷。卷末丁丙跋称:“万历中洪州散人王圻之子思义,仿黄大舆《梅苑》,尝编梅之图谱事类赋记诗词为《香雪林集》二十六卷,疏影暗香,盈溢楮墨。中有沈行履德集七言律诗一百二十首,七言绝句二百四十首……当时必从单行本汇入,今析出重梓……”《丁志》卷三九有万历刊本《香雪林集》二十六卷,当即《遗著》本之底本。
明张瀚《奚囊蠹馀》二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有隆庆戊辰徐养正序,张佳胤序,隆庆三年曹天祐序,隆庆戊辰张瀚序。《丁志》卷三七有“万历刊本”,称其“前有自序……隆庆戊辰徐养正、曹天祐为序,张佳胤为后序”,与《遗著》本同,当即刊刻所用底本。
明丁养浩《西轩效唐集录》十二卷《补遗》一卷。有弘治辛酉刘丙序。《丁志》卷三六著录有“正统刊本”,称“此本前有弘治辛酉提督学校福建按察副使安成刘丙序”,与《遗著》本同,当即刊刻所用底本。
明杨文俪《孙夫人集》一卷。卷后丁丙跋称:“诗稿附文恪公集行世,今特为付诸梓云。”《丁志》卷三七著录“《孙文恪公集》二十卷附《孙夫人集》一卷,嘉靖刊本,吴方山藏书”,当即为《遗著》本之底本。
明田汝成《田叔禾小集》十二卷。有嘉靖癸亥蒋灼序,嘉靖四十二年田艺蘅序。后附已刻杂集及未刻杂集目。各卷前各有目录。每卷末有“男艺蘅私抄”一行。《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刊《田叔禾集》”下小注:“是书为其子义蘅所刊,府君乞何勉亭重刊于江右。”《丁目》卷十六著录有“明刊本、刊本”,《遗著》本当据明刊本重刻。
明江晖《亶爰子诗集》二卷《附录》一卷。内封有“钱唐嘉惠堂丁氏以天一阁本重梓”。案,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卷四之一著录有“刊本”,周子美《天一阁藏书经见录》著录为“嘉靖间刊白口本”,当即为《遗著》本之底本。
明卓明卿《卓光禄集》三卷。有沈朝焕序、丙申胡胤嘉序、万历戊寅王世贞序,后附《与澂甫书》,次万历甲申李维桢《卓澂甫诗续集序》、万历甲午屠本畯《卓光禄北游稿序》、方应选《北游草跋》、冯梦桢《卓澂父传》。次凡例,末有“万历岁次丙申十月朔日尔康敬识”一行。卷末有“男尔昌校刻”一行。凡例称:“先集故有《卓澂父诗集》、《续诗集》、《北游稿》、《文集》、《三山游稿》行于世,兹拔其尤,汇为《卓光禄集》共三卷……”可知,《遗著》本出自万历刻本,而《丁志》卷三七著录有“明万历刻本”,称此书“万历丙申,汇为三卷,同里胡胤嘉、沈朝焕序之,冯梦桢为之传,男尔昌校刊”,与《遗著》本同,当即刊书底本。
明徐一夔《始丰稿》十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续附录》一卷。有宋濂《徐教授文集序》,《续附录》后有丁丙跋,称:“同治甲子肃清,举遗书暂庋郡庠尊经阁。检先生稿,尚存五卷[13],亟录副,冀规其全。越数年,得明初刻本卷九至十一凡三卷,喜跃累日。光绪间大吏奏明补抄阁书,访知四明卢氏有其书,孙孝廉树礼奉札纳币,祭其先祠,始得借抄而归。顾卢本亦抄非刻,时病鲁鱼。又数年得黄荛圃藏本,前六卷为明初刊,后八卷影写明刊者,于是方睹原书面目……因写付剞劂氏,并录《提要》、《明史》传、宋学士序冠其端,旁采王忠文、梁石门诸序记,与志文轶事附于末,更补辑遗诗一卷。”由上可知,八千卷楼共藏此书两部,一为由传抄文澜阁四库本、明初刊本及传抄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配成者,一为黄丕烈旧藏抄配明初刊本。《丁志》卷三五著录黄氏藏本,并称“此一卷至六卷,乃明初所刊,即竹垞所称家藏之本。后七卷至十四卷乃续刻,为黄荛圃影写顾抱冲藏本,跋称字体颇得其似,迥非抄胥比矣……别藏卷九至十一凡三卷,亦有黄丕烈印、荛圃两图记。余虽补抄全帙,不能如黄氏影写顾本之工,又不忍将黄氏所影者撤去,故两存之。”丁丙既称“卢本亦抄非刻,时病鲁鱼”,显然对其不甚满意,在已获得黄丕烈旧藏本的情况下,理应以黄藏本为底本。另,黄丕烈旧藏抄配明初刊本(现藏南图)卷前浮签跋称:“又得卷九至十一凡三卷,与明先刻前六卷一式。”因此丁氏可能会以此三卷原刻取代黄氏影抄者,作为刊本底本。
