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杜预撰 (唐)陆德明释文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五代蜀)冯继先撰宋龙山书院刻本。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杜预撰 (唐)陆德明释文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五代蜀)冯继先撰

宋龙山书院刻本。袁克文跋。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边。

杜预(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著名将领,多谋略,当时号称“杜武库”。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著录此书,谓:“晋镇南大将军京兆杜预撰。其述作之意,序文详之矣。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后世以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弃经而信《传》,于《传》则忠矣,如经何?”指斥中肯,颇显见地。

将此本定为“宋龙山书院刻本”的重要根据,是本书镌有占五行宽的“龙山书院图书之宝”木记。袁寒云跋称:“《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序后有龙山书院木记,审为南宋建本,精完可宝。”袁氏鉴定意见影响深远,但存在问题。南宋建阳有龙山书堂,那是书坊,并非书院。考龙山书院,似不在福建,而在安徽。福建漳州龙溪县有芗江书院,亦名龙江书院;福州福清县有龙江书院,在海口龙山北麓,设有龙山书院。除此,更不知福建其他地方还有什么龙山书院。明嘉靖《六安州志》载有“龙山书院”,谓其“在州东,去城五十里。宋州人汪立信尝读书于此”。清康熙《六安州志》卷七亦载有“龙山书院”,亦谓其在“州东,去城五十里,宋汪立信读书于此,久废”。可证安徽六安确有龙山书院。汪立信(1200—1274)字诚甫,一字成父,号紫源,安徽安丰人。淳祐七年(1247)进士。抗金有气节。他在龙山书院读过书,可见书院之建要大大早于他的青年时代。此书院到元代还有,也刻过此书的《集解》部分,但行款为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一字,与此本不同。且此本“玄”字有的缺笔,有的不缺笔;“敬”字不缺笔;“恒”字缺笔;“桓”字缺笔。虽然避讳不严格、不规律,但毕竟还有避有不避,表明它确是宋时刻本。南宋宁宗以前,尤其是高、孝、光三帝时所刻之书,通常避讳比较严格。南宋后期政治腐败,国势衰微,礼崩制坏,避讳失禁。此本避讳随意,正表明它是南宋晚期刻本。

按照袁寒云的鉴定,此书乃福建地区刻本,而龙山书院又不在福建,这是个很大的矛盾,其根源出在对“龙山书院图书之宝”木记的理解上。“龙山书院图书之宝”,反映的很可能是此书刊刻的底本曾是龙山书院的藏品,“龙山书院图书之宝”是龙山书院钤盖上去的藏书印,福建坊间据此重刻时,将此印镌于书板,与书叶一道刷印时变成了墨色。因此可以推定,此书不是宋代龙山书院刻本,而是宋代福建书坊据龙山书院藏本重刻的版本。做如此推断,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当时福建书坊以“纂图互注”命名的经书不是一种两种,现存的仍有《纂图互注周礼》和《纂图互注礼记》。现在将这三种书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它们非但版式相同,行款字数、字体风格等也相类,因而可以肯定此本《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同《纂图互注周礼》、《纂图互注礼记》,是同时刻在福建地区的版本。

此本钤有“抱经楼”、“寒云主人”、“臣印克文”、“寒云如意”、“袁存欢喜”等印记。表明清初此书曾是抱经楼的插架之物。抱经楼是雍正时卢沚家的藏书楼,卢氏家宁波,故仿范氏天一阁,广收异本,延续二百余年。书散出后,此本辗转归袁克文,故多有袁氏藏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