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爱森林鱼爱水,哪个青年不爱美?美,像一块强有力的磁石,吸引着许多青年探索它的奥秘。
“最爱美的人,应当是最热爱生活的人;最热爱生活的人,应当是最能创造生活的人。青年人爱美、追求美,是好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我寄希望于青年。”这是我国著名美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孔阳先生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一席话。
三句话不离本行。他操着四川口音说道,“四人帮”有意毁灭人的价值,使青年分不清美丑,不懂得如何做人。粉碎“四人帮”后,青年中对美学发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他们开始考虑人的价值,沉思人生的意义,探索生活和做人的真谛。“五讲四美”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畅谈中我们得知,蒋先生是四川万县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在校读书时,他就喜欢文艺,爱好美学。从1951年起,他开始在复旦大学教授文艺理论课。1957年,出版了《文学的基本知识》和《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同年,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简论美》问世。1960年,他在复旦大学开设了全国最早的美学课,讲授美学和西方美学史。1980年底,他应邀赴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讲授《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蒋先生著作甚丰,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德国古典美学》《近代美学史评述》(翻译)、《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主编)、《美和美的创造》等美学书籍。此外,还出版了《形象与典型》《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主编)等书。蒋先生现任中华全国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美学研究会会长。
话题又转到青年人学习美学的问题上。“青年人初学美学,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我们问道。蒋先生稍加思考后说:“首先要有兴趣,还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最好再懂点外文,这样就可以直接阅读外国美学原著。有了这些基础,然后再重点熟悉几位美学家及其美学观点,进而进行专题研究。”
接着,我们又请蒋先生谈了他对目前国内美学界存在的不同学术观点的看法。他说:“学术上存在不同观点,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学术活动兴旺发达的标志,有争论才能有发展。学术上既要相互争论,又要相互尊重。争论是追求真理,不是追求胜利。应该研究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扬其长,避其短,不可一概否定。”
当我们问到蒋先生今后还有些什么打算时,这位61岁的美学家抖擞着精神说:“我的社会工作较重,疾病也较多,但我仍要抓紧读书,力争再写出点东西来。”蒋先生略微停顿了一下,语重心长地说:“青年人要努力学习,我寄希望于青年。”
“我寄希望于青年。”多么殷切的希望!它表达了老一辈美学家对新一代的关怀和器重。青年们,努力吧!
(与杨根山合作,原载《兰州报》1983年9月24日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