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连续(系列)报道评析实例
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评系列报道《新疆兄弟紧急救援,上海各界伸出援手》
“新闻故事化”是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东视采制的系列报道《新疆兄弟紧急救援,上海各界伸出援手》(以下简称《新疆救援》),就是用讲故事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件的成功范例。其中对新闻故事的讲述,不仅关注病人获救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整个新闻事件的过程;设置悬念,抓住了的受众的收视心理,增强了人们对电视信息的接受效果。
用“讲故事”的手法创作新闻,关键看故事选得有没有代表性,讲故事的手法是否有新意,是否反映了新闻的主题思想。《新疆救援》讲述的是百姓身边正在发生而又关乎十几条人命的大事,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中国老百姓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他们始终对那些曲折感人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用讲故事的手法制作电视新闻,有着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般来说,涉及人物较多的新闻事件材料繁杂,要拍得好看、感人,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程,《新疆救援》能够站在相当高的高度去捕捉典型事件,审视其背后的社会效应,把诸多素材用流动、有序的画面讲出来,这种“讲”法,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概述,体现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慧眼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新意的能力。
新闻故事化也要求真实。将求药、找药、千里送医一系列事件中的精彩部分摄录、剪辑下来,声画同步,用“讲故事”的手法做新闻,与电视新闻制作“画面+解说”的陈旧形式相比,更充分地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的真实感。
电视是一种声画并茂的直观、真实的艺术,任何一点虚假造作都会引起观众的警觉,所以在故事介入的方式上要充分遵循电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新疆救援》在对救援过程的描述中,通过记者客观的叙述、画面的客观记录或借用报道中的人物自己的讲述来反映事实,没有加入任何记者的观点与摆布,保证了故事的真实感。多次出现的当事人的同期声,围在药店柜台边的焦急的人们,医院清晰的救护现场……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述,真实的环境与氛围,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现场,给人的感觉真切异常。
《新疆救援》在报道中设置了一个故事悬念,观众一定很想知道救命药能否及时送到,能否救回新疆兄弟的性命。在故事化的过程中设置悬念,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收视注意力,让其在满足好奇、需求中愉快地把节目看下去。
悬念的设置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使观众进一步关注事态的发展,也为新闻报道结构的组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要求记者把握全局,搭建精妙的故事结构,以情感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这则在东视“热线传呼”栏目中播出的报道,本身就是电视节目双向交流的一个例子,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新疆兄弟急需解毒血清的消息最初就源自观众的热线电话,也是播出的节目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才会有后来的千里送医等事件发生,报道才得以延续。可以说,正是由于东视记者和观众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得以看到这则感人而精彩的新闻。
故事化的报道注重展现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迅速、准确、生动地告诉广大观众,人们在及时知晓社会上正在或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同时,从故事化的讲述中领略到某种启迪,某种情感的震动和人生的感悟,促进传者与受众的沟通,从而使新闻更具有人格化的意义和人文色彩。《新疆救援》这则优秀的系列报道在故事的叙述中弘扬了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在客观上也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思想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主旨,既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视性。
(评析者:杨珍,原载《电视文本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14页。)
背景介绍
上海东方电视台陆伟、张烨华、朱勇、孔庆国制作,片长8分25秒,2001年12月12日至16日播出,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连续(系列)报道一等奖。
2001年12月13日,为了抢救因食用霉豆豉集体中毒的11个新疆兄弟,上海闵行区吴泾医院的内科主任袁慧英医生不远千里赶到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医院送医救助,中毒的新疆兄弟病情很快好转。然而,袁慧英医生却在赶往患者家调查病因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把宝贵的生命和对新疆兄弟的关爱之情永远留在了新疆这块热土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