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连续报道,解决了农家乐老板遇到的一个难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其报道手法、角度和节奏,应该是本报“传递心的温暖”新理念的一次成功尝试,值得编辑记者学习借鉴。
2012年3月16日至19日,连续四天,本报相继以“高唱‘学雷锋’45位人客人忘了掏饭钱”、“高唱‘学雷锋’的逃单者啥模样”、“高唱‘学雷锋’的客人想和老板娘见个面”、“高唱‘学雷锋’的客人送来3500元饭钱”,报道了发生在蓝田县汤峪农家乐一件怪事的发生、追踪、进展和结果:45人的旅游团忘了付饭钱——本报调取监控录像锁定两人——当事单位领导致电本报想和老板娘见个面——当事单位赶到本报付给农家乐老板3500元。
从报道方式和结果来看,应该是本报“传递心的温暖”新理念的一次经典案例。我以为,对本报新闻编采来说,这组报道至少有这样几点启示:
打温情牌 只说事儿不下结论
3月15日,初接到这个线索时,老板娘说:她相信是客人忘了付钱,等他们想起来,一定会来送钱的。
她的宽容和善良,让我们备感温暖。在诚信普遍缺失的当下,社会公众包括媒体人的我们,已经习惯于给事情下定论。这个线索中农家乐老板娘的遭遇,就是被吃了霸王餐。但是,这一次我们我们没有给这个事情下定论。一是老板娘感动了我们;二是我们想以老板娘的善良“传递心的温暖”。三是我们担心一旦给忘付款的客人下了结论,他们的善念得不到启发,他们不会主动去付款。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打出温情牌,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一个淳朴善良的农家乐老板娘的遭遇,不给逃单的客人下定论,甚至还专门配发评论“因为信任,所以守候”。在制作标题时,我们将“高唱‘学雷锋’”和“客人忘了掏饭钱”两相对比,以讽刺他们的行为,并将逃单的45个客人表述成“45位客人”,目的是“请出”忘付款的客人。
尽管如此,第二天有网络媒体在转发本报的报道时,还是将标题改为了“高唱‘学雷锋’45位客人吃霸王餐”。
打绝杀牌 步步紧逼不留余地
3月16日,本报《高唱“学雷锋”45位人客人忘了掏饭钱》一文见报后,多家大型网站转发了本报报道,读者、网友一边倒地批评逃单者的行为,甚至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搜索逃单者,有网友发帖称“西安某某办当日曾去汤峪农家乐消费。
当晚6时许,逃单一事仍然没人认领,“请出”忘付款客人的计划落空。本报的后续报道从哪切入?经过充分酝酿,我们立即派文字记者张亮、摄影记者赵晨前往蓝田县汤峪镇,调取农家乐门前的监控录像,陪老板娘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并让老板娘讲述45人旅游团在农家乐消费的细节。当晚10时许,记者完成上述采访,在采访回家的路上,我们把稿件写稿思路告诉给记者,要求写稿角度不再给逃单客人留余地,逼迫他们出来认领逃单事件。
17日,本报《高唱“学雷锋”的逃单者啥模样》就是本报打出的绝杀牌,让他们别再心存侥幸。文字中对“那位熟客”、“那个单位的男性领导”和“当日负责结账的人”的身高、形象、穿着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把翻拍的监控录像刊发了数张图片,并把农家乐老板娘的图片配发其中,还将网友“人肉搜索”的信息配发在主稿之后,给广大读者以不找到逃单者誓不罢休的姿态。
打透明牌 给曝光对象发言权
17日,本报《高唱“学雷锋”的逃单者啥模样》的文图报道见报后,又被数家门户网站转发,网友评论如潮。我们当时心想,三五个人恶意逃单有可能不会露馅,45人的旅游团恶意逃单肯定会有破绽露出来。
17日晚8时,逃单事件依然无人认领。我们在愤怒之中,仍在默默等待。
当晚9时许,陕西某某公司张总给本报打来电话,认领逃单事件。消息传来,社会部主任郭天刚、我、刘总互相转告这一喜讯,一个个激动得像买彩票中了大奖一样,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我们让记者告诉那个张总,他们只要能把农家乐的饭钱付了,可以不曝光他们的单位名称。我们打出的这个透明牌,让那个张总放下了思想包袱,并答应第二天来报社和农家乐老板娘见面,解决逃单一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18日刊发了《高唱“学雷锋”的客人想和老板娘见个面》一文。
打服务牌 双方满意三方共赢
18日是星期六,当日下午3时,逃单单位领导、当日负责结账的瘦高个女子和农家乐老板娘如约来到报社。双方在明白了本报的报道初衷(解决逃单问题)后,展开了心平气和的沟通。
最终,双方回忆了结账的细节。张总公司的职员说,那天临走结账时,老板娘正在厨房做饭,特意喊了几声。老板娘也回了句“稍等一下”。过了一会,有人从屋里出来,他们就将钱给了一个40多岁、身高1.6米左右、说陕西话的中年女人。在算账时,还特意说明了一下,一共41人,每人按80元结算,有7个人只吃了晚饭,没有住宿,每人按20元结算,当时一共给了3420元。对方接过钱后,我们没有要收据,就驾车离开了。
如此看来,所谓的逃单其实是一场误会。在得知饭钱被可能是食客的一个女人拿走后,张总说,不能让辛苦挣钱的周新茹受损失,随后付给周新茹3500元的全部费用。
最终,此事的结果双方满意,三方共赢,就是本报打服务牌的结果。
四篇连续报道,解决了农家乐老板遇到的一个难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其报道手法、角度和节奏,应该是本报“传递心的温暖”新理念的一次成功尝试,值得编辑记者学习借鉴。
本文刊发于2012年第二期《风华三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