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

主要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主要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浙东在晚清私家藏书较为发达。冯云濠性喜藏书,所藏达数万卷,于城区建醉经阁藏书楼。关于李慈铭的藏书事迹,郑伟章在《文献家通考》中据其《越缦堂日记》《越缦堂读书记》等辑之。李慈铭藏书非尽插架,而据为学需而置于案头。

第二节 主要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

浙东在晚清私家藏书较为发达。以今天所属的宁波、绍兴、台州、舟山来看就有不少有影响的藏书家。顾志兴的《浙江藏书史》中收录16人,但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数字,实际人数远远不止这些。但从这些藏书家中可以看到浙东藏书较为发达的情况。

一、咸同年间的私人藏书家

咸同年间的浙东藏书家有很多,这些藏书家尽管不是闻名全国,但在当地以及浙江也有影响,今择要作一说略。

(一)冯云濠与醉经阁

冯云濠(1800—?),字文浚,五桥,浙江慈溪慈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人。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咸丰年间军兴,筹防助公饷,捐银20万两,赐侯选道。

冯云濠性喜藏书,所藏达数万卷,于城区建醉经阁藏书楼。咸丰十一年(1861)慈溪二老阁书遭劫,多为冯氏醉经阁所收。其所藏多为宋元人文集。曾从宁波卢椿处得《宋元学案补遗》。后与王梓材利用醉经阁藏书辑所遗,补所不足,成《宋元学案补遗》42卷。《光绪慈溪县志》曾记述:“于所居构醉经阁,藏书多善本。得全祖望《宋元儒学案》于鄞卢氏,与同年生王梓材校补完善,出资刊之。”(12)光绪八年(1882)杭州藏书家丁丙主持劫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补抄,曾就冯氏醉经阁借多种底本以补抄阁书。浙江图书馆藏有冯云濠所编《醉经阁书目》1册,系传抄本。

冯云濠藏书印有“五桥珍藏”(白文方印)、“慈溪冯氏醉经阁图籍”(朱文方印)等。

(二)董沛与六一山房

董沛(1828—1895),字孟如,号觉轩,鄞县(今浙江宁波)县城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西动署清江东乡、建昌、上饶等县知县,兴修水利,析狱辨案,后任江西通志馆协辑官,协修《江西通志》。

董沛少时喜读,“十九补博士弟子,逾年补增生,泛阅四部,遍读家藏书,复求之同县烟屿楼徐氏、抱经楼卢氏、天一阁范氏,继至杭州借文澜阁书阅之”;(13)又喜藏书,光绪十一年(1885)以疾辞官归故里。他令家人辟园地,筑屋三楹,曰六一山房。聚书5万卷,坐卧其中,锐意著述。先后至讲崇实、辨志两书院,精史学,以诗、古文负重名。同治六年(1867)董沛纂成编年体地方志《明州系年录》。徐时栋去世后,董沛踵成《光绪鄞县志》。清末,其藏书、手稿皆散失,流于书坊估贩之手。

其藏书印有“六一山房藏书”(朱文方印)、“鄞六一山房董氏藏书”(朱文方印)等。

(三)徐时栋与烟屿楼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号柳泉,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学者称他为柳泉先生。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

徐时栋从小喜欢读书、聚书,自言“五十龄外即喜聚书”。(14)在他21岁时编有《新故书目录》,共著录书378部,12881卷,反映了徐时栋的藏书情况。其藏书目的明确,即藏以致用,他在书目卷首自叙云:“置书以宜读之书为务,奇僻之书无所宝也。故吾家所有书,大约皆布帛菽栗。”卷末又题:“自先君来至今年九月止,置书如右,愿后人不以藏书为务,而以读书为急,此余心也。不然,邺架曹仓,仍饲蠢鱼,亦何卑乎!”(15)

