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藏书发展的原因

藏书发展的原因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藏书发展的原因宋代浙东藏书业的发展和藏书家辈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切相联的。“两宋”时期浙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州、县学的兴盛和书院的普遍出现。所以,州、县学和书院的发展,无疑也促进了浙东藏书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藏书发展的原因

宋代浙东藏书业的发展和藏书家辈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密切相联的。考察宋代浙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及学术活动等情况,可以知道,宋代浙东藏书业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浙东的经济长足发展,造纸、刻书业的兴盛,教育事业的发达和学术思想的活跃。

一、长足发展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作为文化、精神生活之一的藏书业的发展,也依赖于经济的长足发展。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在宋代,浙东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两浙东路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达,其突出成就是整治和兴修水利工程,扩大耕地面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粮食产量名列前茅。仅明州城西的广德湖的粮食亩产量就达六七石,这不仅创造了宋代全国稻谷亩产的最高纪录,也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稻谷亩产的最高水平。(1)

在前代的基础上,浙东在宋代的手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纺织、造纸、刻书、酿酒、制盐、造船及军器生产等方面已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十分兴盛,其具体表现为:专业分工扩大、市镇经济活跃、纸币推广、引铺出现和海外贸易发展。

据资料记载,当时浙东镇市贸易发达。绍兴在南宋的商品经济已经在浙江占有重要地位。绍兴三十二年(1162),绍兴府茶叶总产38.5万斤。余姚生产的茶叶大量投放市场,年批产量达到146000斤,占总数的97.9%,会稽批发23320斤,占总数的16%。绍兴在宋代再现大批市镇。如果说北宋元丰三年(1080)有7个镇市的话,那么到南宋已经扩大到20个镇市(2),比北宋增加了2倍多。同时茶市、渔市、灯市也很兴盛。山阴县城南两公里的兰亭,专门设立茶市收购茶叶。陆游的诗句中就有“兰亭之北是茶市,柯桥以西多橹声”“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3)台州、庆元也有不少集市。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在嘉定年间(1208—1224),台州主要集市有30处,其中临海县城内有街头市、小街头市、庄巷口市、报恩寺西市、朝天门内市、朝天门外市等11处,临海县乡村有柘溪市、路口市等7处。而明州(庆元)则有镇市29处。

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浙东地区所征商税很多。北宋熙宁十年(1077),越州的商税为25916.092贯,到南宋税收有较大幅度提高。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南宋的税额为62256贯,比北宋增加了2倍。漆侠先生在他的文中曾经作过估算,宋代商税是按商品价格的2%为过税,3%为住税加以征收,即值百抽五的税率征收。(4)越州在熙宁十年则为578321.84贯铜钱。庆元的西门、南门、沈店桥、宋诏桥、望春桥、江东的6个引铺征税10912贯。明州是年商税为20220.500贯,台州为23440.445贯。

上述分析已经说明,在宋代浙东经济已有长足发展,该地区的经济繁荣为藏书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教育事业的发达

宋代浙东地区藏书事业之所以发展很快,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历来是文化发达地区之一,是人文荟萃之地。由于州、县学和书院的快速发展,读书人多,需书量大,要求图书增加,对藏书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

“两宋”时期浙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州、县学的兴盛和书院的普遍出现。明州、越州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普遍设置州、县学。如庆历间(1044—1048),王安石为鄞县令,设立县学,聘请名家楼郁、杜醇为教师。慈溪县民聚资作孔子庙,“为学舍讲堂其中”。(5)象山县令顾方“建学舍。率子弟之秀教之,亲为讲解”。(6)当时,地方守令重视教育,相继把没收的官物产,拨给州、县学,使州、县学经费充裕。如慈溪县学有学田392亩、地28亩、山6亩,收租米182石、谷113石、租钱七费30文。

越州在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也设立山阴县学、会稽县学;庆历时(1041—1045)建上虞县学,南宋时,嵊县、新昌、诸暨县学也发展很快。

另外,在宋代,浙东的明越两州的州、县学有一定规模。宋代学者梅应发曾描述过当时明州州学的盛况,他说:“世之言郡泮者必曰:一漳二明,盖漳以财计之丰裕言,明以舍馆之宏伟言也。巍堂修庑,广序环庐,槐竹森森,气象严整,旧额生徒一百八十人,其后比屋诗礼,冠带云如,春秋鼓箧者率三数千,童仆执经者亦以百计,著录浸倍。”适逢开堂讲义,“环堂而听者以千计”。(7)

明州、越州还普遍设立书院,如明州有甬东书院、杜洲书院、慈湖书院、桃源书院、岱山书院等。越州的书院也很多,主要有稽山书院、山阴书院、竹修书院、和靖书院、月林书院、泳泽书院、鹿门书院、竹楼书院、鼓山书院等10多所。理学大师石子重、朱熹、吕祖谦等在绍兴所属各县书院轮番讲学,阐发理学要义和个人学术观点。台州的州、县学与书院教育也较为发达。台州在北宋初,建州学于州治之北。康定二年(1041),知州李防等建州学于郡治。“两宋”期间,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县治都建有县学。各学官称教授,州学2人、县学1人。为使州、县学更好的发展,嘉定(1208—1224)时,台州的州、县学有学田2814亩、地1888亩、山35.4亩。在南宋台州有上蔡、溪山第一、观澜、柔川、樊川、南峰、云阳、竹溪、龙溪等10多个书院。

