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凡终于得奖了!在上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预选赛中,她以9.73分的成绩,荣获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我们前去向她祝贺,请她谈谈获奖后的心情及打算,可她显得并不十分激动,“说实话,以前得了奖,十分亢奋,不知怎的,这次激动不起来了,仅仅是一种欣慰”。
1980年,还在西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上大学的张琦凡参加了“全省首届青年声乐”比赛,她以明朗宏亮的女高音打动了在场的评委,荣获二等奖。当时她兴奋极了,整整激动了几天几夜。那年她24岁。1982年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市歌舞团,是团里的声乐骨干。此后,她活跃在金城歌坛,成为小有名气的歌手。两年后,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预选赛开始了,她满怀信心地报了名,准备一试身手。可正在此时,团里邀请王洁实、谢莉斯来兰同台演出,作为本团的台柱子,当然少不了她。比赛日程渐近,疲于演出的张琦凡来不及好好练声,就仓促上阵了。结果自然很不理想——发挥不佳,她落选了。这,也许在她的意料之中,她没有沮丧,没有懊悔,寄希望于两年之后的下一届比赛。两年总算过去了,她迎来了第二届比赛。这次,她作了充足的准备。“临场发挥不错,很有希望!”下来后,同行们赶来向她祝贺,她的自我感觉也好。3天后,成绩出来了,张琦凡名落孙山。她失望了,并赌咒发誓再也不参加这类比赛了。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两年。第三届比赛又要开始了,她两个月前就听说了消息。可她似乎无动于衷。一天,她在副团长王学诗家闲聊,王团长夫妇一再鼓励她报名参赛,并向她透了个信息:这届比赛总结了前两届的经验,采用现场公开亮分的办法进行。这条信息,似乎打动了她,使她看到了希望。于是,破釜沉舟,干脆再来它个第三次。这次,她成功了!
“以后还参加比赛吗?”我们含笑问她。她信心十足地回一答:“当然!只要有机会。”
闵晓惠比起张琦凡来,似乎幸运一些,顺利—些。
她生在平凉,长在平凉。父亲在糖酒公司工作,母亲也是搞商业的,可还是个秦腔票友哩。这也许对女儿多少有些影响。晓惠在上小学、初中时,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80年,她初中毕业,顶替退休的父亲来到糖酒商店站柜台。八小时之余,则在平凉市业余合唱团练声。1984年,l9岁的晓惠报名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预选赛,她那宽厚、明快的女中音赢得了评委的赞赏,一举获得业余组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使她初露锋芒,也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兰州市歌舞团的领导看上了她,经过考核,她于当年8月顺顺当当地调进团里,由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成为一名专业演员。进团后,随着通俗歌曲的兴起,她根据自己音域宽的特点,学唱通俗歌曲。她将以前掌握到的美声发声方法和技巧,融于通俗唱法之中,逐渐由简单的模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前年,她参加了第三届电视大奖赛,获我省专业组通俗唱法三等奖;今年,她再接再厉,参加了第三届比赛,成绩由上届的三等奖晋升为二等奖。前不久,他又收到了一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获奖证书,她演唱的《我多么富有》在去年全国“广播新歌”征集评奖中,荣获表演奖。
闵惠晓一鼓作气,以多首创作歌曲的演唱,三阶连升。可她也有自已的苦恼:业余出身,没有进过音乐学院的大门。“是想要张文凭吧!”我们开了个玩笑。结果她也笑了:“不全是,我想找机会拜个对路子的老师系统地学习、深造一下,争取再提高一步。”
(原载《兰州晚报》1988年5月25日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