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前文中已有叙述,微信重建了一个心理和情感上的“社区”,“朋友圈”是社区,6亿人微信就是大社区,这让我们对“地球村”理解更为直观,因为我们就在使用微信。村,本是对基层人类聚集区的称呼,一般地理范围不过数平方公里。而地球是表面面积超过5亿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的星球,将地球比喻为村落,侧面反映的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的发达极大地缩短了物理位移耗费的时间。以日常相对论(感知)来看,以时间为参照基准,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距离的压缩,世界宛在眼前,触手可及,时空被悄然“压缩”。
在大数据时代突围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人们的活动范围极为有限,日行不过百十里(1里=500米),孔子周游列国(方圆不过千里)和八百里加急快报(驿站)就已经是伟大的壮举了。在今天,方圆千里不过一个省区而已,八百里不过是高铁70分钟的路程而已,而网络几乎瞬间就可以抵达,地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不再是个庞然大物了。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那么这个压缩的“地球村”单位有效资源的密度就很大,相对的单位开发成本较低,在这个“剪刀差”效应下,蕴藏着很多的机会,比如电商、微电商。
互联网的出现将“地球村”从话题变成现实,将相对封闭的信息独享环境变成了较为开放的信息共享环境,获取信息的成本无限接近于零。特别是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诞生,实物的数据化正在稳步推进,数据就是商品,数据就是资源,数据就是经济,数据就是一切……我们就生活在数据的“虚拟”社会中。
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以数据为例,我们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有效数据选择、虚假数据甄别、海量数据分析等问题,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中,让数据变成效益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单靠个人无法完成巨量的运算,要想将信息从虚拟的数据格式转化为可视的行为指导,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工具,于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应运而生了。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社会里,日常生活、商业运营、经济行为等实现程度极高的智能化,事物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人们以数据的形式消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之高令人震惊,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数据分析将直接跨过支柱产业成为基础产业,部分事物甚至可以实现“超时空”位移(思维感应)。
让我们来远观一下微信,说了这么多它的好特别是它的价值,似乎微信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似的。其实,微信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宝藏”更不是俯拾即是,唾手可得。与其他的互联网应用一样,微信同样存在着风险,尤其是诈骗钱财的事情不时发生,这为微信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没有攻不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微信上的安全风险其实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是当事人和用户需要具有安全防范意识,懂得控制风险的技能,提高警惕,就能化解隐患于无形。
微信上被骗一般都是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无论是冒充好友套取用户信息,还是假装微信官方和银行机构发布的诈骗信息。在微信类应用甚至手机通信录中,建议用户不要使用真实名字,只需采用朋友圈常用的名称或代称即可,比如“美猴王”“厨神”“阿炳”“大兵”“老C”等。用户信息泄露很重要的一个隐形渠道是用户在安装应用时,默认了软件对用户通话、短信、手机号码、地理位置、关联应用等信息的获取,只要勾销这些默认的设置(root),就能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流失和泄露,也能防范大部分的诈骗事件。
让安全不再成为隐患
一些冒充好友发来的消息,如谎称手机丢失、微信等账号被盗,需要你发送相关信息,特别是涉及验证码、支付密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保险单号码时需要特别提高警惕,一定要通过你的验证,验证问题如出生地点、毕业学校、喜爱食物、某月某日去过某地等。为防止双重、多重、连环骗局,尽量减少用本手机对发送信息者通话确认,防止在验证时落入二次骗局。在核对微信官方、银行机构等组织发送的消息时,不要联系对方提供的号码,可直接联系这些单位公布的正确的联系方式进行确认。
而在日常使用中,用户在公共场所的电脑和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上应避免登录自己的个人账号,包括网银、空间、论坛、网购账号、电子邮箱等。设置的密码和密保问题不要过于简单、大众化、容易联想,对自己的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经常进行病毒、木马的查杀,浏览的网页如果不是十分重要,建议清除使用痕迹,来历不明的软件慎用或不用。存汇款、信用卡消费、实名购票等票据不要随手丢弃,应有序保存或彻底销毁。关注朋友们最近的状态,经常进行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加深感情,还能有效防范诈骗。
对于一些非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诈骗,如陌生交友,应采取慎重的态度,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减少诈骗伤害的有效防范。交往不深的,切忌轻易地完全付出自己的感情;未经确认,更不能输送大额款项;发觉异常,及时向信得过的好友或警察求助。方法还有很多,怕就怕“网盲”在高手中“无知无畏”。
目前,利用网络、电信等方式的诈骗,大多采取的是获取当事人的手机号码、网络应用密码等进行的。其实,犯罪分子一般并不能获得当事人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关键的敏感信息,很多时候是你在“帮助”犯罪分子对你行骗。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防范意识,掌握防控技能才是规避微信安全风险隐患的核心。在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你还是一个“网盲”,要不远离网络(不现实吧),要不就让自己强大起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谚语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常常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现象),而怀疑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难以证实的消息,似乎虚拟与真实之间有着无法弥补和连接的巨大鸿沟。与此相关,还有一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网络上你也一定能经常看到:灰色收入。所谓的灰色收入一般指隐形收入,难以统计和概括,介于白色的合法收入和黑色的非法收入之间。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对某种事物的判断并非只有黑和白两种,在黑白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
与黑白的划分存在模糊地带一样,虚拟与真实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过渡地带,即虚实同时存在的部分。这说明,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是存在关联的,是一组相对的关系(而非绝对),并不能彼此完全割裂和独立。这并不难理解,比如高楼,顶层很高(虚),底层很低(实),二者之间是由中间楼层串联起来而不是凭空存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某某沉溺在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不归路”的新闻报道,似乎互联网就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似乎互联网就应该承担“毒害青年”“误人子弟”的骂名。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少年,真的是因为互联网而变成了不良少年吗?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距离有这么大吗?
