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学正韵三十六卷 (元)杨桓撰元刻明修本。进一步证实杨氏三书最初确刻于江浙行省。而《书学正韵》与《六书统》同时进闻于朝,又同时奉朝檄由杨守义携往江浙行省儒学付梓,因而其版本亦当著录为“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且《书学正韵》卷末亦镌有“二年八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补修”条记一行,与《六书统》卷末所镌相同。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 (元)杨桓撰

元刻明修本。每半叶八行,行小字二十三字细黑口,左右双边。

杨桓(1234—1299)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今属山东)人。郡诸生,中统四年(1263)补济州教授,后由济宁路教授召为太史院校书郎,奉敕撰《仪表铭》、《历日序》,文辞典雅,赏赐不受,迁秘书监丞。至元三十一年(1294),拜监察御史。成宗即位,疏上时务二十一事,帝嘉纳。未几,陞秘书少监,预修《大元一统志》,秩满归里。大德三年(1299)卒,年六十六。事迹详《元史》本传。

《元史》本传称“桓为人宽厚,事亲笃孝,博览群籍,尤精篆籀之学。著《六书统》、《六书溯原》、《书学正韵》,大抵推明许慎之说而意加深,皆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四经部·小学类·存目二著录《书学正韵》,并谓杨桓“既著《六书统》、《六书溯原》,又依韵编次是书(指《书学正韵》)”。并谓是书“兼以字母等韵各分标一、二、三、四,以辨其声之高下。然或有或阙,体例不一。所列之字,兼存篆、隶二体”。且各字之下所注“统指、统形、统声、统意、统注者,见于《六书统》者也。注云原指、原形、原声、原意、原注者,见于《六书溯原》者也。……然一以今读移旧部,一以古音移今韵,虽言之有故,执之成理,究不免变乱之嫌”。故《四库》不收此书,仅于存目著于录。

传世元刊杨桓《六书统》前有至大元年倪坚所写序文,谓:“辛泉之子守义,亦于皇元至大之元以其父书闻于朝……守义奉朝檄往江浙刊父书,将行,诣史馆……敢告序引,以信来世。”可知杨桓所著《六书统》、《六书溯原》、《书学正韵》三书,已于至大元年(1308)由其子杨守义进闻于朝,并于同年受朝檄携稿前往江浙行省付梓。《六书统》前还有桓之门生刘泰序,亦称:“先生幼子守义得父之传而精其业,多士嘉之,朝廷特命驰往江浙行省刊板印书,以广其传,可见崇重至美之意云。”进一步证实杨氏三书最初确刻于江浙行省。

《六书统》卷末镌有“□三年八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补修”条记一行。“三”字前尚残存半字,这半字是什么,半字之上还有什么,其说不一。《涵芬楼烬余书录》谓“《爱日精庐藏书志》定为‘元统’,《仪顾堂跋》则指为‘至正’。然元统只有二年,且所失第二字尚有微痕,确非‘统、正’二字,而为‘大’字之残笔。按倪序撰于至大改元戊申之岁,序称‘杨子守义奉朝檄往江浙刊父书’。倘既刊成,版印频数,一二年后,宜有修补。是固可断为至大三年也”。考证十分精当,可知《六书统》在至大三年以前已刊版蒇事,到至大三年再印时已需对版片进行修补。因而其版本当著录为“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修本”。而细审其本印纸,显系明纸,且版面亦有模糊之处,故其版本又进一步当著录为“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而《书学正韵》与《六书统》同时进闻于朝,又同时奉朝檄由杨守义携往江浙行省儒学付梓,因而其版本亦当著录为“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且《书学正韵》卷末亦镌有“二年八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补修”条记一行,与《六书统》卷末所镌相同。虽在“二”、“三”两字上有区别,但看得出,此“二”乃“三”之残笔,并非完整之字。“二”字之上应有的“至大”二字踪迹更无。细审此叶印纸,显有粘接迹象,因知一定是有人做了手脚,故意裁去“至大”乃至几年的痕迹,借以乱人眼目,达到以晚充早目的。这就进一步正明此本亦是“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只是过去未能进行统一深入的考证,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才著录为“元刻明修本”,现予纠正。

此本只钤一枚圆章,似为日本人印记。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