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时尚女子,不远千里,三年时间内几次深入青藏高原的玉树地区,无私地救助那里生活艰难的藏族群众,将自己年仅二十九岁的青春永远的定格在了这块被白雪覆盖的雪域高原,定格在广阔无垠的三江草原,同时也定格在无数藏族群众的心中。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挖掘到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熊宁事件报道中独树一帜。
本次策划报道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策划时间
2008年3月13日首发
■策划简介
2008年3月,陕西、青海两省的各家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杰出青年志愿者熊宁的先进事迹,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报道稿件被新浪网、搜狐、网易、凤凰、央视、腾讯等大型门户新闻网站转载。在全国掀起学习这位爱心天使、传承大爱之心的这个典型的推出在宣传报道方式上是一种创新,为丰富和发展典型报道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范例。
为了探求宣传报道熊宁事迹的当代意义,提高典型宣传的水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于联合举办了“熊宁事迹报道与典型宣传”研讨会,来自省内新闻媒体、多家院校约50多位编辑记者和新闻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表感言。
2008年3月24日西安市首个以熊宁名字命名的爱心社成立了。该社由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爱心社更名而成,旨在倡导更多人延续熊宁精神,加入“向熊宁学习”的队伍。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近50名学子来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在这里接受了碑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缑发世的授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宣传部王部长告诉记者,该大学的爱心社从2002年开办至今历经6年。6年中,所有加入社团的同学都在许多方面做着各种爱心奉献活动。得知熊宁的消息后,该大学所在的文艺路街办向辖区所有单位发出“向熊宁学习”的倡议书。随后,该大学原有的爱心社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决定将爱心社更名为“熊宁爱心社”。选择在熊宁经常服务的西安儿童福利院举行授旗仪式,也是为了让更多志愿者了解熊宁,延续熊宁的精神。昨日,该校近50名学生自发组织到福利院参加授旗仪式,并志愿长期在这里做义工,以实际行动向熊宁学习。
【报道精选】
西安爱心天使折翅青海玉树
3月10日下午,陕西省西安市,阳光明媚,空气中散发着春的气息。
刚刚从青海捐赠救灾物资回家的黄晨,脑海中还时时闪现出青海受灾牧民的一些画面。想到这里,黄晨便加紧收拾几天前他和妻子一起去青海灾区时没带上的救灾物品,准备再次送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灾区治多县。
突然,一阵急促地电话铃声,打乱了他内心的平静。拿起电话,黄晨不禁打了个冷颤。电话里传来了他爱人熊宁在青海省玉树州玛多县境内出车祸身亡的噩耗,电话前顿时响起男人撕心裂肺地嚎啕……
今年29岁的熊宁,像很多时尚女人一样,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殷实的家庭。但是她也有很多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她常去福利院看孤儿、她引导朋友们热心公益、她组织大家为灾区募捐、她自费送救灾品前往灾区……
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冰冻雨雪灾害天气时,青海省的玉树州也发生了近年来罕见的雪灾。熊宁从朋友口中得知玉树州等地遭遇雪灾后,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的好友高红说:“没过大年初六,她就开始挨个给我们发短信,问大家有没有可以捐赠的厚衣服、药品之类的,她要送到青海的灾区去。”为了募捐到更多的救灾物资,熊宁不知跑了多少家企业,动员了多少朋友,一天跑下来,常常累得连饭都吃不下。
即使是这样,她还是不断地向朋友和募捐单位的负责人介绍青海玉树州牧民所处的困境,她感同身受、声泪俱下的描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玉树州灾民的情况。就这样,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熊宁募捐到了一批救灾物资。
救灾物品够了,熊宁决定要出发了。由于她以前去过玉树州,知道到那里的路不好走,尤其是下雪的时候。但是想到灾民们还在寒风中发抖的样子,她一刻也不愿多等,于是她说服丈夫黄晨早日动身。3月2日,她们一行4人载着部分募捐到的物品,带着众多人的爱心,赶往玉树州。
3月4日,颠簸了两天后,她们来到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隆宝镇,将募捐到的部分衣服、冻疮药等一些急需物品发放到了灾区群众的手中。看到灾区群众领到那些物品时的兴奋劲,熊宁开心地笑了。