宋周密《汴都赋》一卷《附录》一卷。《遗著》本内封有“嘉惠堂重刊明本”牌记。卷后丁立中识语称“:此明刊《汴都赋》,亦美成先生所撰……复以是书为诸家书目所未见,世鲜传本……爰乞孙补三同年校正重雕,命中搜辑遗诗附录于后,以志景仰。”可知《遗著》本据明刊本重刊。
宋释道潜《参寥集》十二卷《附录》二卷。首参寥子行录,次陈无己序、崇祯丙子吴之屏序、黄谏序、崇祯乙亥年汪汝谦序、崇祯壬午杨德周序。《年谱》光绪二十四年七月“重刊《参寥子集》”下小注“:是书为汪然明先生所刊,府君据以付梓。”由此可知,《遗著》本乃据崇祯汪汝谦刊本重刊。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三十卷,有万历丁酉释达观序。《丁目》卷十五著录有“明支那本”,《丁志》卷二八著录有“明刊本”,称“此支那刊本,万历丁酉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募缘重刊,前有释达观序”。可知,《丁目》与《丁志》所著录者为同一本,《遗著》本即从此出。
明于谦《少保于公奏议》十卷。《遗著》本有“钱塘丁氏重刊明杭州府本”牌记。首成化丙申李宾序,末有“嘉靖二十年十月杭州府重刊”刊语一行。卷末有嘉靖辛丑陈仕贤后序、张乾元跋。可知《遗著》本乃据嘉靖二十年杭州刊本重刊,此嘉靖杭州刊本见《丁志》卷八著录。
明于谦《于肃愍公集》八卷《附录》一卷《拾遗》一卷。《遗著》本内封有“钱塘丁氏重刊明大梁书院本”。卷中有丁立中三跋,其一称:“右《于忠肃公集拾遗》一卷,先府君所编辑也……诗文集之传于今者凡三,一为嘉靖丁亥河南大梁书院刊本,凡诗文集八卷,附录一卷,督学王定斋所编,监察御史简霄为序。”《年谱》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于肃愍公集》刊成”下小注:“府君以黄氏广仁义塾旧藏本付梓。”《丁志》卷三六著录“嘉靖刻本,黄氏广仁义塾旧藏”,即为大梁书院本。另,拾遗为丁氏所辑,取材于《武林耆旧集》、于谦手迹、《水东日记》、于继先编《忠肃公集》、《七修类稿》等书。
明倪谦《倪文僖公集》三十二卷《补遗》一卷。卷首有倪谦绘像及杨鼎像赞、弘治癸丑李东阳序、程敏政诔文、倪岳跋,卷末有刘敬思跋。倪跋称“:其间有经先君手自校订者,得诗若文八百九十篇,别为三十卷,谨用刻梓以传。”《丁志》卷三六著录“弘治刊本,鸣野山房藏书”,称“弘治癸丑,谦子岳、阜辈裒成是集,属长沙李东阳为序,岳识后。前为文僖小像,淳安商辂、关西杨鼎并有赞。若万安所撰神道碑、刘珝所撰墓志铭,此本已缺”,与《遗著》本同,当即刊书底本。
明倪岳《青溪漫稿》二十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有正德甲戌李东阳序,倪岳像及闵珪赞,李东阳撰墓志铭,附录后有刘敬思跋。《丁志》卷三六著录“正德刊本”,称其“前有倪文毅公小像,马文升、闵珪二赞,正德甲戌长沙李东阳序”,与《遗著》本同,当即刊书底本。
(三)底本为清刊本者
《遗著》虽不收清人著作,但所用底本仍多清刊本,其中又以清代丛书本为多。
1.底本为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者
