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使用微信

为什么使用微信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你为什么用微信?调查数据显示,微信上个人资料60%是真实的,远高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度。与很多人一样,笔者当初使用微信的时候,只是把它当作短信或QQ的替代品,常用的无非就是即时通信来发送文字、语音、表情等。当然,时尚潮流是分类的,使用微信只是其中一种而已。不仅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也都在使用微信。为了通信和工作的需要,你可能就去买个智能手机,然后下载、安装、使用微信。

你为什么用微信?当我把这个问题传给我的一个好朋友M后,她的直接回答(第一反应是最准确最可靠最真实的!)是“微信沟通简单而快捷”。其实,笔者当初选择使用微信的时候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的,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小家伙还真的挺好用的,比QQ还便利,也更省流量,于是就坚持使用两年多。这样算起来,笔者我也算是引领时尚的人了,因为在两年前,还只有1亿人使用微信呢。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问卷星的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显示,81.73%的用户选择微信是因为沟通便捷,如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简单易懂,操作十分便利。发现微信简便好用后,又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样的口碑相传的效果是十分惊人的。假如每人传播十人次(有效),经过5轮传播,其影响人群将达到111111人次。在这种指数(几何级别)传播效应下,各种评价都会被快速创造和传播。

可能你已经习惯了使用微信给朋友发送消息时用手按住录入和输出语音信息,也习惯了摇一摇来查找和添加新朋友。当操作手法成为一种习惯,其他的操作方式就成了你排斥的对象。就像录音笔,按下就录音,微信利用的是人们在使用一种聊天工具时最容易想到和最容易使用的方法(苹果乔布斯的灵感)。

通常来讲,老年人是不大愿意使用新奇的科技产品的,他们嫌那些东西操作太麻烦不便于操作。但是,如果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只需要三个简单的手势(打开微信—点击录音键—按住说话)就能完成所有的操作,还不担心对方忙线(比如电话)。只需要两个简单的手势(打开微信—选择标注红色提示符的用户)就能查看收到的未读信息,想必老人们也会放弃打电话而选择微信了,他们所缺少的,只是还不知道有一种叫作“微信”的东西可以这样来与人联系。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如贵阳92岁老人冯熙麟使用微信倡议朋友“快加我”的现象并不少见。连老人都能无障碍操作和使用的微信,沟通便捷,当然更多人用。

如果你喜欢“苹果”,那你一定知道,装在信封里性能出众的bookair,最轻重量只有1kg。想象一下,身心俱疲的你携带硕大的重达数千克的电脑包上下拥挤的火车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乔布斯的团队以极致化人性化的设计,知用户之所想,故而其产品能赢得用户的肯定和赞扬。

如乔布斯的苹果一样,微信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保留着最主要、最常用、最基础的功能——聊天,其他的一切都是围绕聊天这个中心目标来设置和开发的支持平台。即使后来推出的微商城,也是基于聊天功能累积的用户作为基础的。“聊天”模块中,红色标注提醒你未读消息的来源和数量,点击即可查看。

朋友圈

“发现”模块中,“朋友圈”分享的图片来源于手机即时拍照或相册收藏的图片,这些更多来自现实生活的图片和配发的文字能极大地增加被关注的概率,发送者与接收者能同时感觉到分享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拟的字节(有图有真相)。调查数据显示,微信上个人资料60%是真实的,远高于互联网信息的真实度。用户自我展示和信息分享的诉求得到了满足,主体的参与性大大加强,如此一来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能稳固和扩展。其他如“扫一扫”“摇一摇”“附近的人(通常1000米以内)”都是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实现用户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发现新“朋友”的愿望。

“通信录”模块中,用户可以直接从QQ和手机通信录中导入新朋友(名单信息),实现了三者的同步和融合,免去了查找和输入信息复杂的操作,也有利于防止手机通信录的丢失。而在“雷达加朋友”功能中,则是帮助用户将想要了解而尚不知情的对象加以关注(通常在用户附近)。如果你在暗恋某人,那么你可以寻求“雷达加朋友”来帮忙,当然,后续的工作还得你自己做!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更多选项的“设置”,选择“关于微信”就可以看到你现在使用的微信版本号(2014年1月28日发布5.2版本)。如果你继续选择“检查新版本”,则可以找到微信最新发布的修订版本或新版本。与很多人一样,笔者当初使用微信的时候,只是把它当作短信或QQ的替代品,常用的无非就是即时通信来发送文字、语音、表情等。如果现在我们只把微信作为一种纯粹的通信工具,那不仅委屈了微信,也浪费了我们的智能手机。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微信的操作方法和使用功能,实现更大的沟通价值,你可以在“关于微信”模块中点击“功能介绍”和“系统通知”,可以瞬间让你成为“微信达人”。微信是一个交互沟通平台,用户的体验度至关重要,这是微信广州研发团队极为重视的内容,也是微信的优势所在。自2011年初至今,微信一共发布了上百个不同的版本,每一次改版或修订都对模块功能、操作方法、界面设置等进行了优化和延伸,不断提高、改善用户的体验度和舒适性,把最初使用微信的机械行为变成习惯行为,把习惯行为变成思想动力。

表2-1

表2-1列举了微信的12个版本,目前微信研发团队一共发布了各种版本(含修订版)近百个,平均约10天就优化、更新一次,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都在持续改善,用户所能达到的目的也在不断加深和拓宽。总体说来,微信是越来越体贴,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与用户融为一体,成为筛选资讯、释放心情、沟通互动、生活服务的“小秘书”。那么这位“小秘书”下次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大家都在使用微信

时尚是什么?时尚就是当下的热词,比如微信。潮流是什么?潮流是大家都熟悉的动作,比如按住说话发送语音。时尚潮流就是大家都在用微信。当然,时尚潮流是分类的,使用微信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微信有一个很时尚很fashion的名字叫“WeChat”,我们都在(用微信)聊天,我们代表多数人,那么你呢?就像一群孩子在玩“一起来滚雪球”,你却在看他们玩耍。这时候,他们是多数是时尚,那么你呢?

