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官府藏书与书院藏书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实行“汉法”,为笼络南宋的知识分子,采用中原传统的文化及各种典章制度,尊崇孔子,提倡儒学,推动了官府藏书与书院藏书的发展。
一、官府典藏
元朝建立后,执政者在实行歧视汉人政策的同时,也采取“汉法”,顺从和保护汉族士族的文化习惯,提倡儒学,尊崇儒士。为此,在路、府、州、县学都开儒学。“治用儒术,诏天下郡邑悉建学,学有庙。盖本之以教养,而昭示其尊崇也。”(27)同时,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在浙东,庆元路儒学的规模为最。元初,庆元路地方当局多次对路学加以支持。据《延祐四明志》载,至元十九年(1282),一场大火,使得屋宇被焚,仅存外门。之后,学官潘梦桂、黄裳、吴宗炎等人进行修缮,“经始礼殿,门庑斋舍,寝以略具”。此时,建筑有养蒙堂、明伦堂、宾序斋、斋舍、廨舍、仓放等,但是设施仍“草创未就”。(28)至元二十九年(1292),命天下州郡立学,浙东海右道廉访副使陈祥在原址上兴建尊经阁及仪门。武宗年间,路学进行大规模的修筑。至大二年(1309),大火,路学再次被毁。廉访副使赵宏伟在地方官的协助下重修儒学,兴建大成殿、仪门,至大三年(1310)三月完成。此后,又经过多次重修,如泰定三年(1326),庆元路总管郭郁重修大小学。(29)
浙东各路所属的州、县学经过修葺,儒学也得以恢复。庆元所属昌国州、奉化州、鄞县、定海、象山、慈溪以及绍兴的余姚州及山阴、会稽、上虞、新昌、嵊县、萧山等州、县儒学也相继恢复,台州路的黄岩州、临海、仙居、太平(温岭)与宁海的儒学也恢复了。比如,临海县学,德祐二年(1296)被毁,元初,学官梁耐翁建复。至大年间,总管王居正修葺。
由于元中叶后的科举制度的推行,对地方儒学的建设有所促进,浙东州、县儒学也进一步兴建。比如,皇庆二年(1312),鄞县知县重修鄞县儒学。同时,建先贤祠,祭祀鄞县历代先贤,历经三年,重修告成。泰定元年(1324),昌国州重修儒学,用工2800,花钱2500缗,次年成。(30)
元代浙东的路、县儒学主要是适应科举,培养和造就人才。因此,路、县学都有丰富的藏书以供士人借阅,也为教授、学正等任教的师长提供教学资料。其藏书的地方称尊经阁。比如,至元二十九年(1292),庆元路就建有尊经阁。《延祐四明志》为此在《本路儒学》中记之。“(至元)二十九年,本道廉访副使陈祥即阁基立尊经阁”。(31)延祐七年(1320),“教授吴廷献复行修葺”。(32)袁桷《重修先圣庙记》也提到儒学应“讲有堂,书有楼”。(33)此时,绍兴路与台州路儒学也有进行尊经阁的修筑。
浙东的路、县学经过整修,儒学面貌大为改观,“藏书有阁,肄业有斋,讲堂数十楹,周垣数百尺”。(34)
元代庆元路总管府衙署藏书有《月令解》12卷。藏书多由庆元路儒学承担。据《延祐四明志》所载,庆元路儒学藏书有经、史、集、诗集、类书5大类,101种,1562册,分别为经195册、史750册、诸子文集298册、诗集38册、类书281册,经、史、集、诗、诸子文集、类书合计1562册。主要有《注疏发经》《互注九经》等经书14种,《北齐书》《晋书》《五代史》《通鉴纲目》《通鉴》等史书22种,《南华经》《东坡应诏集》《白氏长庆集》《渭南文集》等诸子文集20种,《杜诗》《东坡诗集》等诗集4种。另外,有《论衡》《朱子语略》《艺文类聚》等类书21种。不少藏书为庆元路儒学所刻,如后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玉海》200卷,附《词学指南》。(35)
庆元各县儒学重视藏书。如泰定二年(1325),新任定海知县参观县学后就说:“县固有学,学必聚书。冥行空言,讲习何补?武城弦歌,先圣是取。进乡小民,首于文辞,其必自聚书始。”于是,置经、史若干卷。又谕学之耆老曰:“经以穷理,史以究成败,广闻修辞,惟子、集是宜,是亦不可缺。”复得若干卷。(36)定海县儒学有书800余册。绍兴路官府刻藏书,主要为儒学藏书,有《吴越春秋音注》《越绝书》《论衡》等。比如,大德十年(1306),绍兴路儒学刻《越绝书》15卷、《吴越春秋音注》10卷。(37)