徐时栋藏书处称烟屿楼、城西草堂或水北阁。烟屿楼因徐时栋寓居于月湖西畔烟屿洲而得名。徐家原有藏书千卷,徐时栋读完后犹嫌不足,又陆续增添许多新的图书。经过20余年的广采博览,孜孜以求,积书达6万卷,大多得自慈溪郑性二老阁、鄞县范峨亭及邱学敏、胡鹿亭等故家藏书散出者。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进攻宁波时,烟屿楼遭到破坏,这次打击并没有使徐时栋灰心丧气。第二年,他迁居西门外的城西草堂,继续他的藏书事业,整理旧编,访求散佚。同治三年(1864)六月,他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书楼在河之北,取名水北阁,重新搜求藏书。经过几年的苦心收聚,藏书30大橱,计3164种,9815册,44205卷。编列经、史、子、集、丛书五部,藏书渐渐恢复旧观。

徐时栋藏书印有“烟屿楼”“城西草堂”“鄞徐时栋柳泉氏甲子以来所得书画藏在城西草堂及水北阁中”“甬上徐氏”“柳泉书画”“柳泉”“徐时栋秘籍印”“古明州烟屿徐氏收藏印”“徐时栋印”“时栋”“时栋手校”“柳泉过目”等。

(四)李慈铭与越缦堂

李慈铭(1829—1895),初名模,字式侯,后改名慈铭,字亚伯,号莼客,越缦堂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十二三与长辈和咏诗词。道光三十年(1850)侍郎吴晴舫督学浙江得其文,爱其才,以第二人补县学生员。后捐资官不成,落魄于京师。在母亲支持下,不久入资在户部为官。在京以诗文留名,名士周祖培、尚为潘祖荫引为上客。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十六年(1890)补山西道监察御史。任间数上封事,洞中利弊,其著作等身,著有《越缦堂文》等。1959年商务印刷馆出版《越缦堂读书记》2册,近100万字。

关于李慈铭的藏书事迹,郑伟章在《文献家通考》中据其《越缦堂日记》《越缦堂读书记》等辑之。李慈铭有嗜书之癖,他自云:“予性喜书,幼即私购之,乃苦家贫,生平无他嗜好,出入起居,无非皇皇于书,一饮一食,亦非此不乐。有一必读之书未置者,即若为深耻之事,往往形之梦寐。”(16)即使在京师落魄之时,仍典质以购书:“日来贫甚,今晨命奴子卷絮被质钱十五千,适问月携武进藏玉林《经义杂志》一书来,遂以购之。”(17)偶有所得,必以购书,至断炊亦不以为然:“前日博进钱二十二缗,今日尽以买书,亦一快也。尚欠二缗,借之叔子。日晚捆载而归,适奴子告炊乏,默无以应,据案纵阅,自熹而已。”

李慈铭藏书非尽插架,而据为学需而置于案头。自言:“以案头之书,必取其重要者以待相次而读,而书有常资考索者,尤宜置于群籍之前。斋中无书架,仅纵横两案。故或箧或阁,或床或几,或近或远,或高或下,皆极费匠心。”李慈铭所藏书共约800种,多初印本、原刻本、清殿本、明汲古阁本等。在他去世后,其家人将越缦堂遗书9000余册,归北平图书馆。每书皆有校注,经史要书尤详。

慈铭藏书印有“越缦堂藏书印”(白文大方印)、“会稽李氏困学楼藏书印”(朱文方印)、“李慈铭读”(小白文方印)、“会稽李氏越缦堂鉴藏金石书画印”(朱文大方印)。

(五)平步青与香雪崦

平步青(1832—1895),字景孙,号栋山樵、崦霞侣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同治元年(1862)赐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后授江西粮道、江西政侯。同治十一年(1872)以病辞官家居,读书著述。有《香雪崦丛书》等数十种。关于他的藏书之事,他自撰《栋山樵传》中有所记述。他说:“惟好读书,尚通大义,于历算推步、壬遁奇侅、刀圭风角诸术,亦惮其趣,不自习。蓄书二万卷,日夜读之,涉猎而已,实无所得也。而于群书讹文脱字,援引乖舛,辄刺取他籍,刊误纠谬,一书有斠至数年未已者,盛暑汗浃竟体,天寒皲裂,不以为病。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笑而不答。”(18)从这里不仅看到藏书、读书艰难,也看到他的藏书之多,达2万卷。

