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报告文学作品评析

报告文学作品评析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报告文学作品评析有一种表情叫“不屈”陈赛文 滇 敏冬雨心事重重地飘着,在蓝色的帐篷顶上织成沉沉的烟雾。那一瞬他们的反应是:抓拍新闻、抢救设备。9时30分,瑞昌广播电视台的电波从露天工作台上发出了灾后稳定人心的第一声,由政府一系列通告制成的光碟同时由宣传车载着开往灾区的各个角落。

三、报告文学作品评析

有一种表情叫“不屈”

陈赛文 滇 敏

冬雨心事重重地飘着,在蓝色的帐篷顶上织成沉沉的烟雾。行走在雨中的瑞昌,成片成片的救灾帐篷静默着提醒灾情,让人沉重。然而,掀开雨幕走进去,你会感受到一种刚强和不屈。面对灾难,瑞昌人用一声声铿锵的“不”,唱出雨后阳光——

震后40分钟,“帐篷广播电视台”就把党和政府温暖的声音送到了灾民耳边

——震不断的电波

12月3日12时55分,瑞昌市建设路。

5座蓝色的帐篷一字儿排开,这就是这段时间人们常说的“帐篷广播电视台”。走近其中一座普通的帐篷,门帘高卷,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瑞昌市广播电视台采编室”。里面除了4台电脑、1台编辑机外,还挤了七八个人。县委副书记谢石林正在向台长汪新锋布置什么新任务;副台长刘晓明在一旁逐字逐句地推敲文字稿;身兼编辑和主持人的周玲玲专注地盯着编辑机画面;新闻部主任刘友敏鼻子红红地裹着一身寒气进来,操起一盒方便面火急火燎地找开水泡面。

帐篷的后面就是他们的办公楼,墙上画了个巨大的“拆”字。大厅里放着一台微波炉,旁边纸箱里是“鲜徕客”捐赠的包子、花卷,再往里满屋狼藉,墙壁被地震撕裂得像蜘蛛网,斗砖型建筑的老墙参差地裸露着。

新闻部副主任柯玉清拿着一摞新闻稿播出统计表,一天一天地算着,一边感叹:“这一个星期的工作量超过了过去两个月。”

11月26日那天,柯玉清和7个同事正在台里值班,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之后,办公楼先是剧烈地抖动后又强烈地晃起来。那一瞬他们的反应是:抓拍新闻、抢救设备。电话不通、手机失灵,柯玉清正焦急着,在家休息的其他同事陆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半小时内,全台30名职工全部到达自己的工作岗位。

简易的露天工作台很快搭建在紧靠着办公楼的人行道上。临时成立的机构开始高速运转起来。9时30分,瑞昌广播电视台的电波从露天工作台上发出了灾后稳定人心的第一声,由政府一系列通告制成的光碟同时由宣传车载着开往灾区的各个角落。此后,广播电视新闻在帐篷里随到随编随播,每天两个时段30多条新闻和政府通告16小时滚动播出。这束震不断的电波很快让灾民的心稳定下来,踏实起来。

台里有些相对固定的设备一时转移困难,三楼的录音室和播出室仍然坚守着。周玲玲说,她每天都要在这幢危楼里上上下下几十次,一个人坐在空旷的播音室里,面对着频频闪烁的荧光,有时脑中会有一闪而过的恐惧,也会不时地出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形象,她觉得自己像个孩子。尽管休息不好,周玲玲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她说,她必须让自己的声音保持轻松、平稳,透出往常的沉着和大气。她知道,这个时候自己的声音也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在非常时期不用出图像,否则这一双黑眼圈还真会让人产生恐慌呢!”连续工作了48小时?60小时?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只是现在眼睛盯着电脑不一会就开始流泪,右胳膊也抬不起来了。可她说:“我算好的了,你看看刘台,地震后就一直没回家睡过觉,经常只是在帐篷里临时支起的床上打个盹。”

从11月26日起,台长汪新锋的手机就一直忙个不停,上级布置任务、指挥记者采访、下属汇报工作、灾民打听消息……有一次,广播电视台电源连接的高压线出故障,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突然被切断,汪新锋的手机几乎被焦急的观(听)众打爆了。“在灾情严重的时候,信息对于百姓意味着生命,我们哪敢有丝毫的懈怠?”汪新锋给全台工作人员提出了两点要求:自己照顾好自己,抓紧一切空余时间休息;所有人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任务。不过看着同事们这般辛苦,他也心疼。28日晚上,瑞昌市区的小餐馆刚一恢复营业,他就亲自跑到附近的小餐馆里订了一桌饭,想让啃了几天方便面的同事们稍稍改善一下。可是,因为大家手头都有工作,时间一拖再拖,最后订好的一桌饭还是给别人抢先吃了。

