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私家藏书的发达
清代前中期是浙东藏书事业发展的顶峰,出现了以私人藏书为主,名家名楼迭出的局面。
一、藏书家的分布
据顾志兴的《浙江藏书史》对清代前中期,即顺治至嘉庆年间浙江有影响力的藏书家作了统计,共计66人。其中宁、绍、台计14人,约计全省20%,今列表5-1如下:
表5-1 清顺治至嘉庆年间浙江藏书家统计
资料来源,顾志兴《浙江藏书史》(下册),杭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559页。
从表5-1可以看出,清代前中期,宁波、绍兴、台州有私人藏书家14人,约占浙江主要藏书家的21%。
但吴晗在20世纪30年代初所撰的《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对浙江的藏书家作了统计,他认为清代浙江的藏书家有200余人,其中浙东的宁波、绍兴、台州为57人。而清代前中期宁、绍、台地区为38人,即宁波15人、绍兴20人、台州3人。其实,清代前中期,浙东的宁、绍、台私人藏书家远远不止这些,据赵任飞、蔡彦的《明清以来绍兴藏书家和藏书楼》统计,清代前中期绍兴的藏书家为30余人。(12)
浙东在清代前中期究竟有多少藏书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笔者结合各家之说,列成表5-2:
表5-2 清代前中期宁、绍、台藏书家表
续 表
根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金步瀛等《中国藏书家考略》、顾志兴《浙江藏书史》整理。
从表5-2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清前中期,宁、绍、台地区的藏书家为59人,其中宁波31人,绍兴23人,台州5人。但绍兴的藏书家远远不止23人,上面提到的赵任飞、蔡彦《明清以来绍兴藏书家和藏书楼》中所记载的已达30人以上。
各县的分布,仅据上述4书所辑就有58人,具体为:鄞县20人,绍兴9人,慈溪8人,余姚7人,萧山4人,临海4人,上虞2人,象山2人,新昌1人,黄岩1人。仅从上述4书统计,可见鄞县、绍兴、慈溪、余姚藏书家为多;萧山、临海次之;象山、上虞以及新昌、黄岩又次之。
二、主要藏书家与藏书楼
清代前中期,浙东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在浙江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清初浙东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
清初浙东的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是不少的,仅今天的宁波境内就有10余家,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是黄宗羲的“续钞堂”与郑氏的“二老阁”。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也是藏书家。于书他无处不窥。一面阅读家中的藏书,一面不断抄书来增加家里的藏书,他穷年搜讨。“游屐所至,遍历通衢委巷,搜鬻故书,薄暮,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以为常。”(13)一生足迹所至,无不访书、抄书、购书、读书,这从其所撰《天一阁藏书记》中可见一斑。黄宗羲的藏书楼称“续钞堂”。由于黄宗羲曾经与许元溥、刘诚诸人约建钞书堂,此楼藏书,又是黄宗羲一生辛勤劳动抄录者,故名,续钞堂的藏书总数在10万卷以上。
由于黄宗羲的旁搜遍采,他家藏书非常丰富,尤其是所藏宋元文集特别多,明代文集也约有五千本,而且收藏之书十分精,其中薛居正《旧五代史》最为珍贵。