其实不然。互联网的本质只是一件工具,帮你提高效率的工具,主动权在你而不在它,你可以利用它而不能被它利用。至于结果,要看使用者如何利用这件工具,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利用互联网成了商业巨鳄、亿万富翁,有的人却利用互联网疯狂游戏,万劫不复。在本质上互联网与菜刀没有任何区别,都只是工具,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但是你不能因为有人在菜刀下伤亡,你就指责菜刀,判它“死刑”。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它开始以“工具”的身份为基础和圆心,向其他方向发展,开始超越了工具的功能和含义,并慢慢独立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认清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虚拟与真实的距离了。真实是虚拟的基础和前提,虚拟是真实的提炼和升华。就像你持有的公民身份证,虚拟的是个人数字化的信息(描述),真实的是,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这时候,虚拟与真实的距离只有0.1cm远,比眼睛到耳朵的距离还小。那么,你还认为虚拟与真实有着极为遥远的距离吗?
进入本小节之前,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冰岛:国家破产的惨痛经历
冰岛,一个多么美丽而又浪漫的国度,曾经是多少人梦想去旅行、居住和移居的地方。然而,这个国家与很多苦苦挣扎的企业一样,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没错,是冰岛国家破产。
2008年10月10日,eBay公司英国站网页上出现了一则“拍卖冰岛”的公告,有“卖家”在其所打出的广告中幽默地写道:“这是买下一个北欧国家的绝无仅有的好机会,虽然无可否认这个国家在财政上稍微有点糟糕。”此外,该“卖家”还特意注明了著名的冰岛摇滚女歌手比约克并不包含在该拍卖的范围之内,而且竞拍成功者必须亲自到英格兰的克罗伊登郡“提货”。虽然带有不少的“附加”条件,但仅仅99便士的起拍价吸引了众多的竞拍者,短短数小时内拍价已升至1000万英镑,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竞拍的人还在不断加码。
以上不过是人们开的一个玩笑,不过要是看看冰岛所面临的危机,恐怕就没人能笑得出来了。
2008年9月18日,冰岛雇工联合会发布的报告称,冰岛的食品价格在过去3个月里已经上涨了5%。2007年8月,1万克朗还能买84升柴油、33块面包,而在2008年8月就只能购买55升柴油、26块面包了。以外币借款的冰岛居民更是背上沉重的还贷压力,2007年8月的40年期的3000万克朗(约合31.8万美元)贷款到2008年8月仅仅一年,还款总额(本金+利息)已达4430万克朗(约合47万美元),上涨48%。
2008年10月6日,冰岛金融系统的恶化几近失控:冰岛克朗对欧元的汇率下滑了25%以上;雷克雅未克股市上的所有冰岛银行股票被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则把冰岛的信贷级别从A-降为了BBB。当时的冰岛总理盖尔·希尔马·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时他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并确保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便利。冰岛政府此举的“勇气”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政府救援计划的7000亿美元不过占美国GDP的1/20,而冰岛三大银行资产总值,却是该国GDP的9倍!