开心过后,她想到还有部分救灾物品仍在西安,而这里还需要更多的救灾物品。她们4人商量后,决定由黄晨和另外一个同伴再次返回西安运物资,而熊宁和同伴刘璞留在了玉树去考察另一家孤儿院。让黄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刘璞说,3月10日,他和熊宁从玉树乘坐了一辆开往西宁的便车,准备到西宁接黄晨。一路上,他们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当车行至距西宁还有三百公里的玛多县境内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无情的车祸夺去了熊宁年轻的生命,刘璞和司机也撞成了重伤。
3月11日下午,熊宁的家人赶到了西宁,悲伤写在每个人的脸上。熊宁的叔叔说:“多好的一个姑娘,以前,她经常把孤儿院的孩子带到我跟前,炫耀她照顾的孩子开心、健康。”此时,她叔叔眼中满含热泪。在场的几名西宁市民,得知了熊宁的事后眼圈也红了。
其实,说起熊宁,很多青海人都对她比较熟悉,贡奔香巴林民族技能(孤儿)学校的校长三智才让说,几年前,熊宁来过他们的学校,捐赠了一批衣物和1万元现金。熊宁当时承诺,今年她要来贡奔香巴林民族技能(孤儿)学校支教。
这一点记者从熊宁的朋友、同时也是西北大学外语教师的高红那里得到了验证。高老师告诉记者:“去年夏天熊宁曾去过玉树一次,回来以后很伤心的告诉我,那里教育不太发达,孩子们很可怜。明年夏天,等你放暑假了,咱们一起去那里支教吧。”高红说,她答应了熊宁的提议,并且已经做好了去那里支教的准备,但是熊宁却“食言”了。说这些的时候高红不止一次的哽咽难语,虽然她极力掩饰着悲伤,但是悲伤却从她一次次的哽咽和泪光中流露出来。
根据当地媒体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曾接受资助的贡奔香巴林民族技能(孤儿)学校的校长三智才让,这位藏族校长在电话中这样对记者说,在这次来青海之前,熊宁也曾联系过他,并询问了玉树遭灾的情况。由于他当时在外地出差,所以熊宁经过西宁时,他们没有见面。3月10日,当他听到熊宁出事的消息后,心中无比难过。他说:“熊宁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尤其是她帮助别人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巴桑是玉树州玉树县的普通干部,也是熊宁等人前来捐赠时的陪同人员之一。他说前一段时间,熊宁得知玉树发生雪灾后,说要尽自己的努力帮点忙。没过多长时间,她就和朋友运着一些救灾物资来到了玉树,其中包括药品、衣物等。巴桑说:“我和熊宁是非常好的朋友,她出事后我心里非常难过。虽然,她们带来的东西是有限的,但她的爱心和精神是永恒的。”
王江涛是熊宁中学时的班主任,说起熊宁,他不止一次的用到“孩子”这个词。显然,王老师的印象中熊宁依然是个“好孩子”。王老师说,他们学校是西安市的重点中学,能到这里来读书的孩子个个都是品学兼优的。那个时候他就觉得熊宁很出色,她常常在班里号召大家一起做好事,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周围的朋友都在她的引导下热心公益事业,关注灾区、关爱孤儿。
熊宁中学时的班长任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西安熊宁常去的地方是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她经常把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带到自己的家中,给他们买衣服,做好吃的,陪他们玩,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见到她,就像见了自己的妈妈一样高兴。平时她就是个热心人,亲和力是非常强的。任强说他的妻子自从认识熊宁以后,也受到了熊宁的感染,每个星期都要和她去福利院看孩子,已经坚持一年多了,两人也因此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亲爱的:感谢你这么长时间和我一起去福利院。这是对我人生理想的莫大支持!也许我选择的路会很难走,甚至会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享受在路上的过程,还有和你这样的好友在一起的美好回忆。人生苦短,知己难求,你我携手,不枉此生!”这些话源自熊宁写给她好朋友高红的一封信中,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为青海的灾区募捐,在我们西安,熊宁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关心着福利院的孤儿。
“这是多好的一个人呀,为什么就偏偏是她?”高红又一次哽咽难语……高红说她和熊宁大概就是去年这个时候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就是熊宁带她去孤儿院。自从那次之后,她们之间的很多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熊宁说过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她有足够能力的时候,去儿童福利院接几个孩子回来自己养,让他们感受和普通孩子一样的,来自家庭的温暖。
熊宁不止一次的对高红说,她不打算生孩子,她认为人生不一定非要自己创造生命,但一定要把爱给尽可能多的孩子。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爱,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熊宁的家境殷实,她热爱公益事业,她的丈夫黄晨也特别支持她。平时她自己绝对不会乱花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也一定不吝啬,有时候甚至把兜里的“毛毛钱”都会掏出来。她的每一天,都在为他人奔波。
昨日,记者联系到了熊宁的丈夫黄晨先生。当时黄先生正在青海处理车祸的后事。
提起妻子,黄先生重重的叹了口气,然后平静的告诉记者,车祸后事已经基本处理完了,玛多县交警大队采用了应急措施,令整个事故处理流程都变得异常简单和快捷,大家都在为尽快料理熊宁的后事争取时间。他个人非常感谢玛多县交警大队,对方得知了熊宁的事后,对熊宁的遗体保存得非常好。
目前,黄先生已经和青海当地政府取得沟通,尽快将熊宁的遗体运回西安。他说:“熊宁是爱西安的,她一定也想回家!”