但续钞堂在黄宗羲去世后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康熙五十六年(1717)仅存3万卷书。黄氏续钞堂之书于水灾、火灾之后,归浙东又一藏书名楼二老阁。全祖望在《二老阁藏书记》中说:“太冲先生最喜收书,其搜罗大江以南诸家殆徧,所得最多者,前则澹生堂祁氏,后则传是楼徐氏,然未及编次为目也。垂老遭遇大水,卷轴尽坏,身后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郑丈南溪理而出之,其散乱复整,其破捐者复完。”(14)
慈溪郑氏是清初出现的一个藏书世家,世居鹳浦(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自郑溱(1612—1697)起就开始聚书。郑溱五十年不入城市,读书授徒以奉其亲。其子郑梁,字半人,号寒村,又号禹梅。工诗善画,大收图籍。《清史列传》记“梁家富藏书,与范氏天一阁相埒”。(15)郑性(1665—1743)为郑梁子,字义门,号南溪。郑性的二老阁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竣工于雍正元年(1723),是清初浙东的著名藏书楼。建二老阁本来是他的父亲郑梁的夙愿。郑梁是黄宗羲的高足,他对恩师黄宗羲十分崇敬。去世前,特意嘱咐儿子郑性,建一阁,立二先生,岁时致祭惟谨,希望能永远侍奉在父亲和恩师的左右,二老阁之名由此而来。对此,全祖望的《二老阁藏书记》中曾经说过:“郑氏自平子先生以来,家藏亦及其半,南溪乃于所居之旁筑二老阁以贮之。二老阁者,尊府君高州之命也。高州以平子先生为父,以太冲先生为师,因念当初二老交契之厚中,遗言欲还阁以并祀之。”(16)
(二)乾嘉年间的浙东著名私人藏书家和藏书楼
乾嘉年间是清代中期,也有不少藏书家藏书楼,较有影响的是全祖望与双韭山房藏书楼、卢文弨的“抱经”藏书楼、章学诚的滃云山房、黄澄量的五桂楼和沈复粲的鸣野山房。台州则有宋思荦古铜爵书屋、洪颐煊停云山馆和郭协寅的八砖书屋。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家富藏书。他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藏书家,他不但在经史、文学诸方面富有卓越成就,而且也是一个藏书家。藏书丰富且不论,更重要的是,他的《小山堂祁氏遗书记》《小山堂藏书记》《二老阁藏书记》《天一阁藏书记》《双韭山房藏书记》《胡梅藏书窖记》等,对于江浙藏书家的介绍及藏书楼兴建之由的叙述,为中国藏书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全祖望的藏书楼名为双韭山房。双韭山房本是全祖望六世祖全元立别墅之名,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大皎和小皎双溪间。因山溪多野韭,故名双韭山房,早毁。全祖望之祖父全吾骐沿用此名为其书斋,到全祖望时仍沿用此名。作为藏书家,全祖望经营藏书业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但经过全氏几代人努力,至全祖望时藏书达5万卷。全祖望曾说:“吾乡诸世家,遭丧乱后,书签无不散亡,只范氏天一阁幸得无恙。而吾家以三世研田之力,复拥五万卷储胥。”(17)乾隆十年(1755)卒,身后葬具未备,不得已,家人出所藏书万余卷,归之卢镐族人。
绍兴的藏书家章学诚、沈复粲也有影响。章学诚(1738—1801)会稽人。他性喜藏书,藏书处滃云山房,有《滃云山房藏书目》。章学诚父传仅藏书三千卷,章学诚所藏2万余卷。为购书籍,总是节衣缩食。自言:“性尤嗜史,而累朝正史,计部二十有三,非数十金不能致,则层累求之,凡三年而始全。今检其书,则有仿宋版、嘉靖南监版、万历南监版者、北监版、汲古阁刻本及葛氏、徐氏刻本,凡七八种。”(18)
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章学诚始离家远游,各地谋食,乾隆六十年(1795)章学诚始定居会稽城内塔山下,30余年来,他的藏书陆续有所增益,间有古椠秘本、缮抄希觏之书,计为五千,有卷2万有余。这些书籍为他写作奠定重要基础。有《章氏遗书》内外编50卷。