过去5年,在金融信贷和地产投资的推动下,冰岛平均每户家庭的财富增长了45%。一夜之间,这些财富急剧缩水,冰岛居民也都从富翁真正变成了“负翁”。
眼下的惨不忍睹,让人很难想象就在不远的2005年,冰岛还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975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冰岛的福利几乎无所不包:生病不必发愁,因为医疗费用几乎全免;上学不用掏钱,直到大学都是如此;孩子多不必紧张,每个不满18岁的孩子政府都会发放足够的生活补贴;失业后的福利金与上班时所赚工资相差不大;病假、产假期间不仅几乎全额领取工资,即使公司裁员,对这部分人也有“豁免”。
然而现在的状况是,冰岛欠世界350亿英镑,也就是说每个冰岛人欠11.6万英镑(约136万元人民币),冰岛将不得不面对破产的窘境。
依据过往的经验,金融危机发生在冰岛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要知道冰岛人素以行事谨慎小心著称,冒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冰岛人被认为是北欧最勤奋的工人,他们平均每周工作47小时,而其他北欧国家的居民只工作38小时。冰岛的贫富差距也非常小,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冰岛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冰岛人只要想工作,就一定有活干。而现在,就像当地一个接受电视台采访的银行职员说的那样,“不排除过段时间后就得脱下西服,穿上捕鱼装的可能”。
信贷危机出现前,冰岛金融和投资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热潮,触角伸至整个欧洲。而现在,如果冰岛崩溃很可能会引发全欧洲的联动效应。等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冰岛的经济曾极度依赖于渔业,并因为这一生物资源和周边国家发生过数次冲突,其中就包括和英国之间著名的“鳕鱼战争”。近年来冰岛在金融行业方面的突飞猛进使这个北欧小国脱贫致富,一跃成为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没想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再一次使其和英国这个老冤家对上了。
因为自然资源贫乏,冰岛人明白靠捕鱼维生是没有可能让国家富有起来的,所以他们便大力发展金融业,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社会经济资源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冰岛的银行开始了无节制的借贷,用5.45%的利息吸引整个欧洲的储户,构成了几乎整个冰岛的银行系统的三大银行在宽松信贷的基础上迅速扩张,其联合资产5年之间增长了10倍。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冰岛的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冰岛的净外部负债超过了GDP的2.2倍,为其经常账户收入的3.7倍。
简而言之,冰岛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利用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本,然后投入高收益的金融项目,进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增值链中获利。这种依托国际信贷市场的杠杆式发展,收益高但风险也大。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一个国家可以搏杀于全球资本市场,参与金融利益的分成,并攀上全球金融生态链的高端,但前提是有足够强大的实体经济做支撑。从经济规模看,冰岛并不具备这种实力,不止如此,冰岛还把发展经济的筹码过多地押在了虚拟经济上,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胆大的“赌徒”并不只是冰岛的银行等金融业,它只是众多“赌徒”中的一员,而且是很守规矩的一员。银行等金融机构率先倒下的原因不是玩得过火了,而仅仅因为冰岛金融业在国内经济的比重过大,而国家实体经济则太过脆弱,政府无法承担虚拟经济所遭遇的重创,最终导致了“国家破产”。
依旧乐观的冰岛人希望能尽快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缓过气来,他们并没有绝望。离开了金融业,这个北欧小国还有火山地貌、地热喷泉、米瓦登湖和独有的PUPIN鸟(冰岛国鸟,其实是一种奇特的鸭子。像鹦鹉,羽毛斑斓耀眼,嘴巴宽而短),重操旧业的冰岛人将在南柯一梦后重新体味平实生活的幸福。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冰岛作家哈德尔·拉克斯内斯曾经说过那样:“人世间的喧嚣聒噪终将停止,所有荣华富贵都如过眼云烟。当一切都结束后你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咸鱼。”
(节选自商界评论,有改动)
这个故事与同为北欧的诺基亚的结局有点相似,令人痛惜、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不过在这个故事中,冰岛的居民并没有放弃,他们重获信心,共建家园。读罢此文,你是否对虚拟经济感到恐惧?你是否觉得电子商务潜藏的风险太大?如果这句话被马化腾、马云听到,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电子商务并不是虚拟经济,它只是一种以实体经济(产业)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也可以被理解为商业营销的工具。
与冰岛的虚拟经济(金融)不同,电子商务的所有交易信息对应的是实体的商品,是具有商品“保证金”的,顾客有能承诺“提现”的保障,就像纸币需要以黄金等贵重金属硬通货作为保证金一样。一旦商品脱销或断货,该商品的在线交易就不能进行,虚拟的数据交换就不会发生,风险就能可视和控制。2008年9月从美国爆发、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就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股票、信贷、基金、期货等)超过了实体产业(经济)的规模,大量的经济泡沫(如为信用等级不足的人群开发出的次级房贷)破灭造成大量财富流失的严重后果,如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总值超过国家GDP的9倍。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全行业规模约10万亿元(商务部发布),占GDP比重仅为17.5%;社会网络零售(电商交易)1.85万亿元,比重仅为GDP的3%。实体产业基础较为牢固,经济发展较为稳健,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预示着电子商务特别是微电商潜力十分巨大(占比提高1%就能增加近6000亿元的交易)。