平步青好藏书、刻书,其藏书之处称香雪崦。所刻书有《墓园丛书》16册11种,有同治、光绪间山阴平氏安越堂刊本;此书原计划收书78种,实刻11种。

有藏书印“步青之印”(白文方印)、“景孙”(朱文方印)、“栋山樵”(白文大方印)等。

二、清末的私人藏书家与藏书楼

清末浙东藏书也有发展,不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而且出现公共藏书楼,如徐树兰古越藏书楼,这是咸同年间所没有的。

(一)徐树兰与古越藏书楼

徐树兰(1837—1902),字仲凡,号检庵,世称仲凡先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翌年会试报罢,捐兵部郎中。后改知府,补用为道员花翎盐运使,光绪十四年(1888)以母病归里,不复出。以藏书为乐。

树兰热心公益事业,一生所作善事甚众。但也参加“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上虞人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农学会及《农学报》,以引进和应用西欧、日本等先进国家的经营理念和方法。

对于教育,他十分支持。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绍郡中西学堂。他懂得书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在《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中说:“窃维国势之强弱,系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视学识之博陋。涉猎多则见理明,器识闳则处事审,是以环球各邦国盛衰之故,每以识字人数多寡为衡。”为此,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起筹办古越藏书楼,独家捐资32960两。藏书楼占地1亩6分,建屋4进,前3进多高楼,分藏书籍;中厅为阅览室;有图籍、译本、报章等共7万余卷。后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又增时务一类。后延聘冯一梅重编,分学、政两部,各24类,总48类。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病去世。其子继续经营,两年后对外开放,这是我国最早私人举办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对此张謇在《古越藏书楼记》一文中对徐树兰有较高评价:“楼成,其乡之人大欢,其有司亦为请褒旨于朝。嗟乎!世之号藏书者夥矣,要之缫缫,其贤者或仅著为簿录,以饷天下。下此者,则深键局,得一善本,沾沾自喜,秘不使人知。其始也,以私其子孙,而终不能以再世。今先生独捐世舍故,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人,謇知其子孙必能嬗守而不失,亘千img56,历万劫而无已也。”

(二)姚振宗与狮石山房

姚振宗(1843—1906),字海槎、金生,会稽(今浙江绍兴)陶堰人。晚清目录学家。幼年受其家庭熏陶,振宗博览群籍,考究学问,常常手不释卷。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浙,仓皇奉祖母避地江北,先后在江苏泰州、兴化、扬州等地父之任所侍父六年之久。

其父姚仰云,字楚青,号秋墅,性喜书。咸丰十一年(1861)以道员总司江北粮台,雅嗜典籍,尝从邵阳购得善本书,载归故里,后毁于太平军入绍战火。同治六年(1867)在扬州得奇石如狮形,因筑狮石山房以庋之,又获旧版书籍,督振宗厘订其目。次年姚仰云卒于任所,振宗扶柩从扬州到绍兴归葬。遵遗命购得绍兴鉴湖陆游读书处旧址,肆力于聚古籍,专攻目录学,隐居读书。先后编成《汲古阁刊书目》《狮石山房书录》《快阁狮石山房丛书》等。

姚振宗居快阁后,聚书日富,其中有宋元古本为世所罕见。“凡经部七百三部,史部八百部,子部一千七十六部,集部七百部,总六万卷,每部各有考证,皆据《四库总目提要》源流定论,参以存本同异”。(19)同时,自言藏书法:“书籍宜风而不宜曝。纸性柔脆,曝则易裂;且稍不慎,不俟凉而入架,则湿热相薄,蠹由是生。余二十年来,只以夹板紧紧栓扎,庋楼阁间,使不受潮湿,而尝得四面之风,凡种种怯蠹之香物,悉屏除不用,今一一检视,亦无不完好如初者。”(20)

