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现时的甘肃,当今的兰州,凡对丹青有好、与翰墨结缘者,没有不知道范有信的。就是在神州画界和海外的许多地方,他也画名远扬,声誉鹊起。人们纷纷把惊喜的目光投向中国的大西北,注视着这位新崛起的国画家,以及涌动在他那支生花妙笔下面的千万峰有生命、有灵性、有魅力、有特色的骆驼。
像古代词人因为警语佳句而获得诸如“张三影”“贺梅子”“崔黄叶”之类的雅号一样,范有信也由于擅长画驼而享有“范骆驼”“骆驼客”的美称。
画家每每听到这种称谓,总是欣然应诺。
是的,他是一位工于画驼的“范骆驼”,也是一位勤于赶驼的“骆驼客”,他驱遣着自己创作的艺术驼队,浩浩荡荡地走出大漠,进入绿洲,并跨过国门,奔向世界,去追寻悲鸿的马影,黄胄的驴迹……
二
1943年初夏,有信诞生在陇上名城兰州市的西郊,他并非名门之裔、望族之后,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现时流行的那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的通俗歌曲,仿佛是为他而作,替他而唱。
鲜花开自泥土,香蘑长于腐叶。艺术的灵光,常常照入寻常百姓家。黄土高原上挺秀的白杨树,启迪了小有信最初的审美意识;玉米馓饭中香甜的土豆片,滋养了小有信最早的艺术细胞。他自幼就萌生了爱好字画的天趣,经常拿树枝做笔,借泥沙当纸,认真地练字习画。在读中、小学时,美术课成绩便脱颖而出,成为同学们公认的小画家。特别是中学时期的陈兴强老师,教他画素描,绘水彩,奠定了他日后学有所成的基础。
1962年,风华正茂的范有信金榜题名,考取了甘肃师范大学美术系,实现了专攻美术、学做画师的夙愿。求学期间,他昔时如金,爱画如命,孜孜不倦地在知识宝库中探宝,在艺术殿堂里取经,他起先接受于衍堂先生的指导,学好绘面基础课,练就艺术基本功;后来,又师从韩天眷、汪岳云等著名教授,潜心钻研中国画的传统艺理和笔墨技法,4年,整整4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啊!刻苦求知的范有信,博览群书,广采众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记不清曾经习作或者临摹过多少幅锦山绣水、珍禽异兽、琪花瑶草、彩羽花翎!最后,他选定花鸟画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矢志师古而不泥古法,学人而不随人后,决心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地蹚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云水乍起、风雷突至的1966年,范有信完成学业,分配到兰州市文化系统工作。面对瞬息万变的政治气候,风险四伏的社会环境,范有信闹中求静,乱中取稳,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沉心于斗室,挥汗于画案,每天抓紧一切可供利用的时间埋头作画,使技艺日臻成熟。
打倒“四人帮”后,中国一步步地进入了政治清明、民生泰和的盛世,范有信犹如出笼的鸟儿,一飞冲霄。此时的他,不但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好作品,而且具有了相应的知名度,昂首跨入了金城画秀的行列。待到1983年,范有信在省城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时,书画界益发对他刮目相看,因为画家通过作品显示了自己不容低估的实力和已经达到的档次。
三
有进取,才有成功。
能奋斗,方能建树。
曾在高等学府里迷恋过宋人山水、沉醉过清人花鸟、毕业后又锐意探求过清新俊逸的花鸟技法的范有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事业取得初步成功的一定高度上,突然感到有一股难以排遣的困惑之感袭来。愁虑之丝,苦闷之线,“剪不断,理还乱”,无时不刻地困扰着一心做出更大作为的画家。他想:自己的生命之根和生活之树都依托着粗犷豪放的西部高原,而艺术指向却一味地追随婉丽柔美的南国画风,这样的方向对吗?路子端吗?天地广吗?纵然手中画笔出神入化,纸上技艺炉火纯青,能叫墨花吐蕊,画鸟转睛,又当何如?时代气息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前人成就如何超越?固有规范如何突破?当代画家的革命风姿又如何展现?
