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杂文作品评析
打肿谁的脸
朱铁志
这些年,关于某些领导干部吹牛浮夸的报道不绝于耳。有些地方的统计数字像冒气泡,想怎么冒就怎么冒,想冒多少就冒多少;有些干部的政绩像捏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多大就捏多大。捏来弄去,统计数字上去了,领导政绩出来了,干部自己提拔了,而直接面临的结果是:产值既然那么高,利税当然也水涨船高;产量既然那么大,摊派给农民的各种税费自然也同比增长。群众把某些干部这种不负责任的吹牛浮夸行径形象地比喻为“打肿脸充胖子”。
问题的关键在于,打肿谁的脸?是这些干部自己的?还是他们三亲六故的?全都不是!而是他们所辖地区工人农民和无数普通百姓的!领导的政绩,往往以群众的受苦为代价。前任领导把数字吹上去了,把自己也吹上去了,继任者十有八九不能不吹。不吹,就显得自己没本事,就晋升无门,因而必须接着吹,把已经脆弱不堪的肥皂泡继续往大了吹,直到吹破为止。不幸的是,每吹一次,老百姓的各种负担就加重一次,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次。
2002年初,河北省审计、财政等部门共抽调300人,分赴11个市,对94户国有工业企业实施市际间的交叉审计。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次审计共查处各种违规金额17亿多元。根据企业报表,94户企业中有65户盈利,29户亏损,然而经过审计核实,实际盈利企业只有40户,企业实际盈利额只是自报盈利额的77%。共有68家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不可靠,基本准确的仅占28%。94户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150%,21户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然而只有9家企业在自报材料中承认了这一点。
打肿的是别人的脸,捞到的是自己和亲朋的好处,这样的买卖,真是算得精明、干得漂亮、来得实惠。
这类干部之所以敢“打肿”百姓的脸,是因为不必为此承担任何风险。不仅不承担风险,打好了还有晋升的机会,还可以得到无尽的好处。只要我能“上去”,管你企业关门倒闭,管你百姓穷困潦倒。
这类干部之所以敢“打肿”百姓的脸,是因为他们只需向上负责,不必向下负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干部考察工作是很看重数字的。数字即政绩,政绩即数字,正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吹牛浮夸是无法根治的顽症。从1958年到现在,一会儿“土跃进”一会儿“洋跃进”,跃来跃去,无非违背客观规律,吹牛浮夸。新时期以来,情况有好转,但并没有根本好转,玩弄数字游戏的干部依然大有人在,热衷制造假政绩的领导还经常可以得逞。这种情况不改变,就很难取信于民。
在我看来,根治吹牛浮夸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把评价统计数字和干部政绩的权力真正还给百姓、还给群众,一切都简单了。领导真要知道一亩地里究竟能打多少粮食,不必去问书记、市长,也不必去问什么缺乏良知的所谓“专家”,只需问问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就行了。任何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都不会说出“从理论上讲,一亩地应该可以打两万斤粮食”这种祸国殃民的屁话。问题是,究竟让谁来问百姓、问群众?问了自然好,不问又如何?又当付出怎样的代价?所谓“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究竟应该怎样落在实处?能不能先做做一票否决假数字干部、假政绩干部?
(原载2003年1月3日《法制日报·周末专刊》)
评析:
第一,思想性与艺术性。
单从《打肿谁的脸》这篇杂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文笔锐利,比喻形象,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将“这些年,关于某些领导干部吹牛浮夸的报道不绝于耳。有些地方的统计数字像冒气泡,想怎么冒就怎么冒,想冒多少就冒多少;有些干部的政绩像捏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多大就捏多大。”这种现象被生动形象地称为“打肿脸充胖子”。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了某些浮夸政绩的共性。
然后,文章抛出“炸弹”:“打肿谁的脸?是这些干部自已的?还是他们三亲六故的?全都不是!而是他们所辖地区工人农民和无数普通百姓的!领导的政绩,往往以群众的受苦为代价。”重点部分是作者鞭辟入里地分析那种敢于打肿老百姓脸的人之后的根治之策:“在我看来,根治吹牛浮夸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把评价统计数字和干部政绩的权力真正还给百姓,还给群众,一切都简单了。”使文章具有了强烈地战斗性和深刻地思想性,体现出杂文的特征与魅力。
第二,导向性和教育意义。
《打肿谁的脸》选择的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领导干部吹牛浮夸的事实,选材就很有价值,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文章从“吹牛浮夸行径形象比喻为‘打肿脸充胖子’”引出题目,进而剖析究竟“打肿谁的脸?”再揭示出“打肿的是别人的脸”,最后点出“打肿别人的脸”给吹牛浮夸者所带来的好处及其对老百姓和国家的危害,并指出纠正和防止这种腐朽作风的措施,读者在这种丝丝入扣的分析中爱恨分明,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