2014年的4月20日,是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纪念日。20年时间里,从64K到100M,速度提高了近1700倍;20年时间里,我国网民几乎从零累积到近7亿,增加何止千万倍;20年,我国网站从零增长到350万,交互数据流量全球领先;20年,从固定电话手拨上网到移动无线极速上网;20年,从PC—PC的互联网到O2O的物联网;20年,我国网络专家从钱天白发展到李彦宏、张朝阳、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丁磊、陈天桥等一大批IT互联网领军人物……就连微信也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在我国互联网“入世”20周年之际,笔者特选文章一篇以资纪念。其他同类文章,读者自行查阅。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变革才刚刚开始
对于一初生的婴儿而言,20年意味着他可以正式行冠礼;对于一新立的企业而言,20年意味着它进入了成熟期;对于历史并不悠久的互联网而言,20年却意味着天翻地覆。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至此,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上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201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的光阴。
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偏远山区的民众,还是一线城市的精英,但凡社会里的群居者,都或多或少地被互联网进入中国所掀起的浪潮所波及。互联网对于许多个体、家庭与机构的改变,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彻底而深远的”。
至少从现象上出发,作为一种工具的互联网已经成为6亿网民生活中的“水与电”,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这也使得断网几乎就意味着“惩罚”或“囚禁”。并且,这样的趋势还在不断蔓延,网络将吞并所有的人群,此并非什么值得惊叹的预言。
互联网二十年
将互联网看成一种工具,并无大碍;但如果只将互联网看成一种工具,那必将在互联网普及和演化的洪流中被冲垮,因为互联网早已超越了“工具”的原始范畴,开始具有了一些智能化的功能。技术、自然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带来的将是世界秩序的重构。凯文·凯利曾言:“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与传统将技术与人类生命对立的观点不同,凯氏主张人与技术的融合,并预言技术与生命的重叠将不断增加:一个“失控的世界”正在到来,一种“新生物的文明”即将出现。
凯氏20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现实。那些原先对互联网不屑一顾的人受到了“惩罚”。那些虽然被动卷入了互联网,但依旧将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工具的个体与组织——无论他(它)现在多么强大——未来也将会为自己的迟滞付出代价。互联网的接入,首先意味着信息垄断时代的离去,其次则开始宣布机遇、资质与合法性垄断的消解。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功挑战了原先的商业模式,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同样在对传统金融垄断格局说“不”。尽管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每做出一次挑战,初期都有大量失败的牺牲者,但低廉的成本和如潮水般涌来的试验者,终究会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垄断堡垒的顶峰。
互联网时代,线性的思维方式(单向、片面、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与网状思维方式相对应)只能换来同行鄙夷的目光,扁平化、碎片化、网络化、立体化的观念,才能把握和制造新的机遇。不按既有规则出牌、跨界混搭,多彩甚至无厘头的想法,成为各个业界出奇制胜的法宝。当然,互联网改变的远非我们的经济、生活图景,它对政治、社会的改变也同样深远。
传播学者师曾志创造了“新媒体赋权”概念,意指互联网赋予大众更多的表达权。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远离唯一性,自我意识增强)的特点,公民的发言不再需要借助大型传媒机构;由于互联网无限的开放性,传播范围可以远超报纸广播电视;由于互联网天然鼓励互动,信息汇聚、观点交锋、行动酝酿,也纷纷成为可能。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官员而言,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感受便是:网络实在太“可怕”。
20年前,互联网在中国仅为初生,但20年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事物,一种观念乃至一种秩序。但必须声明的是,互联网天然对时间不感冒,时间意识的缺乏是互联网及其互联网滋养一代的重要特征;或许恰恰是因为互联网对时间的“无感”,所以格外强调空间的扩展。正如今天以80后、90后为主的互联网一代,十数年来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网络本身很少在其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个性化、个性化的新兴事物,则时刻吸引着这一群体。
互联网没有春夏秋冬,互联网也没有黑夜白昼。线性的时间意识必须让位于网状的空间意识,时间在互联网世界里是潜移默化的,全球网络层面的交互则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在网络或者不在网络中的个体与组织。我们深刻地感触到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内容采编、发行渠道、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冲击。但现实并不会让我们排斥网络,相反,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警示我们:变革早已开始,新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只有拥抱网络,只有适应网络,只有接受互联网对我们世界的改变并用互联网改变其他的事物,我们才能获得新生。就此而言,不仅是报纸如此,所有的个体与组织亦是如此。
(来源:南方都市报。有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