范有信不愧是范有信,范有信果然是范有信,他决心向自己挑战了!他要离开现成的熟路,走下坐惯的轻车,重新认识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西北,寻找“画家感受中的生活”,“亲领生活的奥秘”,去占领那片一时尚属未知的艺术新领域,选择最佳的审美视角,更换崭新的审美情趣。他整理行装,收拾画具,毅然决定:到河西走廊去!到戈壁大漠去!到祁连山中去!到丝绸古道去!去捕捉新的画物,去发现新的境界,去创造新的自我!
由埋头画案练艺,到深入生活创新,范有信果决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步,成为他飞跃的开始,成功的发端,通往胜利的初阶,登向高峰的起点。
生活的大门向每一位艺术家敞开。但是走马观花者只能浏览风情,唯有下马采花者才能感知内涵。范有信深知“涉浅水者捉鱼虾,潜深水者擒蛟龙”的道理。数年间,他顶风冒沙入大漠,披雪踏霜下牧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度寒暑,几度春秋,他寻寻觅觅地走访,仔仔细细地观察,走一路,画一路。随着感性认识的加深,大西北再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许许多多的生动画面,在叠印,在化合,生活的阳光透过画家的凸透镜,慢慢聚焦,艺术的突破点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了!
有一次,范有信深入河西走廊体验生活,他偶生雅兴,和牧民一道骑驼出牧,行至中途,风暴骤起。说时迟,那时快,打着旋的黑风,卷着铺天漫地的黄沙,劈头盖脸地打来,仿佛要吞没一切,埋葬一切。久居都市的范有信何曾亲历过这样的场面?心头不免有几分惊慌。急切之中,只见骆驼们不待牧民吆喝,便自动围拢,一峰峰首尾相衔,腰背互贴,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牢固的城堡,把画家和牧民围护在中央,显得是那样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范有信仰望着高耸的驼峰,不由地想起了“高山仰止”的古训。骆驼呵,魁伟而健硕的骆驼,双峰肩起干钧重负、四蹄踏平万顷沙原的骆驼,寻常见它千百度,此刻才真正认清了它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底蕴!
事过不久,画家独自深入大漠腹地写生,又遇到了可怕的戈壁风暴。狂风如潮,飞沙似瀑,一瞬间,便把画家冲激得迷失了方向。正在危急的当儿,耳畔忽然听到一阵叮叮咚咚的驼铃声。这铃声,不啻是安全的信号、吉祥的福音。画家急忙循声而去,顺利地渡过危难,脱离险境。
通过这两次传奇式的经历,范有信形成了艺术的兴奋点,和骆驼结下了难分难解的翰墨缘。像诗人创造优美的意象时精心地选择生活形象那样,画家终于发现了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物——骆驼。从此以后,骆驼成为画家须臾难离的审美对象,成为画家心目中至高无尚的艺术图腾。
四
1987年,是范有信艺术生涯中极其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的代表作《百驼图》问世,不但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承认,而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早在叩响美术大门的时候,范有信就从父老乡亲那粗放的“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中,感悟到艺术王国里“厚积薄发”的道理。他知道:露出水面的冰山,只不过是整个冰晶体很小的一部分罢了。为了画好骆驼,自己必须本着“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精神,去瀚海弄潮,以便熟悉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闻驼铃如听音乐,观驼影如赏雕塑,痴迷得寝难安枕,食不甘味,画驼几乎成为他生命的第一需要了。他把骆驼视为灵物,当做榜样,看成朋友,逐渐地达到了骆驼即我、我即骆驼的“物我一体”的至境化界。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规律使然下,在十余次深入生活、五千余幅写生画稿的基础上,范有信的国画长卷《百驼图》应运而生了!这是一幅15米长、75厘米宽的鸿卷巨制,境界深远,气魄宏大,浓缩了茫茫瀚海,漠漠戈壁,是一幅规模空前的、全景式的骆驼生息图。一百峰骆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有的静静乎安卧憩息,有的悠悠乎漫步缓行,有的跃跃乎撒欢嬉戏,有的绵绵乎轻言细语,有的眷眷乎回望来路,有的勃勃乎雄视前程……画家的笔墨也极尽变化:酣畅淋漓的大泼墨,用来表现冬季骆驼饱满肥厚的肉膘和浓密丰盈的毛色;细腻流畅的线条,用来钩皴夏日骆驼那锋棱突起的刚健体格和脱毛换绒的形态;运笔时自然渗印的一道道明显的水迹,把骆驼表皮的皱折和皮下的肌理描绘得恰到好处;此驼和彼驼之间,既借浓淡对比区分层次,又凭互破手法构成关联,全画浑然一体,洋洋大观,在赏心悦目之余,有一股精神力量从画面透出,催人向上,励人奋进。
