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析作品形式

分析作品形式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分析作品形式1.结构分析通讯结构,就是通讯的表现形式,被称为“通讯的骨架”。评价一篇通讯作品,结构在其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6时07分,一团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们飞近,那是进入稠密大气层的返回舱,正在与大气摩擦燃烧中飞来。8时15分,杨利伟乘坐的直升机从沸腾的内蒙古大草原起飞,向附近的机场飞去。我们下面分析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看看该文是怎样运用这种形式的。

一、分析作品形式

1.结构分析

通讯结构,就是通讯的表现形式,被称为“通讯的骨架”。评价一篇通讯作品,结构在其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常见的通讯结构方式有纵式、横式和纵横式结合三种(8)

(1)纵式结构

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对象的认知顺序安排材料,称为纵式结构。

例如第十四届新闻奖获奖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原载2003年10月17日《解放军报》):

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4°C的旷野上抬头仰望。只见一颗明亮的“流星”正从月亮边划过。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返回舱分离后的轨道舱在运行,减速制动后的返回舱马上就要进入大气层了!”

6时07分,一团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们飞近,那是进入稠密大气层的返回舱,正在与大气摩擦燃烧中飞来。

6时12分,空中传来“嘭”的一声震响,表明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已打开。人们更加急切地向空中眺望。“来了,来了!在那儿!”

6时17分,一个黑点在已泛出曙光的东方天空出现,并且越来越大。“杨利伟回来啦!”大家旋即跳上车,向返回舱飘落的方向追去。降落伞悬挂着返回舱,在我们的车头前缓缓飘落。记者抬腕看表,正是6时23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当地牧民称之为“阿木古朗”草原,在蒙古语中是“平安”的意思。这真是个好地名!

8时15分,杨利伟乘坐的直升机从沸腾的内蒙古大草原起飞,向附近的机场飞去。他将在那里换乘专机飞回北京。

记者用很具体的时间“6时左右”、“6时07分”、“6时12分”、“6时17分”将整篇文章串连起来,细致、准确地描述了这一历史性瞬间,具有生动的现场感,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2)横式结构

以空间转换或按事物性质层次安排材料,称为横式结构。

例如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原载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该文即采用横式结构,围绕任长霞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亲民爱民的主题,组合她的“破案保平安”、“真心爱百姓”、“亲情也深沉”的事实,表现了她的崇高的人格魅力。

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的通讯《“一厘钱”精神》(原载1963年3月24日《人民日报》)写了三件事情,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单位,它们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一是北京墨水厂“每件包装降低一厘钱”;二是北京市制药二厂赵玉珍包装组的“领导者用一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去组织生产”;三是北京火柴厂“每盒火柴里减少一根废火柴”。这篇通讯将发生在三个独立“空间”的故事联结起来,不但不凌乱,而且很完整: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有这种‘一厘钱’精神,从节省一厘钱做起,从提高每一分钟的劳动效率做起,从提高每一件产品、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做起”。

(3)纵横式结构

这是将上述两种结构结合起来运用的结构。时间为“经”,空间为“纬”,采用“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安排层次。

我们下面分析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原载1960年2月28日《北京青年报》),看看该文是怎样运用这种形式的。作品开头描写的1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下午4点钟,山西平陆61名民工食物中毒的求救声,传到北京王府井北口八面槽路东的特种药品商店的时候出现的情形;接着,从2月2日“平陆事件”的发生讲起,叙述到原来的时间仅仅是通讯的一半,后边还有找药、运药、空投、抢救、慰问等一系列的情节才结束全文。同时,又以空间方法作为“纬线”,从横的方面划分层次,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种种事情,十分巧妙而紧凑地交织到了通讯中,报告给受众。它既注意了时间的连贯性,又照顾了空间的平列性,穿插自然,跌宕起伏,次序分明,变而不乱。这篇通讯所报道的“平陆事件”,由于涉及的场面大、地区广、单位多,特别是时间短促,许多情节齐头并进,发展异常迅速,因而记者选择的这种“纵横交错式”的合式结构,使得整篇文章趋向场景化和情节故事化,把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一桩桩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与很多通讯作品不同的是,它每一小段的前面,没有加上近似内容提要的小标题,而是运用记者抒情的旁白和时针进展的标记,使场面层次分明,紧扣读者心弦。这样的结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给这篇通讯增添了色彩。

2.表现手法

(1)通过细节表现

细节是通讯的血肉,一篇通讯是否有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筛取的细节是否有特色。通讯虽然是新闻报道中的“重武器”,但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往往可以通过十分微小的事实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充分发挥微小事实的折射作用。对于读者来说,微小的事实较宏观的事实显得更真实、更贴近、更丰富,它符合读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9)

细节生动,就会具有感人的力量。一篇优秀的通讯是靠若干细小而具体的事实所组成的,没有细节,没有具体描写,也就没有生动的形象,也无感人的力量。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总理帮农民追工钱》(原载2003年10月28日《重庆日报》)在细节运用上可谓娴熟自如:“一大群人正沿着又滑又陡,有些立不住脚的村中陡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山脚下自家的院子”。总理不顾山路陡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农家院子,亲民务实的高大形象挺立在读者面前,令读者在惊喜之余,充满深深的感动。“‘温总理快到我们家了!’曾祥万来不及抹掉满腿的泥土,打着赤脚惊喜地往家里跑。”这里的细节也运用得生动逼真,既说明了农民正在田里务农,又反映了农民对总理到来的欢欣和喜悦之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采访之细,观察之细,由此可见一斑。更令读者心灵震撼的是:“总理趋步向前,伸手紧紧拉住曾祥万那双还沾着泥土的手……”共和国总理的双手和农民那双沾着泥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握”寓意很深,于平实中见精神,于细节中见真情,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是那样牢不可分。