宋汪元量《湖山类稿》五卷《附录》一卷、《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七月“刊《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下小注:“府君以鲍氏知不足斋本付梓。”
宋邓牧《伯牙琴》一卷《补遗》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下小注:“府君以知不足斋本付梓。”
元白珽《湛渊遗稿》三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刊《湛渊遗稿》”下小注:“四库馆据知不足斋本著录。府君重梓,并从《珊瑚网》录其题跋一篇,附鲍氏《补遗》之后。”可知《遗著》本据知不足斋本翻刻。
2.底本为《学津讨源》本者
元吾丘衍《学古编》一卷。首大德四年吾丘衍序,次四库提要、目录,卷末有癸亥秋日张海鹏跋。《年谱》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条下小注:“府君以《学津讨源》本付梓。”
3.底本为《乾坤正气集》本者
明王道焜《王节愍公遗集》二卷《附录》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刊《王节愍公遗集》”下小注:“此书从《乾坤清气集》录出付刊。”
4.底本为其他清刊本者
明瞿佑《咏物诗》一卷,有宣德己酉乐全叟序。《丁目》卷十六著录:“《咏物诗》一卷,元谢宗可撰,旧抄二卷本,康熙刊《三家咏物诗》本”。案,康熙刊本《三家咏物诗》,除元人谢宗可外,收瞿佑及清人张劭两家诗,其中瞿佑《咏物诗》正作一卷,与《遗著》本同,当为刊刻底本。
元张仲寿《畴斋二谱》二卷《外录》一卷。卷末丁丙跋称:“罗君榘臣持海昌陈氏玉烟堂所刻《畴斋二谱》见示……榘臣又辑其题跋诗章,相为辉映。”可知《遗著》本系据陈氏玉烟堂刻本翻刻。
明邵经邦《弘艺录》三十二卷《艺苑玄几》一卷。有嘉靖四年邵经邦原序、康熙乙丑四世孙远平重刻序。据此,《遗著》本似以康熙重刻本为底本。
明顾若瑛《卧月轩稿》三卷《附录》一卷。有丙戌吴本泰序、崇祯丁丑顾若群序、天启丙寅顾若璞自序、天启丙寅顾若群题词,卷末有辛卯吴本泰后跋。丙戌、辛卯当为顺治二年、顺治八年,不书顺治者,追念故明也。据此可知,《遗著》本当据清初刊本重刻,《丁目》卷十六有“刊本”,当即为此。
(四)底本为影宋元抄本者
宋韦骧《钱塘韦先生文集》十八卷,内封有“光绪丙申年八月丁氏嘉惠堂以瓶花斋吴氏影写宋乾道四年刊本重雕于四明”牌记。丁丙序称:“此本为吾杭瓶花斋吴氏从乾道本影写,敦复上舍复加校正。构字注太上皇帝御名,眘字注今上御名。每页二十行,行二十字,犹存宋椠之旧。卷一二亦阙,卷三至卷九古今体诗,卷十表,卷十一启,卷十二至十四疏状,卷十五、十六书祝文、祭文、青词、墓志,卷十七记序、传、论、策问,卷十八杂著、歌词,较四库增十七、十八两卷……因据吴氏本悉登诸本,惜拘于丛刻,板式未能依宋椠行款为慊耳。”《丁志》卷二七有“旧抄本、吴氏瓶花斋藏书”,即此本。
元杨瑀《山居新语》一卷,内封有“钱塘丁氏重刊影元写本”。有至正庚子杨维桢序,卷末有至正庚子杨瑀后序。《丁志》卷二一有“影写元刊本”,即刊书底本。
(五)底本为明抄本者
明聂大年《东轩集选》一卷《补遗》三卷《附录》一卷。卷末丁丙跋称:“搜求有年,仅得明抄《东轩诗选》一册,各体皆备……犹子立诚更采辑诗文为补遗三卷,掇拾旧闻为附录一卷。”可知《遗著》本据明抄本刊刻,并经丁立诚辑佚。