据了解,熊宁的朋友们计划在熊宁的遗体回到西安时为她搞一个小型的迎接仪式,以此寄托他们对熊宁的思念和不舍。目前,朋友们为熊宁在网上建立的祭奠网站已经完成,并已有人开始前往“祭奠”。
祭奠的人说:“真的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我们还有很多的约定没有实现,你怎么可以不说一声,就一人孤单得走了呢?该怎么办,怎么办……天堂的路,我为你点亮了烛光”。
“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上天让那样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孩离我们而去,难道是上天出了错?不会,不会是那样,一定是天堂里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你去完成,只是上天太着急了,都来不及让你和我们说声再见。现在,你一定也在忙着给予别人帮助吧,是吗?”
确实,在熊宁心里,始终没有忘记帮助别人,前方的当地媒体朋友告诉本报记者,在熊宁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一个记录本上有玉树州曲麻莱县帮手孤儿院学校几百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许,熊宁心中下一次要帮助的对象就是他们,可她走了,永远地走了,但她把大爱永远留在了青海玉树。
雪域高原、青海玉树、雪灾、生活艰苦的藏族群众、几年件数次独自孤独行走、爱心、扶贫……
当这些简单而直接的词语从任强的叙述中蹦了出来时,多年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件中不仅仅蕴藏着极强的可供挖掘的感人故事,而且还暗含着一条汉藏团结,民族和睦的主线,在今年初春这个特殊的时段,这个普通西安女孩的事迹不仅具备了极强的冲击核力,而且承载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强烈符号。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安慰悲伤、公正评价的问题,这应该是一组值得大做特做的大文章。
为了得到最为详实的具体细节,给成稿做好准备,我告诉任强,请他就他知道的所有细节末梢的东西一定要全部告诉我,任强十分为难地回答道,他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具体详情可以和已经远赴青海玛多处理熊宁后事的其丈夫黄晨及赵海涛联系,该赵就是本次和熊宁、黄晨、刘璞一起奔赴藏区扶贫的四个志愿者之一,他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第一手材料。
得到黄晨和赵海涛的联系方法后,我立刻拨通了他们的电话,正在青海玛多县处理后事的熊宁爱人黄晨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在与黄晨和赵海涛的通话中不仅证实了熊宁遇难的真实性,而且还透露了一些事情经过的原始细节及可以证实该事件的一些藏族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方法。
核实的过程是漫长的,等待的过程则更漫长。就是在这样不断地等待,不断地核实中,不知不觉二个多小时过去了,但就在这两个多小时的多方证实中,一条报道的主线已经在我脑海中形成了,在拿到熊宁家的具体地址和电话后,我告诉约我的那位好友江涛和熊宁的同学任强,这个事情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好友江涛就是3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出镜的那位西安市民,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家网络传媒的老总。而任强不仅和熊宁是同班同学,而且还是他们班的班长。
为了争取时间,在第一时间内把这条消息发布出去,我推掉了随后的其他安排,在市政府门口打了辆出租车,冒着冰冷的雨滴,向报社疾驰而去。
本报记者 孙涛
实习记者 张佳采写
刊发于2008年3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