嘉庆年间的沈复粲有鸣野山房藏书处。沈复粲(1779—1850),字霞西,宗稷辰《沈霞西墓表》记载:“沈氏三昆仲,复粲为季子。”“乾隆中,东南收缴禁书,吾越相戒无藏笥,士竞趋举子业,故科目盛而学术微,其以余力读古书者,百不一二,独沈氏三昆,隐于书肆,反得究心于学。”(19)沈复粲必喜藏书,藏书处称鸣野山房,《绍兴县志资料》也称其“肆力于经史百家收藏,至数万卷”。(20)他的藏书于嘉道年间在浙东有较大影响。其后人所云:“家本世儒,有声士林,先世鸣野山房所藏,在嘉道间已流誉东南;而霞西公之昆季藏书之富,尤冠吾越。”(21)其藏书主要是章学诚的滃云山房旧藏。因为章氏遗书子孙不能守,于是归之乡人沈霞西,沈氏家有数万卷藏书。藏印有“沈氏复粲”朱方、“鸣野山房”“沈氏鸣野山房收藏书画记”“于越沈氏鸣野山房收藏记”。(22)
乾隆年间,浙江较有影响的藏书楼还有东西抱经藏书楼。其中卢文弨抱经堂有一定影响。
卢文弨,字弨弓,一作召弓,号矶鱼,又号繁斋,晚年更号弓父,余姚人,后迁居钱塘。他性爱藏书,从童年时就喜欢抄书,一直至老从未停止。为增购书籍,不惜将官俸全用以购书。钱大昕为其《卢氏群书拾补》作序云:“卢文弨爱蓄书,‘俸廉口脯之余悉以购书。遇有秘抄、精校之本,辄宛转借录,家藏图籍数万卷,手自校勘,精审无误’。”通过购买与借抄,卢氏成为乾隆年间浙江一大藏书家。藏书楼名抱经堂。
乾嘉年间浙东藏书楼中,留存时间最长的,除了宁波范氏天一阁以外,首推余姚梁弄黄澄量之五桂楼,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黄澄量,字式全,号石泉,余姚梁弄人,平生不置产业,嗜求藏书。阮元云:“黄君石泉僻处深山,独有津逮徱囊缃帙,搜罗至五六万,建楼储之,以贻子孙,可谓有志者矣。”(23)嘉庆十二年(1870)动工兴建,二年落成,取名五桂楼。民间传说是因为楼有五株桂树而得名,事实上,黄氏在宋代有一远祖,兄弟五人即黄开、黄园、黄阁、黄訚、黄闻,皆学识渊博,同科中举,朝中为官,在当时很有名望,世称“五桂”,黄澄量为纪念他们,就把书楼改为“五桂楼”。作为藏书家的黄澄量,很注意藏书目录的整理、编目。据胡芹《五桂楼藏书目录记》记载:“黄澄量得一书,添一目,即读一书,而十而百而千而万,记于目者记于心,是亦博闻强识之一助也。”他将收藏的5万余卷藏书编录成《五桂楼书目》4卷。黄澄量死后,他的儿子黄肇震(字伯器,号药溪),继续搜集图书,使五桂楼的藏书在原藏5万卷的基础上,又陆续增添了1万余卷图书。
宋思荦(1745—1821),字卣勋,号确山,临海入。性颖悟,读书过目不忘。长究心经学兼工词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补咸宁宫教习,先后任福建大苗、陕西扶风知县。著有《周礼故书疏证》《仪礼古今文疏证》《确山骈体文》等。宋思荦喜藏书,道光元年(1821)归里时,所装藏书万余卷及金石彝鼎之属。喜欢考经、史,搜集桑樟故实。民国《临海县志》称他“藏书万余卷”。(24)宋思荦不仅是藏书家,而且还是出版家,他辑刻《台州丛书》甲乙二集,保存了《石屏诗集》《亦城志》《赤城集》等9种。藏书处有古铜爵书屋、确山楼等;藏书印有“宋氏卣勋”(朱方文印)等。
洪颐煊(1765—1833),字旌贤,号筠轩,晚号倦舫老人,临海城关人。清嘉庆年间著名学者,与其弟震煊、兄坤煊共同精研汉学,“夜每借佛灯围坐,谈经不辍”,(25)成绩显著。嘉庆六年(1801)拔贡,曾任广东新兴知县。解印归家后,致力于藏书事业。在临海县城关兴贤坊筑小停云山馆,以庋藏其多年所搜购之藏书,达三万卷。《民国临海县志》就有记述:“不十年,即乞归,筑小停云山馆,藏书三万余卷,汉唐宋元碑版二千余通,钟鼎彝器,法名画,皆撰有目录。”(26)