明郎兆玉《无类生诗选》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一年五月条“刊《无类生诗选》”下小注:“此书为旧抄本,亦罕见之帙也。”据此,《遗著》本据一抄本刊刻。《丁目》卷十六著录此书“刊本,抄本”,而《松轩书录》著录“明抄本”一部,上有丁丙题识三则[14],当即《丁目》所称“抄本”,亦即《遗著》本之底本。
(六)底本为清抄本者
八千卷楼藏书以抄本美富而著称,《遗著》所用底本中,清抄本所占比重很大,其中不乏清代名家精抄本和刊本罕传者。
1.底本为名家精抄本者
宋朱淑真《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十卷《后集》七卷《补遗》一卷。卷末丁丙识语称:“劫后得罗镜泉广文手抄精本,惜有阙页阙文无从校补。久之,于潘是仁刊本得增诗三首,马氏小玲珑山馆写本增诗一首,汪氏振绮堂、蒋氏别下斋旧抄本增诗八首,虽中有四首可补罗本之阙,惟有诗无注,仍难合璧,特附梓于后云。”可知《遗著》本系据罗以智抄本刊刻,并以他本增补[15]。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五卷,内封有“钱唐丁氏八千卷楼以澹生堂祁氏抄本抱经堂卢氏校本重刊”。此二本见《丁志》卷三九,分别著录为“明祁氏旷园抄本,张佩兼藏书”,“卢抱经校抄本,严元照藏书”。
元释英《白云集》三卷《附录》一卷。有至元壬辰牟序,赵孟頫序,胡长孺序,林昉、赵孟若题辞,卷末有牟跋。《丁志》卷三三有“《白云集》三卷,知不足斋抄本”,称“前有至元壬辰蜀人牟、赵孟頫、胡长孺、林昉、赵孟若序,又为之跋”,与《遗著》本同,当即刊书底本。
元吾丘衍《闲居录》一卷。内封有“八千卷楼以竹影庵赵氏抄校本上板”牌记。卷末有至正五年陆友仁跋,后有“乾隆丁亥闰月杭郡赵氏竹影庵校录”刊语一行,次乾隆壬辰鲍廷博识语、乾隆乙未吴骞跋、乾隆廿一年吾进识语。《丁志》卷十九著录有“旧抄本”,“后有至正五年吴郡陆友仁跋,何义门校抄小记,鲍以文、吴槎客、赵素门诸题跋”,与《遗著》本同,即刊书底本。
元张雨《贞居先生诗集》七卷《补遗》二卷《附录》二卷。内封有“八千卷楼重雕何氏蝶隐庵抄本”牌记。卷末丁丙跋称:“余藏七卷者凡二本:一为瓶花斋吴城所写,各卷后有补遗之作;一为蝶隐庵何元锡藏旧抄本。两本相较,何本更善,疑即与钱跋本相合,因乞罗明经榘校,付剞劂氏,以广汲古之传。”
元钱惟善《江月松风集》十二卷《补遗》一卷《文录》一卷《附录》一卷。首四库提要,次至元后戊寅陈旅序,卷尾有“丙申桂月石仓初校一次,菊月何延祖氏重校一次,代校一过,凡疑误处都为改正,疑者仍焉,不敢以意率改也。余本多二篇并不全诗半首,录而归之,戊戌中春晦日书于石门舟中。绣谷”三行题记。《丁志》卷三四著录三本,皆抄本,其一为“曹氏倦圃抄本,朱竹垞藏书”,特征为:“吴石仓手辑补遗一卷,有‘丙申桂月石仓初校一次’手识及‘石仓手校’印,又有‘菊月何延祖氏重校一次’,又‘戊戌中春晦日绣谷代校一过,凡疑误处都为改正’,‘余本多二篇并不全诗半首,录而归之’墨笔两段”。以上均与《遗著》本同,可知此吴焯校曹溶抄本即刊书底本。
明李晔《李草阁诗集》六卷《拾遗》一卷《文集》一卷附《筠谷诗集》一卷。内封有“钱塘丁氏以振绮堂旧抄本上版”。《丁志》卷三五著录“旧抄本,汪鱼亭藏书”,称“此旧抄本经吴石仓校阅,有‘汪鱼亭藏阅书’一印。吾友王松溪大令尝刻于西江官舍。松溪殁后,版亦朽蠹,余据此本重刊焉”,即刊书底本。
明平显《松雨轩集》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三卷[16]。有景泰元年柯暹序、嘉靖十九年陈霆重刻松雨轩诗集序、宣德五年张洪序。《丁志》卷三五著录“旧抄本,何梦华藏书”,称“集初刻于滇南,有景泰元年云南按察司池阳柯暹、宣德五年东吴张洪为序,嘉靖时裔孙本楷重为刊版,邑人陈霆为序”,与《遗著》本同,应即刊书底本。
