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于朴实中见光华

于朴实中见光华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8月13日是甘肃省话剧团建团33周年纪念日。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甘肃剧协理事、兰州市政协常委。他青年时代就远离故土,千里跋涉来到西北高原,甘当一峰勤恳负重的“骆驼”,为甘肃人民驮运精神食粮。采访结束时,他向我们吐露了自己今后的打算:“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我很喜欢这里的风俗民情,如果有可能,我力争晚年在舞台上再塑造几个少数民族及党的干部形象。”

1986年8月13日是甘肃省话剧团建团33周年纪念日。33年来,话剧团不仅创作出许多令人瞩目的获奖剧目,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话剧演员。申英便是其中的一位。

申英是我省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舞台、屏幕演员。他塑造过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六十年代,话剧《胆剑篇》中的文种大夫、《远方青年》中的维族青年沙特克、《不准出生的人》中的农奴扎西、《赤道战鼓》中的比利时总督吕宾斯;七十年代,话剧《难忘的一九七六》中的钟志诚、《血,总是热的》中的罗心刚、《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中的军统特务杜康夫;八十年代,话剧《白雨》中的归国藏胞志化,以及电视剧《耿耿难眠》中的党委书记杨林、《满票》中的农村基层干部何老十等,受到戏剧界、影视界和观众的称赞。同行们评论他的表演:“他是在演人,在演活生生的人。他没有主观臆想的矫揉造作,更摒弃毫无道理的大喊大叫,在朴实无华的表演中,显现出人物性格,耐人寻味。”

申英,满族,生于1930年,北京市人。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甘肃剧协理事、兰州市政协常委。他青年时代就远离故土,千里跋涉来到西北高原,甘当一峰勤恳负重的“骆驼”,为甘肃人民驮运精神食粮。有人称赞他戏路宽,演啥像啥。可他不以为然,正色答道:“演员也有他的局限性,不是什么角色都能演好,我也有过多次失败,要有自知之明。”

当我们谈至热烈之际,他从书柜中取出历年来的表演手记、创作体会等资料,谈了自己的艺术观点:“表演艺术的宝贵品质,在于真挚、朴实。它是表演,又不是表演,是一种没有表演的表演。作戏不露痕迹,方为上乘之作。艺术要求真情实感,依靠卖弄技巧,甚至追求噱头来换取廉价的掌声,是不足取的。试想,自己不动心,观众如何动心;自己不动情,观众如何动情;自己不进戏,观众如何进戏?”

对于目前戏剧艺术的不景气状况,他认为关键是质量问题。他说:“大量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占领我们的屏幕,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是痛心的。《四世同堂》的成功,说明我们的观众是喜欢国产艺术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影、视、剧自身的质量。”同时,他还呼吁加强戏剧评论工作,尤其是对导、表演方面的评论。有争鸣才能有进步、有发展。怕的是万马齐喑,搞出一个东西,无人过问、无声无息或不冷不热,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莫大的悲哀。艺术有高低、文野之分,孰是孰过,应有人评说,但要实事求是、以诚相待,无原则的“捧杀”和“棒杀”都是不符合文艺规律的。

采访结束时,他向我们吐露了自己今后的打算:“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我很喜欢这里的风俗民情,如果有可能,我力争晚年在舞台上再塑造几个少数民族及党的干部形象。”

(原载《兰州晚报》1986年9月3日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