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全先生文集四十卷 (宋)张方平撰
宋刻本。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
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北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中茂材异等科,又举贤良方正科。累官至参知政事。元祐六年(1091)卒,赠司空,谥“文定”。事迹详《宋史》本传。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尝为张方平文集写过一篇序,表明张集至晚在这年或稍前就已结集成书。今此本苏序已佚,而在卷三十四却保留了一篇张方平《谢苏子瞻寄〈乐全集序〉》,证明苏轼确曾为《乐全先生文集》写过序,并在《四库全书》所收《乐全集》中保留了下来。张氏谢苏序称:“仆……凡所经述或率意,或应用,每有稿草,投之箧中,未尝再阅。若再阅,辄不如意,自鄙恶之,故积两箧,不曾有所改窜。熙宁中,得南京留台,无事,有一吏颇敏利,亦稍知文章体式,因付两箧令编次之,便依篇目各成伦类,亦不曾亲阅。有书吏三数人抄录成卷帙,其间差错脱漏,悉不曾校对改证。前年子瞻觏止,见索鄙拙,欣然呈纳,因而面告为删除其繁冗,芟夷其芜秽,十存三四,聊以付子孙而已。今承盛制,而乃刻画。”因知《乐全先生文集》的编辑,是令其手下的小吏编次,书吏缮成,苏轼索阅后提出删改意见最后才定稿成书的。全书盖收诗四卷、颂一卷、刍荛论十卷、杂论二卷、语策一卷、论事九卷、表状三卷、书一卷、笺启一卷、记序一卷、杂著一卷、祭文碑志六卷,凡四十卷,此宋刻本存十七至三十四,凡十八卷。
赵希弁《读书附志》著录张氏《玉堂集》二十卷,并谓:“刘忠肃(挚)序其《玉堂集》二十卷,乃在东坡所序《乐全集》四十卷之外。淳熙九年,锡山尤袤重刻于江西漕台。”既云重刻,则两集在淳熙九年(1182)以前当都有过刻本行世,但难以言其详。今此残本究为何本,尚须考辨。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四谓:“《乐全先生文集》宋刊残本(尤氏重刻本)今犹传世。该本原为汪氏艺芸书舍旧物,《艺芸书舍宋板书目》著录道:‘《乐全集》,存十七之三十四卷。’咸丰七年(1857),季锡畴尝用此残本校瞿氏所藏海宁杨芸士旧藏抄本,跋之曰:‘今年秋,郡中席初白以汪氏所藏宋本来,始十七止三十四卷,版刻清朗,字劲纸坚,尚是初印佳本。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四字。構字注太上御名,慎字注今上御名,是为淳熙初年刻本无疑。’”祝氏又引《宝礼堂宋本书录》道:“是集流传极少,诸家所藏仅有抄本,而此则尚为宋刻。按卷中宋讳避至‘構’字,《四库总目》定为孝宗时刊本。明《文渊阁书目》日字号有是书两部,是本钤有‘文渊阁印’朱文大方印,必明时即从阁中散出,彼时均尚完全,而今则仅此残帙,然亦海内孤本。”今核以原书,其讳字特征确如上述书目、跋文所指认者,如卷十八《对手诏一道》中谓当时军队“今皆坐待衣食,国家经费至广,不可不(今上御名)于选练”,“今上御名”四字回避的显然是“慎”字。同样,“择吏选将,重(今上御名)赏罚”、“闻之《书》曰,(今上御名)乃出令”句中“今上御名”四字回避的也是“慎”字。“慎”是南孝宗赵昚的嫌名,回避的方式题“今上御名”,显然标示此书刻于孝宗朝。而前引赵希弁《读书附志》已谓此书“淳熙九年锡山尤袤重刻于江西漕台”,因而定此书为“南宋淳熙九年尤袤江西漕台刻本”应是有根据的。《中国版刻图录》亦据“刻工姓名常见者皆江西地区工人,因推知此书当是南宋初叶江西某地官版”。暗助上述结论大体可信。今此本虽残,但刻印精良,孤帙仅存,弥足珍贵。
此书钤有“文渊阁印”、“杨引器栋”、“广宇氏”、“古吴鹿城杨氏景陆轩珍藏图书之印”、“此志不容稍懈”、“汪士钟字春霆号阆园书画印”等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