画驼不似画马、画牛、画驴、画鹰,有徐悲鸿、李可染、黄胄、李苦禅等一代大师可资效仿。在范有信之前,除了吴昌硕、黄胄偶作墨驼外,画苑里极少见到骆驼的踪影。因而,用水墨画好单驼已属不易,更何况要集百驼于一图呢?范有信明知无法可本,无据可依,无论可循,偏偏要独辟蹊径,自闯新路。他认定“骆驼是个吉祥物”,执意打开画驼的“冷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他发现骆驼是个名副其实的“十二不像”,竟然集鼠鼻、牛蹄、虎牙、兔嘴、龙脖、蛇眼、马耳、羊舌、猴脸、鸡腿、狗肚、猪尾等十二生肖的特点于一身。掌握了这些前人不曾道出、常人没有论及的特点,画家便取得了创作上的主动权,由必然王国大踏步地跨入了自由王国,终于成功地把骆驼变成了既有个性色彩、又有创新价值的特定画物。
人们说:范有信把骆驼画绝了!范有信画骆驼画红了!诚哉斯言!信哉斯语!确乎如此。《百驼图》的成功,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功,它是中国画坛继著名的《百牛图》《百驴图》之后出现的又一幅国画力作。画家画成了它,等于为自己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建造了一道凯旋门。仅在1987年一年间,范有信以《百驼图》为主,先后在中国的兰州、济南、太原、北京和日本的茨城举办了《百驼画展》,所到之处无不反响热烈,赞语多如满天星光。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赞其为“精神真品”,原全国政协常委刘宁一誉其为“堪称上品”,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夸其为“神似”,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节目称其为“稀世之作”……就这样,范有信和他的画驼,昂首奋进在国画艺术的丝绸之路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获全胜的远征。
五
掌声盈耳,鲜花照眼,成功联袂而至,荣誉接踵而来。从1988年起,范有信的画作年年都东渡扶桑,相继在樱花之国举办了4次个人画展,他还两次亲赴东瀛讲学,在日本国,“范骆驼”和他的“骆驼画”的影响可谓大矣!
此间,范有信的画驼不胫而走,有一千余幅在各类报刊发表;有十余幅被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收藏;还有许多流传域外,被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新加坡、南朝鲜、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好家珍藏;至于流入民间的作品,更是难以数计了!
在眩目的五彩光环的照耀下,范有信头脑清醒,步履稳健,他为自己写下“养精蓄锐,以待激锋而试”的铭言,置于座右。经过长时问的精神准备和力量蓄积,范有信确信自己有了冲顶的实力,他要“激锋而试”了——1991年盛夏访日归来后,随即投入了《千峰图》的创作过程,这是一轴规模空前的百米长卷,图中共画500头双峰骆驼,故曰《千峰图》。由“百驼”到“千峰”,并不仅仅体现为量的增长,而是质的飞跃的直接结果。这幅堪称巨画的百米长卷,前15米专画骆驼头部,意在借助特写手法,刻画骆驼人格化了的各种神态;中间70米仍采用大写意技巧,以泼墨为主,使笔墨较之《百驼图》更富变化;后15米线墨结合,以线为主,力图用新的技法为骆驼造型。这将是又一幅震动神州画坛的超大型巨作,因为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和突破性的价值。
人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的成功,以骆驼自喻的范有信从来都是言而有信、行之必果的。让我们且待来年春暖花开日,一睹《千峰图》的豪姿壮采吧!
(与傅金城合作,原载《金城》文艺杂志199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