汪新锋说,在帐篷里工作,虽然是没日没夜的,却有一种浪漫的感觉,看到墙上的“拆”字,他心里又总是隐隐作痛。但是,这一切都只能在心里压着,他们的唯一目标是保证信息时时刻刻畅通。

打开电视,调到瑞昌台,正是新闻播出的间隙,画面上滚动着一些宣传口号,背景音乐选的是一些欢快跳跃的曲子。在这灾后阴雨的土地上,因为有了这束电波,人们能及时听到来自各方温暖的声音,感觉是踏实的,甚至还有些浪漫。

在地动山摇中,“帐篷医院”笑迎新的生命降临,赶走死、留住生

——震不垮的生命

11月26日上午,瑞昌市人民医院。

透析室里,8时30分刚过,护士敖水兰像往常一样开始给病人做血透。殷红的血在中空纤维管里从容地流着,敖水兰和患者随意地拉着家常。突然,一声巨响,房子摇晃起来,紧接着,电停了,机器停了。敖水兰的头“嗡”了一下,本能地操起手摇泵有节奏地用力摇,继续给病人做血透。门外是杂沓的脚步声和纷乱的叫喊声,而一门之隔的透析室里却像时光停止一样寂静。她不能叫,更不能跑,病人的血还在她手上的机器里循环。她甚至不看患者的眼睛,只是死死地盯着中空纤维管里徐徐流淌的血。她也曾试图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程序完成,尽快帮患者回血,但是,少了机器的帮助,这种可能性只是零。这时候她多么盼望有人推门而入,多一个帮手,让患者早一点脱离险境……短短半个小时,敖水兰就像过了一个世纪。她有些绝望了,可是她告诉自己,手不能软泵不能停,病人的生命全在自己的手上。门外的嘈杂终于弱了下来,电也来了。不一会有人推开了透析室的门,科主任罗跃进走了进来。敖水兰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脸苍白地笑了。在罗主任的帮助下,她镇定地给患者回血、加压、包扎,然后从容地搀着病人撤离……

那惊天动地的一震,把五层的妇外大楼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战场。患者慌了,家属乱了,哭的,嚷的,有的病人拔下吊针就跑,有的家属拉上自家的亲人就往外冲……慌乱中,他们齐刷刷地站出来了,着白衫的、着粉衫的,像战士、像将军。“请大家镇定,别慌!”有的边喊边抱起患儿,有的用床垫抬着重病号,有序地将患者转移。下楼又上楼,一趟再一趟……只半个多小时,138名患者全部从病房安全转移到医院操场和其他空旷地。

长期被格林巴列综合症折磨,42岁的余军这一段时间以来,在内二科一直靠着呼吸机与死神搏斗。因为地震,因为停电,维持他生命的呼吸机被迫临时切断。当余军被转移到病房外空地上时,心跳和呼吸都停止了,家属们甚至从家中取来了寿衣。“不能就这样让一个生命离去,快上气囊呼吸器!”医生、护士们轮流捏着气囊呼吸器。终于,生的力量通过一双双手,将一个掉头远去的生命拽了回来。

望着操场上躺着或坐着的病人,院长刘成思虑着:天凉了,不能让病人在操场上露宿,更何况四周全是五层以上的楼房,得另想办法。简单安顿患者后,刘成带上几名管理人员走出了医院大门。很快,他们在医院马路对面找着了正告示转让的新龙园酒店。这里周围没有高大建筑,里面又有一宽敞的停车场,正好搭置临时病房。十分钟后,又一场壮观的迁徙开始了。138名住院病人,重病号转移到九江市相关医院,动员一些差不多痊愈、家中房屋又没受损的病人回家,剩下的85名患者全部转移到新龙园酒店驻扎下来。

在26日隆隆的地震和余震中,瑞昌市人民医院妇产科还迎接了7个小“震生”的诞生。8时05分顺利结束一例正常分娩后,护士长温乔荣写完记录,护士们收拾好产房,产妇何华英又出现了宫缩痛。当护士们刚把何华英送进产房,地震发生了,立在墙边的空调轰然倒地,四周墙体被撕开近一厘米宽的缝。产房不能再用了,产妇又不能等,可是往哪儿转移?她们想到了相对安全的中药房,一阵紧张的消毒、布置后,又一个小生命在医生护士们紧张的期盼中,在隆隆的余震声中诞生了。产妇柯元珍从乡卫生院转送到市人民医院时,已经是下午2时30分。温乔荣一看就犯愁了:产妇属悬垂腹,必须剖腹产,可是没有手术室,往外地医院送又来不及。她们撬开了新龙园酒店的008号包房,以最快的速度消毒、布置后,准备手术……当柯元珍6.5公斤重的大胖儿子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时,在这间“008号产房”里已经迎接了4个“震生宝宝”。

灾难中那一声声新生儿的啼哭,是一首礼赞生命、直面灾难的不屈的歌唱!

