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画家魏紫熙先生来兰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期间,我们按照预先拟订的题目,对他进行了采访。
紫熙先生今年70周岁,应该说是一位老人了。然而他步履矫健,一口河南乡音,其声朗朗,谈笑挥洒,毫无龙钟之态。爽朗、健谈、谦逊而儒雅,完全是一位中国式艺术家的风度。我们受到了他热情的接待。
“我们想请先生就国画创作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发表一些指导性意见。”落座之后,记者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接着,我们补充说:“这问题,固然是所谓老生常谈,先生或许以为过于浅易了些;但据我们所知,对当前兰州地区国画创作的现状来说,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不,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一个难题,我怕回答不了。所以要‘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先生风趣而谦虚地接过了我们的话题。“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不创新就站不住脚。画家要画出‘江山依旧,光景常新’的‘新’字来,应在‘搜妙创真’的道路上,追求情景并茂、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而创新则是建立在深入生活、继承传统和一定的艺术修养之上的。中国绘画发展史证明,历代画家都在创新。唐代的吴道子、王维,五代、两宋的荆、关、董、巨,李、刘、马、夏,元四家、明四家以及清初的八大、石涛甚至四王的成功,无一不是因为有所创新。然而无一不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又无一不是继承传统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所谓创新,就是创作,就是画家用自己的艺术来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体现自己时代的精神风貌。”魏老的创作实践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原则。从青年时代起,就长途跋涉,深入民间,壮游山河,开阔视野。六十年代初,他和傅抱石、钱松喦等大师一道进行了“长知识、开眼界、广见闻、宽胸怀”的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今天,他又来到西北,体验高原山川雄浑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目的是要在艺术上来一次“翻越”。但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艺术家在表现对象时,往往有“力不从心”的“困惑”。魏老说:“这有一个功力问题,所谓功力,主要指技法熟练程度。因此,传统技法是不能忽视的,几十年来,我从没有间断过基本功的锻炼,没有间断过对古人作品的临摹。然而不能泥古不化,要进得去,出得来。”据我们所知,青年时期,魏老曾师法“四王”——尤其是王石谷,后来贯穿今古,融会百家,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独特风格。
魏老说:“中国画以虚实、藏露、疏密、取舍为章法,用笔墨表现形象;通过这些,共同构成中国画的意境——情景交融。这也是传统。”魏老认为,要创造这种意境美,还必须有其他方面的素养,特别是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素养。至于书法,魏老说:“宋代以后,画面上的题跋逐渐成为章法的有机构成部分,诗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对于书法尤其不能轻视,更不要反对在画上题字。”
“一个深入生活,一个继承传统,创造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他的结论。
(与常振励合作,原载《兰州晚报》1985年7月20日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