洪颐煊一生著述颇富。嘉庆二年(1797),阮元在杭州主编《经籍纂诂》,“遴选浙士之能经者”(27)数十人共其事,洪颐煊即其中之一,负责分纂《释名》《小尔雅》,并参与编韵(上平声九佳以上)。嘉庆六年(1801),著名学者孙星衍在山东粮道署任职时,洪颐煊跟随赴任。孙所藏碑刻铭文自周代迄五代共二十余盒,洪颐煊考据明审,撰孙氏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20卷。翁方纲为之作序,其书“足与钱大昕《金石跋尾》相匹,精密处过王旭《金石萃编》”。(28)洪颐煊的著作有《礼经宫室答问》《孔子三朝记》《读书丛录》《台州札记》《孝经郑注补证》《经典集林》《诸史考异》《筠轩文钞》《筠轩诗钞》等。小停云山馆藏书毁于近代太平军退出台州之时。
洪颐煊藏书处除小停云山馆外,尚有倦舫、兰雪轩、玉兰仙馆。藏书印有“颐煊审定”“临海洪氏兰雪轩藏书”“玉兰仙馆”“洪氏小停云山馆珍藏金石书画碑帖砖瓦之印信”“鬻及借人为不孝”“小筠考藏金石文”“临海洪颐煊过眼”等。(29)
郭协寅(1767—?),字沧洲,别字石斋,晚号清潭逸叟,浙江临海人。诸生。博学嗜古,喜欢搜集书籍。《民国临海县志》称其“好聚书,尤留心乡邦文献,搜罗宏富,出宋世荦、洪颐煊二家之右”。(30)由于家贫不能致书,常常从同里宋世荦等藏家借抄,他的藏书多台州乡邦文献,仅仅兄辈遗书就达数百种。宋世荦刊《台州丛书》之乙集清冯甦《见闻随笔》,曾借郭氏所藏抄本互校。《赤城志》一八卷亦从郭氏借抄。郭协寅所抄书,据徐三见《台州藏书家传略》称:“所抄乡先遗书多至千余卷,或行或楷,或作八行书,工整可观,素不草率。”(31)藏书必自署检,编有《八书库目录中卷》。又因其居在灵江上游永安溪畔,又名其藏书处为灵溪山馆。晚年生计日窘,其所藏半归于临海西乡西岙潘氏日初(字俊卿)三之斋。
三、私家藏书的特色
清代的浙东私家藏书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是崇尚抄书,注重积累,藏书多而版本精,藏书世家多世代相沿,注重明代文献收藏。
(一)崇尚抄书,注重积累
从一些文献看,浙东私家藏书一个特色是藏书家崇尚抄书,注重长期的积累,这有其原因。顾志兴认为清代藏书家勤抄不辍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秘本、善本难以得到,不抄而无法可得,或某书出版后因流通渠道所限,或书一出而“洛阳纸贵”,致使无法购买,“故欲得其书,只有抄而藏之,舍此而别无他途”。(32)这就表明,在清代,由于书籍流通得相对集中,交通不便,给藏书家购书带来困难。加之,一些秘本、珍本、异本,既没有刊本,购买也很不容易,只能通过抄书来增益藏书。这就成为浙东私人藏书家抄书的重要原因。
鄞县人李文纯耕石堂的藏书多为抄本,就是他抄书所得。他的堂弟李邺嗣为其所作的《铭》中就说他“日抄三分,月积一咫,葬笔成丘,漏砚如雨”。李文纯所抄的内容是汉魏以来的“诸大家集,下至稗篇野乘,无不手写;若唐人诗,分家别体,并录数遍,岁积满十余箧”。(33)
全祖望,一生勤于搜书、抄书,注重长期积累,把抄书作为聚书的重要手段。在父辈影响下,全祖望从少年时代起就着意抄书。性好聚书,弱冠时,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天锡阁、陈氏云在楼、陆氏南轩书屋,遇稀有之本辄借抄。还在杭州赵氏小山堂借书抄书。乾隆元年(1736),全祖望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而使他有幸读到皇家所藏的《永乐大典》,他除了每日必读20卷古籍外,还手抄和雇人抄录了高氏《春秋义宗》、荆公《周礼新义》、曹放斋《诗说》、刘公是《文抄》、唐说斋《文抄》、史真隐《尚书周礼论语解》、袁正献《正肃文抄》《永乐宁波府志》等书。得到这些世所稀见书,全祖望十分高兴。清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曾有“如此长安居不易,犹分清俸苦抄胥”(34)之句,这是全祖望北京抄书的真实记述。