台州路官府藏书,除台州路衙署有《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通鉴释文辨误》12卷外,元代台州路所属各县县学皆有藏书,如临海、天台县学有尊经阁以藏书。元初相继修复,并有新增。奉化知州马称德任期中造书楼五间。县学所藏书《周易》《王诗》《尚书》《周礼》《春秋》《四书》《韩柳文》《通鉴》《韵》,通计153册,活字板印《大学衍义》1部,计20册。昌国州(今浙江舟山市)学,在州治东140步,至正年间州学藏书有经、史、集等书籍29种,136册。(38)
二、书院藏书
元代政府在重视官学的同时,也重视书院建设。使其在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为书院藏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政府重视书院的建设,凡“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39)元代书院设山长1人,由朝廷任命,掌教养之事。比如,绍兴路的山阴兰亭书院建于大德年间(1297—1307),王中元、童克谨任山长。会稽和靖书院建于大德元年(1297),先后由黄叔英、徐艮等任山长。
元代的书院官学化,书院地位与官学相似,对此元初就有明文规定:“凡师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县设教谕一员,书院设山长一员。”(40)
正是因为如此,浙东在元代的书院发展较快,仅庆元路就有甬东书院、东湖书院、山书院等12所。具体见表3-2所示:
表3-2 元代庆元路书院表
资料来源:《宁波通史》元明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当然,浙东不少书院是元代所建。据白新良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所载,浙江在元代新建书院36所,浙东就有21所。(41)我们也把它列成表3-3所示:
表3-3 元代浙东新建书院表
根据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整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2页。
上表3-3说明,在元代浙东新建书院占全省36所中的21所,达61.5%。当然,从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出,新建的书院不止21所,而这些新建的书院,都是在元中叶推行科举制度后建立的。
浙东书院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趋向官学化。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学田也就形成了制度。元贞元年(1295)六月,元政府曾令各路书院置办藏书并整理书院所藏书板:“各处学校见有书板,令教官检校。全者,整顿成帙,置库封锁,析类架阁,毋致失散,仍仰各印一部。及置买《四书》《九经》《通鉴》各一部,装背完整,以备检阅。不许借出学。如有书板,但有欠缺,教官随即点勘无差,于本学钱粮内刊补成集。……其余路学一体施行,实为相应。”(42)应该指出的是,此处所指虽为“庙学”,实际上是指官办的各路儒学、县学及书院的藏书。按此规定,浙东的不少书院都收藏着经书、史书及其他书籍。比如,慈溪的杜洲书院就有不少藏书。杜洲书院在庆元路慈溪(今浙江慈溪市)县西北30里,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由邑士童金建于城西杜湖之曲,以祀其祖童居易(杜洲)。后至元二年(1336)都省准设立额“杜洲书院”。书院赡学田土田400亩49步;地8亩;山302角。岁收钱粮谷588石,以此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书院有先圣碑亭、礼殿、讲堂及志道等六斋,书库、祭器、门廊等。书库所藏书有《四书》20册、《六经》30册、《史记》20册、《通鉴》20册、《韩文》10册、《柳文》10册、《黄氏日钞》50册、《慈湖文集》10册。所刻藏书有《袁氏蒙斋孝经》《耕织图》等。(43)
慈溪书院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为乡先生杨简专祠。元至元二十四年(1289)复建于旧址,内有崇礼殿、讲堂等,也有“横经庋书之所”。(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