冒着雨,我们走进这所“帐篷医院”。20多顶蓝色帐篷有些挤却整齐有序。帐篷的门口分别贴着科室的名称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姓名。旁边的原酒店包厢被一一改造成了手术室、X光室、化验室、治疗室、医生办公室等,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就是战争影片中常看到的战地医院。

教学楼震裂了、移位了,“帐篷学校”里仍然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震不散的学校

11月28日7时30分,瑞昌市求智路口。

瑞昌市实验小学校长魏恒山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路口迎接他的学生们。魏恒山担任瑞昌市实验小学校长已十余年了,十余年来,他每天上下学的时候都要到路口迎送学生。以往迎送学生的时候,他的心情总是晴朗朗的,可是今天,他站在那里却忧心忡忡。

26日地震发生后,魏恒山立马就从码头镇家中往学校赶。来到学校,和他搭档了十多年的两位副校长眼泪汪汪地在等着他。校园依然漂亮,几乎看不出地震的影子,可是走进综合楼,他呆住了:墙体移位四五厘米,被震裂的墙面惨不忍睹,整栋楼让人触目惊心。这栋楼是去年暑假刚改造完的,彩色的墙面,铝合金窗户,开学时,孩子们开心极了。这一震,37间教室全完了,孩子们到哪儿上课呢?

紧随着魏恒山的脚步,老师们也都来到了学校。接到了县里复课通知后,他们紧急研究开设露天学校、帐篷学校的具体事宜。魏恒山虽已把所有事项都布置妥当,包括下课时孩子们上厕所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可是他心里还是惴惴的。

28日8点,孩子们由家长陪着陆陆续续到了。面对孩子,魏恒山像往常一样,脸上露着微笑。这么小的孩子经历着这样一场灾难,心理会不会留下阴影?魏恒山要用自己的镇定沉着给孩子们上灾后第一课。冬日的阳光里,孩子们专心地聆听着老师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授“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中怎样保护自己”……

29日凌晨3点钟,外援的帐篷来了,魏恒山领着值班的老师们连夜领回帐篷。休息的老师得到消息后,也纷纷从各自的家中或帐篷里来到学校,有的从震裂的教室里搬桌椅,有的联手搭建帐篷。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当日下午全体学生搬进帐篷上课。

魏恒山仍然不停地逡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愈发让他掂出责任的分量:3000多学生呀,场地太小发生事故怎么办?余震再来造成恐慌怎么办?这十多年来,在这所学校可是连一起学生磕伤碰伤的事都没有发生过。所有的细节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考虑,所有的措施一遍又一遍地细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学生万无一失

城东的阳林湖小学所有的教室全部损毁,危楼全部用绳子围了一圈,旁边还竖着牌子,上面写着:请勿靠近。小小的操场上搭满了帐篷。虽是周日,很多老师都在学校。

阳林湖小学虽然受灾严重,但是28日那天,他们也复课了。校长邹联峰说,他希望学校的正面教育能让孩子们少一些心理的阴影。

因为是周末,我们没能看到学校上课的情景,没能看到灾后校园里快乐依旧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用爱心和责任织成的一顶顶安全的、温暖的帐篷,孩子们置身其中学习、玩耍,一定笑靥如花。

在采访中,我们曾经问过接受采访的他们或她们:家里的房子受损了吗?自家的孩子怎么办?那一抹抹轻轻扫过的笑容里看不出是无奈、无畏或是无所谓。电视台副台长刘堂河和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温乔荣是两口子,地震后,他们都没怎么回过家。问他们家里怎么样了,温乔荣只是笑着说了声“房子也裂了”,没有多言。

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帐篷里患者受不了、孩子受不了、设备也受不了。人民医院一方面尽可能地腾出可用的房子安置病患,一方面加紧医技楼的建设和地震后可用房的维修;实验小学在一中借了16间教室;市政府出资10万元借了市早期教育学校的教室,阳林湖小学很快就可以搬进去了;广播电视台正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搬迁……

离开瑞昌时,艳阳高照。广场上、帐篷外,孩子在写作业,大人们有的在打羽毛球,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听广播,电视里不时传出欢快的音乐声……此时此景,让我们想起采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

(原载2005年12月9日《江西日报》)

评析:

第一,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文章是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和不绝的余震中“挖”出来报的,是笔者穿行在南昌市的城镇乡村、在帐篷和废墟中写出来的。文章紧密结合当时的新闻现实,用文学的笔法提炼出了灾区干部和群众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情:不屈,从而达到了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完美结合。

第二,导向性和教育意义。

《有一种表情叫“不屈”》捕捉的是鲜活且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为读者提供了“三贴近”的雅俗共赏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灾难面前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正确引导了舆论,从“震不垮的生命”里,让读者感受到了众志成城下,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