埃德加·斯诺曾在一篇关于中国陕北地区农村变化的报道中写道:“透过一个通向隔壁窑洞的门,我能看见几双儿童的雨鞋和—双球鞋……一只柏木桌子和几把椅子,桌上放着一把茶壶和一些瓷碗。我蓦地想到,在过去,这样一些东西只能在一个地主的家中看见……”(10)。斯诺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捕捉到一个农民家庭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向读者具体展现了陕北农民家庭生活的变化。同时,这也正好说明了细节描写对于通讯写作的重要。

细节虽小,但它绝不是通讯作品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它是通讯报道事实、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又是衡量通讯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优秀的通讯,尽管手法不同,风格各异,却都能在受众心中再现客观事实的生动景象,其中的时代面貌、社会背景、风土人情、生活场景、人物性格,无不具体鲜明,拨动受众心弦。这种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细节描写的力量。所以,有人说,细节就是通讯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恰当的细节,通讯就失去了生命。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不给人具体的、感性的东西,那就等于让受众从远处看山看人,只见轮廓虚影,不见真景实貌。

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这些细节性材料,是以表现事件的具体过程或人物的音容笑貌、内心世界,而成为通讯的血肉的。往往有这种情况,一篇通讯,读过多年,其中的故事梗概早已淡忘了,可是一些动人的细节,还能长久地烙印在我们心中,有时偶有触动,还会重新涌现到脑海里来。细节描写的魅力之大,令人惊异。

(2)通过引语表现

引语,是通讯用来表现主题的另一巧妙手法,引语的巧妙使用,也是评价一篇优秀的通讯作品的重要因素。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原载2003年8月9日《科技日报》)是一个运用引语的成功例子:

尹国炯花轿落定,与记者进行了简单对话。

“你是怎么被邀请的?”

“他们是通过我的校友联系到我的。”

“参加这种活动,你觉得怎么样?”

“说实话,这种活动我根本不想来。后来他们很热情,我想反正到时候也得到北京报到,提前来看看也挺好的,就来了。”

“你是今年上海的状元?”

“不是,不是,那是他们那么炒作的。”

……

门头沟区委副书记黎晶充满真诚地说:“您想上大学吗?就到灵水村吧。”

当记者向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提问时,两人的一问一答是这样写的:

“您觉得把高考状元和古代举人相提并论可以吗?”

“也可以,过去在农村来讲,考上大学也就是状元了。”

“您觉得将现在的高考状元和古代举人的素质相比如何?”

“状元意思就是你在竞争中取胜了。”

“您觉得有必要举办这样的活动吗?”

“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思,在农村能举办这样一个大型的文化节还是很好的,可以激发大家学习。”

“科举制度是一种没落的科考制度,有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宣扬吗?”

“应按历史的观点来看:过去是通过这个选拔人才的,它也有它进步的一面。”

“说是要给他们刻碑立传,您觉得合适吗?”

“哈哈,我认为从广义来讲也未尝不可。”

以上引语的妙用,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让读者真切地看到了举办“举人金榜文化节”的目的是以弘扬教育为名进行的商业炒作,是一幕“荒诞剧”。此外,引语的使用也增强了这则新闻的深度,因为引语往往特点鲜明,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核心和事物的本质。

3.语言特色

消息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而通讯是对新闻事物的展现,因此通讯语言应当给人一种开放感,而不像消息语言那样给人一种紧缩感。消息语言给人一种动态感,而通讯语言给人一种静美感,动态和静态是消息语言和通讯语言又一个显著区别。因此,在评析一篇通讯时,要注意它有没有把与消息不同的地方都展现出来。

通讯语言首先表现在它的丰满性上。通讯语言是在事实的筋骨上巧饰装点,从而显得血肉丰满。这种报道语言的丰满性,不仅表现在别具匠心的作品构思上,也表现在以叙述为主,更多地采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文学技法和修辞手段的运用上。通过多种手段的巧用,通讯语言显示出如下特性。

(1)思辨性

通讯不只是报道生活,还要通过报道,使读者认识生活。特别是深度报道、经验性报道和重大的综述性报道,不仅引导读者认识具体的生活内容,而且夹叙夹议地引导读者在认识生活现象的同时进行思考,从而发挥强有力的导向功能。

(2)抒情性

情感渗透是通讯语言感染人心的重要原因。好的通讯,每一篇作品的语言都充溢着一种明快优雅的情调和动人心曲的情感。

(3)描摹性

传真写实是消息通讯的共有特性。但通讯在具体展现中更多地使用描摹来绘声绘色,这种摹写使语言文字释放出有声有色的形象性、流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通讯语言的描写不是文学作品的精雕细描,而是画龙点睛的传神点化。它不是刻画人物,描绘一个虚构的世界,而是抓住最鲜明的特征几笔带过。素描和简洁勾勒是通讯语言的基本特征。(11)

相对灵活的结构,活泼清新的语言,准确贴切的修辞手段的运用,都使通讯的语言显得灵动而不呆滞。行文从容不迫、娓娓描述,从而显得沉静而婉约,使读者感到通讯篇章布局的神奇和语感的魅力,给读者以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