(三)黄瑞与秋籁阁

黄瑞(1837—1889),字玉润,号子珍,又号兰叔,浙江临海县(今临海市)筱溪乡三胜村人。他青少年时,闻乡先辈遗行,必以小薄条记之。16岁为童子试,咸丰十年(1860)成为浙江学政张锡庚的弟子,同治六年(1867)乡试未中。同治十年(1871),黄瑞任台州志馆分纂。黄瑞喜欢藏书,抄藏了台州乡贤藏书。同时,他在台州府治临海购买了许多图书,他还专门刻了一颗“辛酉乱后临海黄瑞购得藏书印”。这样日积月累,在台州府城网罗散失,扬芬撷英,也购藏了不少图书。光绪十年(1884),黄瑞在住宅老房子的两边构小斋,即秋籁阁藏书楼。藏书楼的楼下有“爱日草堂”及“述思斋”,在“述思斋”中题有“述往思来之室”匾额。黄瑞请人绘有《秋籁阁图》,题咏不下数十人。黄瑞还请人撰有《秋籁阁图记》,他自己撰写《忆秋籁阁》一首、《自题秋籁阁图次江浣秋韵》二首,并撰写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隐居放言穷愁著书”这么一副对联。黄瑞精通诗词、古文,晚年居家读书、著述,曾经以“秋籁阁”藏书为基础,鸠集刻工刻活字万余,谋印秋籁阁丛书,以资本不继中辍,著有《秋籁阁文稿》《秋籁阁笔谈》《秋籁阁诗文略》等。(21)

(四)葛咏裳与忆绿阴室

葛咏裳(1843—1905),谱名葛寿同,字逸仙,号叔霓,浙江临海(今临海市)人。他自幼好学,咸丰十年(1860),入临海县学第一名,廪膳生。后在太平(今温岭市)宗文书院任教。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兵部车架司主事,升本部员外郎,加三级敕授朝奉大夫。由于在北京为官,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财力基础。他在北京任职时,东求西访,日积月累购得书籍万余卷。在北京宣南(今西城区),葛咏裳与一些文人相聚,吟诗作文,合编《宣南销夏集》抄稿本1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兴起,葛咏裳为躲避战乱携书返里。他在临海巾山北麓新开巷居住,十分怀念与父亲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于是给自己的新居起了一个“补绿阴室”的名字,后又改名为“忆绿阴室”,又叫“葛居佚堂”。葛咏裳的万余卷藏书,就储藏在忆绿阴室,并且专门请了画师为新居作图。藏书多有善本、珍本。(22)

(五)叶书与荫玉阁

叶书(1847—1908),字伯丹,又字寿彭,号鹤帆,临海堠山(今浙江临海市)人,廪贡生,《民国临海县志·文苑》有传。

叶书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藏书爱好深受他的祖辈叶舟的影响。叶舟,字守干,号梅溪,生卒年不详,叶舟有爱书之好。前辈的影响使叶书嗜古,酷好金石,临海附近的断碣残碑,深山穷谷,摩写殆遍。他更好藏书,聚书博览,“所为诗文,简老遒劲,一如其人。一时知名之士皆折节与交。临海学者黄瑞、黄岩学者王棻都是他的好友。后来,叶书曾经到钱塘(今杭州市)做客,在那里搜集了不少古籍。”(23)

藏书处称荫玉阁,所藏甚富,在荫玉阁内不但颇富金石碑拓,还有清代名家书画手迹,楼内更有藏书3万多卷。

所藏多为乡邦文献,如乡贤宋林其的《田间书》、潘音的《读书录存遗》等。叶书的藏书印有“叶氏藏书”“临海叶氏藏书印”(白文方印)、“荫玉阁印”等。

三、私家藏书特征

晚清的浙东藏书家不但人数众多,藏书品位高,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征,这就是藏书与利用结合,注重藏书传承,喜藏家乡文献。