黄宗羲续钞堂的藏书,不少也是靠抄书所增。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说:“既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抄之,同里世学楼纽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千顷斋黄氏、吴中则绛云楼钱氏。”“公晚年益好聚书,所抄自鄞之天一阁范氏,歙之丛桂堂郑氏,禾中倦圃曹氏,最后则吴之传是楼徐氏。”(35)黄宗羲所抄的藏书楼都是清代有名气的,这对于其续钞堂的藏书数量的增多与质量的保证奠定重要基础。黄宗羲的同里卢文弨的抱经堂不少藏书,也是他亲自抄写的。卢文弨曾说:“童时喜抄书。”而且至老不辍。他72岁的时候,写了《二酉斋记》说:“颓然老矣,然见一异书,眼犹为之明。杨仪部曰:‘自知身有病,不作长久计,偏好固莫捐,聊尔从吾意。余今向首抄书,矻矻朝夕,亦正有自不可解者。”(36)正是由于卢文弨的崇尚抄书,注重积累,终成浙东的著名藏书家。
(二)藏书多、版本精
清代浙东私家藏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藏书多、规模大,而且版本精。孙从添的《藏书纪要·鉴别》说:“大抵收藏书籍之多,惟吴中苏群、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从文献看,清代前中期浙东藏书家,不但人数众多,藏书数量丰富,而且藏书也有相当规模。其中清代前中期万卷以上的藏书家有黄宗羲、万斯同、郑性、全祖望、卢文弨、卢址、黄澄量7人。比如,时属绍兴的余姚黄宗羲续钞堂藏书总量在10万卷以上,黄澄量的五桂楼藏书55006卷,山阴的徐友兰铸学斋藏书总数达10万卷。宁波的藏书家藏书也有相当规模,郑性的二老阁藏书5万卷,卢址的抱经楼藏书90144卷,全祖望双韭山房藏书5万卷,万斯同在京都也有藏书10万卷。
清代前中期浙东藏书家的私人藏书除了规模大以外,而且版本精,不少藏书家的版本是世上所罕见。黄宗羲收藏不少宋元版本,明文集有五六千本,尤其是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更为珍贵,号称“天壤间罕遇者”。
(三)藏书家多世代相沿
浙东私家藏书的再一个特点,是藏书家世代相沿。笔者曾对宁波、绍兴有关的方志及资料进行查阅,发现清代前中期浙东私人藏书家不少是沿袭二代以上。诸如慈溪的郑梁、郑性、郑中节;鄞县的全吾骐、全祖望。
郑梁,字禹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为黄宗羲的弟子。郑梁性好藏书,“家中藏书与范氏天一阁相埒”。(37)为纪念黄宗羲及其父郑溱曾想在鹳浦(今半埔,属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建二老阁藏书楼,未成而去世。其子郑性继承父亲遗志,在郑宅东侧修建了一座两层三开间的小楼二老阁,楼上中间供奉黄宗羲及其祖父郑溱、父亲郑梁的神位,其余的辟为藏书之用。遗藏书约3万卷,庋藏在二楼左右两间;郑氏家传藏书约2万卷,贮藏于楼下三间。二老阁总计藏书5万余卷,后来得到不断地发扬和光大。郑性之长子郑大节曾悉心校订黄宗羲遗著;次子中节将二老阁藏书发而刊之;其曾孙郑勋(郑简香)对二老阁遗书也择要刻播。(38)乾隆年间的郑勋章,因其高祖郑梁与朱彝尊关系甚深,曾经打算拟建“二老堂”,来祀郑梁和朱彝尊,阮元为此题写了匾额,并且作诗云:“别拟建堂尊二老,竹垞经义晓行诗。”(39)可是后来并没有建成。经过郑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二老阁成为浙东著名藏书楼。
全祖望世代藏书。先祖阿育山房藏书甚多,“大半抄自城西丰氏”。(40)祖父全吾骐仅得十分之一。“以束修之入购书,其力未能购者,或手抄之”。(41)全氏藏书楼叫双韭山房,全祖望继承父志,购书、抄书,藏书达5万卷,其藏书楼依然叫双韭山房。他在《双韭山房藏书记》中曾经说:“双韭山房者,亦先侍郎之别业,在大雷之者峰中,今已繁毁,而先赠公取以颜其斋者,自予出游,颇复钞之诸藏书冢,渐有增益。”(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