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16米深处的坚守那个开盾构机的哈尔滨小伙
从早上7点40到11点40分,在盾构机掘进面上连续工作了三个小时的翟志峰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今天10月1日,国庆,公司加餐,可以升到地面去吃饭。
昆明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八标段会展中心站地下掘进面跟往常天一样,轰鸣的机器声,飞溅的泥浆,潮湿的环境,往来穿梭的输送车和工人,翟志峰的岗位就在这里,最核心的盾构机操作室。
“早上7点起床,在指挥部的员工食堂用早点,豆浆、油条、稀饭和面条都有,南北口味都对路。”翟志峰说。中午工友们一般把饭送到地下16米深处,就在隧道里混合着机油和泥浆的味道用餐,时间15分钟。吃完就得上操作室,不足两平方米的地方要站两个人紧盯仪表,转身都有点困难。
今年22岁的翟志峰是东北人,毕业于哈尔滨铁路技术学院机电专业,操作盾构机对他来说就像常人呼吸一样简单。去年他还在深圳龙港线工作,今年就调到昆明来了。用小翟的话来说,那是“随公司大兵团作战全国各地”。
从哈尔滨到深圳,从深圳到昆明,短短两年,22岁的翟志峰已经是掘进面最年轻的工程师之一了。
会展中心站一天要推进12环左右,进度马虎不得,昆明市民正眼巴巴地等着地铁从家门口呼啸而过。记者了解到,翟志峰的掘进段属于昆明轨道交通首期工程,2012年5月31日,北段(汽车北站至世纪城站)实现轨通,2012年7月1日,南段(世纪城站至广电大学站)通车试运营,2013年1月1日,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全线试运营。
“环”是地铁专用语,指的是安装一圈管片的距离,约等于1.2米,12环就是15.6米。盾构机向前掘进,四周马上就要像“镶瓷片”一样用管片拼成一个密封的管状空间,今后地铁列车就从这个空间通行。
翟志峰介绍,管片是盾构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由钢筋混凝土构成,是隧道的最外层屏障,承担着抵抗土层压力、地下水压力以及一些特殊荷载的作用。6块管片可以围合成一个直径6.2米的钢混“项圈”,支撑起隧道四周的土壤,保证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
翟志峰停下了盾构机,钻到机腹部位指挥吊装手安装管片。记者看到,盾构机的千斤顶把管片强力顶入并贴紧洞壁,管片之间有巨大的螺栓相互紧扣,洞壁与管片之间的缝隙还要用水泥灌浆,以保证轨洞的坚固和不会漏水。
目前,昆明地铁建设七成的管片都来自中铁二十三局在晋城工业园区投资建成的昆明管片厂。
外面电瓶车不断送进配件和管片,又把盾构机切割下的泥浆土石送走,管道内弥漫着新鲜泥浆的味道。“习惯了,隧道的味道不是那么难闻,第一次下来的人可能有点不适应。” 翟志峰说。
会展中心站采用的是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液压马达驱动安装在盾构机前面的刀盘旋转,同时开启盾构机推进油缸将盾构机向前推进,被切削下来的碴土充满泥土仓。此时开动螺旋输送机将切削下来的渣土排送到皮带输送机上,后由皮带输送机运输至渣土车的土箱中,再通过竖井运至地面。
翟志峰介绍,用盾构机进行隧洞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一次成洞、不受气候影响、开挖时可控制地面沉降、减少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和在水下开挖时不影响水面交通等特点,在隧洞洞线较长、埋深较大的情况下,用盾构机施工更为经济合理。
翟志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那些闪烁的红灯、黄灯、绿灯和盾构面摄像头的功用。“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这个”,翟志峰笑着说:“仪器虽然复杂,什么灯对应掘进面什么情况,眼到手到就不会出问题。我要随时监测盾构机的前进方向,调整盾构机的掘进姿态,哪怕有几毫米的偏差都不能产生。”
八标段指挥部有自己的员工食堂,自助午餐很丰富,土豆泥、冬瓜排骨汤、还有红烧肉,饭不限量,尽管吃。饭菜很对工友们的胃口,到处是咀嚼的声音。
中午,经过短暂的休息后,翟志峰又回到地下16米深处的盾构机操作室,他的班要值到傍晚18时30分,然后夜班组的工友们来替换白班的工友。
“这个工作很累很辛苦,但值得,看到盾构隧道不断向前延伸,自己就是创造者,这种感觉没法说。”翟志峰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