综上可见,《遗著》所用底本有祁氏澹生堂、卢文弨抱经堂、赵氏竹影庵、鲍廷博知不足斋、何元锡梦华馆、吴城瓶花斋、吴焯绣谷亭、汪宪振绮堂、罗以智等名家的抄校本。
2.底本为抄本《江湖小集》者
《江湖小集》即《南宋群贤小集》,中有数种被收入《遗著》。
《丁志》卷三八有周松霭藏旧抄本,周氏藏本共收六十四家,《遗著》中有数种以其为底本。《年谱》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条下小注称:“《橘潭诗》,钱塘何应龙子翔撰。《渔溪诗》,钱塘俞桂晞郗撰。《云泉诗稿》,宋塘栖释永颐山老撰。《芝田小诗》,宋张炜子昭撰。皆散见于《江湖小集》者,府君录以付刊。”[17]
宋俞桂《渔溪诗稿》二卷《乙稿》一卷《补遗》一卷。周松霭藏旧抄本为“《渔溪诗稿》一卷《乙稿》一卷”,与《遗著》本卷数不合,《丁志》卷三十有两部,一为“精抄本”,卷数与《遗著》本相合;一为“影抄宋本,淡生堂藏书”,仅《诗稿》二卷,且“卷后题‘临安府陈氏书籍铺刊行’”,《遗著》本无,可知刊书底本当为“精抄本”。
陈起《芸居乙稿》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据抄本《江湖小集》刊刻。《年谱》光绪二十一年十月条下小注:“(陈起)取名人小集数十家,选为《江湖集》。此书亦附刊集中者,府君取以付梓,并辑其散见者为《补遗》一卷。”《丁志》卷三八著录之周松霭藏旧抄本《群贤小集》,中有《芸居乙稿》一卷,《遗著》本即从此出。
3.底本为《四库全书》本者
宋刘仲甫《棋诀》一卷《附录》一卷。卷末丁丙跋称:“因录《春渚纪闻》、《铁围山丛谈》、《弈问》、《弈旦评》诸说,并缀所以蓄疑者,而付之剞劂氏。仍谨依阁本,不敢强合《棋经》云。”可知《遗著》本据《四库》本刊刻[18]。
元吾丘衍《竹素山房集》三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刊《竹素山房集》”下小注:“府君购得文澜阁传抄本付梓。”《丁目》卷十六著录有“依阁抄本、刊本”。可知该书据传抄文澜阁《四库》本刊刻。
4.底本为其他清抄本者
明凌云翰《柘轩集》四卷《附录》二卷。有宣德五年瞿佑序、陈敬宗序,卷后有宣德元年王羽跋。《丁目》卷十六著录有“抄五卷本”,即《柘轩集》四卷《柘轩词》一卷,《遗著》本当据此五卷抄本刊刻《,柘轩词》则刊入《西泠词萃》。
明高得旸《节庵集》八卷《续稿》一卷。《年谱》光绪二十年十月“刊《节庵集》”下小注:“府君以重抄本刊于四明。”
明张瀚《松窗梦语》八卷。有万历癸巳张瀚《松窗梦语引》、冯梦桢《张太宰懿公传》,后附丁丙题识,卷末有《松窗梦语跋》,佚去后半。丁丙跋称:“兹以旧抄《梦语》上版,而冠之以冯《传》。”可知,《遗著》本据一旧抄刊行,《丁志》卷十九之“旧抄本”,当即刊书底本。
明凌立《碧筠馆诗稿》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诗稿》末有康熙庚午凌绍英识语,及“乾隆三十五年秋六世孙尔铨重抄,并分四卷以存旧意云”一行。附录末有丁丙跋,称:“去秋高海槎明经知余重雕《柘轩集》,因出是帙,郑重见遗。卷末有康熙庚午裔孙绍英识云:‘建昌公诗古文辞散逸兵燹,子孙不获一睹,悲感何极。幸序吉二叔祖录存一册,亟缮写珍藏。又乾隆三十五年六世孙尔铨重抄,并分四卷以存旧意云。’……因补其遗诗增为附录,更缀小跋,梓而传之。”《丁志》卷三七有“原抄本,明凌尔诠家藏”,特征与丁跋所称“是帙”者相合,当即刊书底本,称“明凌尔诠”者,误。