浙东的州、县学的发展需要不少书籍,书院为了供学者阅读,更需要大量藏书。所以,州、县学和书院的发展,无疑也促进了浙东藏书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领域的宽松环境

宋代浙东地区文化领域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活跃的局面。这对藏书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两宋期间,明州人才辈出,北宋时有“庆历五先生”——杜醇、杨适、楼郁、王致、王说,他们既是教育家,又是理学家。南宋时的庆元更是人才济济,有“淳熙四君子”——舒麟、沈焕、袁燮、杨简,他们继承陆九渊理学,在浙东有很大的影响力。还有“同谷三先生”——陈埙、王应麟、黄震。此外,还涌现出一批文学家和史学家,诸如舒亶、陆游、史浩、吴文英、张孝祥、陈允平、戴表元、舒岳祥、刘庄孙、史学家赵汝适、胡三省、地理学家魏岘等人,他们互相唱和、研究探讨、共同切磋,不仅显露才华,而且开创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比如,庆元的学者就经常切磋。“甬句(今宁波)学者,鼎撑角立,雨戴笠,霄续灯,互相过从,以资攻错,书带之草,异苔同芩,其亦盛哉”。(8)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著名理学家朱熹驻节台州,讲学各地,也促进了当地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宋季,浙东庆元、绍兴、台州诗社兴起。一批文化人十分活跃。他们在文教上唱和不辍。陈允平、胡三省、戴表元、舒岳祥、刘庄孙都有诗文交往,进行探讨,形成浙东不少诗派。文化领域的宽松、活跃的环境,也正是浙东藏书业发展兴盛的又一个原因。

四、造纸、刻书业的兴盛

宋代藏书事业发达,与当时这个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造纸、刻书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宁、绍地区的造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由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尤其是北方的读书人纷纷南迁,使得明州(庆元)、越州(绍兴)成为“天下贤俊多避于此”的江南七府之一。比如,《宝庆四明志》卷十曾经记载明州在建炎二年(1128)至开庆元年(1259)共有731名进士,其中从北方迁入的就有155人,约占21.2%,(9)著名的学者王应麟就是河南开封人。

读书人的增多,要求更多的书籍以供阅读,从而促进了造纸、印书业的发展。社会上对纸张的需求量猛增,使得浙东的造纸业飞速发展。比如,四明的盐钞纸曾名闻一时。据《宝庆四明志》卷六《叙赋下》记载,鄞县、奉化、象山3县生产的盐钞纸,每年被太府寺交引库收买79300幅。越州的造纸业更有影响力,与徽州、成都一起并列为全国三大造纸业中心,出产竹纸和敲冰纸。北宋的苏易简就评价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10)到南宋,绍兴所产竹纸影响更大,开始名扬天下,“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11)且品种也多。《嘉泰会稽志》记载:“竹纸上品有三:曰姚黄,曰学士,曰邵公。三等皆又有名展手者,其修如常而广倍之。自王荆公好用小竹纸,比今邵公样尤短小,士大夫翕然效之,建炎、绍兴以前,书简往来率多用焉。”(12)《剡录》曾对敲冰纸有过记载:“张伯玉《蓬莱阁》诗,敲冰呈妙手,织素竞交鸳。注曰:越俗呼敲冰纸。《新安志》曰:纸,敲冰时为之益佳。剡之极西,水深洁,山又多藤楮,故亦以敲冰时为佳,盖冬水也。吕本中诗:敲冰落物盈卷轴,顿使几案生清芬。”(13)

浙东造纸业的发达为该地区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原料来源。宋代明州、越州和台州的印刷业已经比较繁荣,成为浙江刻书业的中心,刻书单位有官刻、坊刻和私刻三个系统。地方官府刻书有路府州吏,还有各路使司。除明、越、台都有刻书作坊外,鄞县、奉化、象山和会稽、嵊县、余姚以及黄岩、天台等地都成为省内刻书中心,拥有很多刻本。

明州在绍兴年间(1131—1162)就有《六臣注文选》《徐文公文集》等书籍,其中《徐文公文集》为绍兴十九年(1149)刊本,《六臣注文选》为绍兴二十八年(1158)刊本。上述两书均署名为“明州公库刊印”。(14)

除了地方官府刻书的发展外,私家刻书在浙东也较为兴盛。尤其在北宋熙宁以后,放松了刻书禁令,私家刻书发展更快。如绍兴年间(1131—1162),奉化的王庆曾、王伯序父子就刻有《大藏经》8册,每册均有“明州奉化县忠义乡瑞云山参政大司王公祠堂大藏经,永充四众看”的字样。(15)山阴人陆游父子也刻了不少书籍。陆子遹就刻其父陆游《老学庵笔记》10卷。(16)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浙东造纸、刻书业的发展,加快了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有力地促进了浙东藏书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