(一)藏书与利用相结合

像浙东历代众多藏书家一样,晚清浙东藏书家不是为了藏书而藏书,他们喜好藏书是为了研究,重视学以致用。

正是由于鄞县藏书家董沛利用家藏博览综籍,致使他学识丰富,知识渊博,著作丰盛。著有《明州系年录》《两浙令长考》《甲丁乡试同年录》《周官职方解》《竹书记年拾遗》《甬上宋元诗略》《正谊堂文集》等数十余部。同治七年(1868)徐时栋主纂《鄞县志》,未竟而卒,去世前执董沛手相托,由董沛踵成光绪《鄞县志》一书。

绍兴的藏书家平步青也利用其藏书进行著述,有《读经拾审》《樵隐昔寱》《霞外攈屑》《安然堂外集》等。

至于台州的藏书家叶书、黄瑞、葛咏裳也是如此。比如,临海藏书家葛咏裳也利用忆绿阴室藏书开展文史研究,批注、校对了不少经典著作,有《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70卷、《史记批注》《汉书批注》《三国志批注》。光绪十六年(1890),葛咏裳纂修《山后葛氏宗谱》5卷5册,今存3卷3册,木活字本。他的著述有《辄囊琐记》30册、《史蠢》3卷(家藏抄本)、《紫薇吟榭诗草》。他还著有《辄囊丛稿》稿本,凡文4卷,古文4卷,今古体赋4卷,诗18卷,诗余2卷,杂著4卷,日记20余卷,稿藏于家。(24)

(二)注重藏书传承

浙东历代藏书家都注重藏书传承。早在南宋,陆宰、陆游、陆子遹祖孙三代传承藏书。明代的范钦、范大冲、范大澈,清代的黄宗羲、黄百家等都注重藏书传承。至晚清浙东藏书家继承前辈,也一代代传承藏书。

徐友兰、徐维则父子的八衫斋、铸学斋藏书也是例证。徐友兰,字佩之,号叔蓓,别署八杉斋主人,山阴人。咸丰十一年(1861)因太平军入浙,合家迁居沪上。他不但经营实业,而且喜欢藏书。《徐友兰传》云:“至于为学,无书不窥,旁及书画,性好收藏,凡旧钞、精刻、石墨、吉金、法帖、名画,有所见辄购庋八杉斋中,如是者数十年。既驻沪,复命长子维则广为搜罗,别辟精舍以藏之,名曰铸学斋,述史楼。”其子徐维则亦好藏书。徐维则,字仲咫,号以逊(一作以孙),又号孙,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其藏书楼称铸学斋,又有初学堂、看云楼、学述史庐、烟云过眼室等。其父徐友兰在沪上办实业,家中藏书事业由徐维则主持。徐氏《述史楼书目》《铸学斋藏跋记》多出维则之手。徐氏父子有藏书印“述史楼”(朱长方)、“维则曾观”(朱方)等。所藏书前后达十万卷,为清末绍兴藏书大家。但徐氏藏书约于清末、民国年间散出。

当然,徐树兰与其子在古越藏书楼的创建和开放中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重视家乡文献收藏

晚清浙东藏书家重视家乡文献收藏。这一特征是继承浙东历代藏书家的做法。这些事例可谓比比皆是。我们可举几个事例。

资料表明,鄞县藏书家徐时栋所藏多为乡邦文献,《宋元四明六志》就是其代表。其同乡董沛就说:“搜访乡先正诗文,上自汉唐以迄于元,踵诸家耆旧之集而盖所未备几数十册,此则先生表献之功也。”又藏“四明旧志宋元凡六家,先生购而利之”。(25)

黄炳垕在他的藏书中,也多收藏其先祖黄宗羲及浙东学派著作,以及黄氏世德和谱牒类著作。其藏书楼留书种阁在“百年以来,浙东藏书零落殆尽”(26)的情况下,抢救、整理、保存了一批以黄宗羲著作为核心的文献,实现了黄宗羲“留天下读书种”(27)的愿望。

台州的叶书多储乡邦各种写本、抄本。在“荫玉阁”里,叶书曾经藏有元朝天台赖良辑《大雅集》8卷,还藏有明朝临海王允东等辑录的《三台文献录》23卷(抄本),《嘉庆临海续志稿·金石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