元释园至《牧潜集》七卷。有大德三年洪乔祖跋,崇祯己卯明河跋。《丁目》卷十六有“汲古阁本、依阁抄本、抄本”。《丁志》卷三三著录“旧抄本”,称“旧有方回序,又有姚广孝序,已佚,惟存大德三年天目云松子洪乔祖、崇祯己卯吴门华山后学明河二跋”,与《遗著》本同,当即刊刻底本。
除以刊本、抄本为底本之外,《遗著》还有三种特殊情况:辑佚而成、参核众本而成、以碑刻为底本。
A.辑佚本
这类情况在《遗著》中较为少见,仅有《褚亮集》、《褚遂良集》两种。二书久佚,世无传本,《遗著》本乃丁氏所辑。事见《年谱》光绪八年:“七月,重辑《褚亮集》、《褚遂良集》成,付梓。”
B.参核各本而成者
元仇远《山村遗集》一卷《附录》一卷《稗史》一卷。《年谱》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刊《山村先生遗集》于越中”下小注:“此本合《兴观集》、《山村遗稿》及散见他书者采辑而成,较项梦昶本尤备,并附刊《稗史》及周草窗等赠答诗文为附录。”可知《遗著》本据各本汇编而成。案《,丁目》卷十六:“《山村遗集》一卷,元仇远撰,国朝项梦昶编,刊本、抄本、刊本、抄本”。《丁志》卷三三有“《山村遗稿》二卷,旧抄本”一部,称:“此本二卷,实《兴观集》之一,较项辑虽少诗十四首,并缺杂文十五篇,然究为三百年前之旧本也。”《遗著》本所据大致即以上各本。
C.以碑刻为底本者
元陈坚《太上感应灵篇图说》一卷《附录》一卷。卷末丁丙跋称“:至正壬辰君实嗣子从仁等模以上石……碑正书凡十六列,每列行字不等,篆额横列六字,高七尺六寸,广二尺九寸,不知何时徙杭郡庠,光尧石经之次,虽阮文达摘刊其文于《两浙金石志》,而碑久尘封,书非专刻,读者慊焉。谨为依写,登之枣梨,俾广厥传,并录明钱塘胡德甫文焕《格致丛书·感应纪述灵验》附于后,以相证明云。”可知《遗著》本系据碑刻刊行。
以上笔者考述了《遗著》所用底本的情况[19],可以看出,明刊本和清抄本占其底本的大多数。《遗著》收录明人著作共29种,接近《遗著》收入书籍(62种)的半数,而其中以明刊本为底本的有13种,此外还有几种选取了清代名家抄校本为底本。由此可见,《遗著》中明人著作的底本选择较为精审。
清抄本也占据了《遗著》底本的相当比例,其中不乏名家抄藏本,颇值得称道。其中还有部分书籍刊本极为罕见,丁氏以名家精抄本付梓,其文献价值更值得注意。宋范晞文《对床夜语》五卷,无宋元旧刊本传世,丁氏据祁氏淡生堂抄本、卢氏抱经堂抄校本刊行,其中祁氏淡生堂抄本乃现存最早之版本,其精善可知。
《遗著》以清刊本为底本的,亦有相当数量,如上文所述,其中又以丛书本为多。而有些书籍,丁氏藏有更为珍罕的版本,却仍以习见的丛书本为底本,这一点颇有趣味。如宋汪元量《湖山类稿》、《水云集》,宋邓牧《伯牙琴》,丁氏均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而《湖山类稿》,丁氏藏有“小山堂绣谷合抄本,荛圃单抄水云集本”[20],前者著录于《丁志》卷三二;《水云集》,《丁志》卷三二著录有“绣谷亭抄本”;《伯牙琴》,《丁志》卷三二有“旧抄本”,“为馆中底本,有翰林院印”。丁氏在刊刻时却弃名家旧抄而取通行丛书本,就常理而论,这样选择底本似乎颇不合理。不过《知不足斋丛书》向以校勘审慎著称,丁氏有可能经实际对勘后,判定其更胜一筹,因而取丛书而弃精抄。
此外,丁氏对各书的校勘辑佚也颇为勤劬。如,朱淑真《断肠诗集》《后集》,丁氏汇聚众本以补阙文,是书丁丙跋称:“惜有阙页阙文无从校补。久之,于潘是仁刊本得增诗三首,马氏小玲珑山馆写本增诗一首,汪氏振绮堂、蒋氏别下斋旧抄本增诗八首,虽中有四首可补罗本之阙,惟有诗无注,仍难合璧,特附梓于后云。”足见其用力之勤、校刊书籍态度之认真,这也为丁刻丛书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