想象一下(Imagine this),在你还不知道微信为何物的情况下,突然有一天你的朋友们都在使用微信了,而你还打电话、发短信、上QQ、写邮件与他们沟通,这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减少与你的联系,这时你就很无辜地成为了被孤立、被边缘的对象。不仅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也都在使用微信。当你知道他们都在用微信互相聊天异常火热,你很可能就会去了解微信到底是个何方神器。为了通信和工作的需要,你可能就去买个智能手机,然后下载、安装、使用微信。那么,恭喜你,你现在是微信“潮人俱乐部”的会员了。其实,笔者我最初关注和使用微信也有这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项微信使用情况调查显示,约82%的微信用户是受到朋友同事的影响而加入微信会员队伍成为新“潮人”的,他们又会对尚未使用微信的朋友圈产生同样的影响,这就是群体效应。当媒体上、空间里、商店中频频出现“微信”时就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产生影响(积极方面),我们可能就会去关注它、接受它、习惯它,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不能超然于世外。虽然是不自愿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强制性的。微信快速增长的用户群体构成了社会的一种时尚潮流,大家都在用,再不用就out了。

表2-2

作为一个经常用手机上网的手机控,你一定为每月的流量不够用而发愁。50M能做什么?每天上网看几页新闻,浏览几幅图片几天流量就归零了。如果你的手机开通3G功能,那么50M只需几个小时就成负数了。网络时代,流量就是金钱,如何节省流量又不影响通信成为手机一族共同的烦恼。

如果有一种聊天软件能大幅度减少流量的消耗,相信你一定会鼓掌欢迎。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微信之“微”,不仅在于其操作便捷,还在于其较小的流量消耗。表2-2的数据展示了微信的流量消耗情况。

微信有着精心设计过的通信协议,后台挂机一个月消耗约1.7~3.0M流量。网络不稳定导致重复登录和启动流量消耗会有所增加。手机智能时代,流量就是生产力,省流量就是竞争优势。虽然实际消耗的流量与理论数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相对于其他通信软件(含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微信所节省下来的流量仍然对手机控们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

节省的不仅是流量,更是金钱。以短信为例,1M流量微信约能发送1000条文字消息,约需0.3元。手机发送1000条文字信息需要100元。手机拨打电话存在占线、漫游费、不满分钟都要计入等,发送微信消息对方登录就能收到信息,也不用担心漫游费和通话时长的被“延长”。微流量,成为微信扩张的一件强大的武器,这也是电信运营商与微信“对嗑”的主要节点。

你已经在使用微信了,你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微信。那么,你是否想过,是谁在使用微信呢?你是否想知道,是谁构成了微信庞大的用户人群呢?

其实,就是无数的你、我、他——他们构成了微信的用户群体。关注一下你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从事酒店、旅游、商业、娱乐、餐饮、糖酒、媒体、文化等行业的管理人员和时尚白领是使用微信最集中最主要的人群,文化程度一般在大专或本科以上,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交和情感诉求,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较高。这些人群年龄在20~50周岁之间(含大中学生),其中接近九成的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微信,规模超过微信总用户数量的八成。

来自速途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一次以上(含)的人群比例为73.4%,每天使用微信5分钟以上(含)的人群比例高达71%,主要使用微信与朋友同事进行通信互动分享。微信是一个公共交互平台,用户人群的集中是其自然发展的结果,这些人群代表着社会的主体消费力量,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各种机会)。了解微信的主体用户群体后,就能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制订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定期推送和宣传方案,变被动使用为主动参与,打造属于自己的微信商城(后文详述)。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相信你一定会对各地的那些美食垂涎欲滴,笔者也不例外。当视觉的美感化成味觉的欲望,你还能无动于衷吗?当触觉的操作变成味觉的享受,你的味蕾还能处于“冬眠”状态吗?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吃货”的时代。“吃货”,你的福利来了,还不用微信满足食欲!足不出户,轻动手指,“味觉魔术师”即刻为你变幻出诱人的美食,让手机来满足你的味觉。

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为12.3亿户(部),可谓全民手机,普及率约92.5%,使用手机上网人数为8.2亿(工信部)。每周手机上网超过一小时的网民约为5亿(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的微信用户超过4亿)。Google的调查(2013)显示,智能手机中约95%的用户利用手机查找本地信息,其中餐饮、酒店、旅游、美食所占比例均接近或超过半数,96%的人会立即采取行动,数据充分说明大家对于美食相关的信息的真诚关注和超强行动力,这与“吃货”们的懒床行为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美图中国

微信风行后,在“朋友圈”晒美图(美食美景美人)已经成为圈内新的小时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的美食只是美食,大家的美食就成了美食汇。在第一批美食“吃货”们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称“吃货”(吃货也时尚!)加入微信“朋友圈”。笔者一个名叫“燕子”的朋友就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各种美食,引得无数“英雄”口水直流。“微风行”,让美食更流行!

不仅是美食,在圈中经常爆出的还有美图:张家界、神农架、三亚、三峡、丽江、厦门、西藏、普吉岛、日月潭、迪拜塔、大峡谷……地球被手机控制,手机被微信控制。“微世界大精彩”,你只在方寸之间,却看遍了整个世界。因为视觉与味觉本就是邻居,他们经常进行信息共享,所以视觉也就变成味觉了。当数亿手机微信用户汇成美图的海洋,手机上的中国,不就是美图(美丽)中国、美食中国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