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图书收藏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浙东图书馆业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有力地推动了藏书业的发展。
一、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民国期间,浙东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是有关图书馆事业法令、法规的制定。早在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学部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章程》,在此前后,各省已多有创设实质性的公共图书馆。民国4年(1915),教育部先后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两个“规程”宗旨很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以供公众之阅览”。(10)后来的国民政府也先后颁布过《修正图书馆规程》《普及全国图书教育办法》及《图书馆工作实施法》等法规,虽然有查禁进步书刊、压制进步书刊阅读的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图书馆的建立与图书收藏。政府的有关法令推动了浙东图书馆的建立。民国16年(1927),罗惠侨为市长。按照政府有关法令,决定设立图书馆。把薛福成楼旧所,改为市图书馆,委慈溪人张汝钊为馆长。经过叶鸿之等人经营,有图书14000册,遵照《四库全书》目录,分类编制。是年9月开馆。
其次是“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新图书馆运动”一般是指发生在“五四”前后,以宣传新图书馆观念,普及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培养新型图书馆人才为任务和特征的“新式图书馆”的普及活动。(11)进入民国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新图书馆运动”兴起,持续发展了十年左右时间。“新图书馆运动”使敏锐的浙东志士仁人认识到图书馆在开启民众智慧、普及科学知识、传承文明上的重要作用,他们呼吁政府“自上而下”按照法律条例设立公共图书馆。并身先士卒,广泛号召企业团体、社会民众“自下而上”创建图书馆,发动征集图书报刊运动,提供公众服务。比如,民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宁波、绍兴旅沪同乡会为了提高居众文化素养、联络乡谊,设立图书馆,收藏“宁属特有诸书”,“多见通俗图书馆,使劳工与贫民得受机会教育”。(12)《申报》对此有过报道:“兹闻该会为发扬四明文献起见,在第五层楼增设书画室。”民国10年(1921),新建宁波同乡会会所,其三楼开辟为图书室、阅报室,经常开办各种讲座。入室浏览者每年平均达15000人。
由于上述的因素,使浙东图书馆迅速建立。民国16年(1927),在宁波市市长罗惠侨的关心下,市图书馆成立。民国21年(1932),绍兴县教育局报教育部批准,将古越藏书楼收为公办,改名绍兴县立图书馆,并遵照“厅令”将流通书库纳入图书馆管理。
浙东各县图书馆在这一时期也先后建立,今根据资料得表7-3:
表7-3 民国时期浙东部分县图书馆建立表
资料来源:《宁波图书馆志》《绍兴市志》《台州地区志》及各县志。
二、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及其藏书
民国时期,浙东的图书馆普遍兴建,具有多种类型。通过对这些图书馆藏书进行考察,得出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公共图书馆及其藏书
公共图书馆,主要是市、县图书馆,诸如宁波市图书馆、鄞县图书馆、绍兴图书馆等。上面已有详细阐述,这些图书馆一般设在各市、县政府所在地,由教育局主管,税收、公款支持作为其经费,由市、县政府统辖。当然,也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比如,绍兴县图书馆,民国21年(1932)经政府同意,将古越藏书楼改组为“绍兴县立图书馆”,其开支经费由政府拨款,该图书馆开办经费1500元,常年经费3066元,其中用于图书馆1530元,用于流通书库1536元。鄞县县立图书馆经费也按月拨给,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民国21年(1932),县立图书馆的经费为3609元,开支于俸薪、设备、办公费等。其服务对象为全社会,包括成人、儿童,图书有外借、巡回文库等。鄞县图书馆自民国20年(1931)至民国25年(1936),其巡回文库就轮流陈列于交通便利、户口众多并有相关负责机关之乡、镇,供民众借阅。并制定相关规则,诸如《鄞县县立流通图书馆借书规则》(8条)、《鄞县县立流通图书馆规程》(12条)等。市县图书馆普遍设借阅处或阅览室,比如,绍兴图书馆陈列新书、报刊等。
由于图书馆有经费保证,所藏图书也多。比如,民国21年(1932)绍兴图书馆藏书为23450册,至民国23年(1934),庋藏新旧图书逾50000册。鄞县图书馆民国30年(1941)有图书13600多册,其中古籍6334册、平装书2602册、《万有文库》2737册、《丛书集成》1147册、儿童图书1340册、参考书105册。
(二)学校图书馆及其藏书
民国时期,浙东各县普遍有中小学设立,这些学校都有图书馆设立。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师生,对于儿童及其他人员不开放。由于学校的教学所需,藏书也迅速增多。比如,民国12年(1923)经亨颐任省立四中(今浙江宁波中学)校长,学校图书馆大量增添自然科学、哲学等图书以及直接从国外购进原版图书,使校图书馆初具规模。慈溪锦堂师范图书馆,民国30年(1941)仅存藏书6255册,抗战胜利后陆续购买,图书有所增多,至1949年,藏书达10000册左右。
(三)根据地图书馆及其藏书
抗日战争期间,浙东的一些地区因形势需要设立了一些以宣传抗战为主旨的图书馆。比如,民国27年(1938),奉化抗日自卫委员会于中山公园孔圣殿魁星阁建立“抗卫图书馆”。同年,镇海抗日自卫委员会及民教馆在团桥、蟹浦等地设立图书阅览室,陈列抗日书刊,供民众阅读。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图书事业更有发展,其图书出版主要是翻印延安及其他解放区出版的图书,由《新浙东报》社、韬奋书店负责出版,主要是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共领袖著作及浙东自编的革命题材书籍。比如,民国34年(1945)春,浙东抗日根据地“韬奋书店”先后在章镇、丰惠设立分店,出售进步书刊。根据地的各类学校图书室、图书馆也购买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著作以及艾思奇《大众哲学》等革命书籍。
(四)其他类型图书馆及其藏书
除了上述图书馆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主要有这几种:一是通俗图书馆。民国10年(1921)宁海县通俗图书馆成立(民国19年与通俗讲演所合并为民众教育馆,内设书报阅览处)。同年,温岭县通俗图书馆建立,后并入民众教育馆。二是私立图书馆。比如,民国11年(1922)鄞县私立邻湖图书馆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