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到这里,读者们也能感知到,本书即将结束。那么,在完结之前,对全书作一下简要的回顾,你从微信这里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微信带给了哪些不一样的感想呢?
数月书稿准备,笔者与微信朝夕相处,就像一位老朋友,时间越长,了解越多,感悟也就更真切。首先是对时机的把握。要知道,腾讯确立“微信”项目是在2010年11月18日,那是个什么日子读者们还有印象没有?仅仅在此30天前,即时通信软件KIK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登陆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这款App应用在短短15天之内就收获了100万用户,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关注,作为IT互联网行业的“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敏锐地感知到了类KIK应用的广阔前景。可以说,是KIK触发了张小龙等人敏锐的神经末梢,或者说是张小龙等人准确地把握住了良好的时机。
受到启发的还有小米科技。经过紧张的准备,小米开发团队立即投入研发。2010年12月米聊诞生了,这款仿KIK的即时通信软件也迅速累积了数百万的用户,这既给张小龙等人以极大的震惊和压迫,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目标。由于研发周期很短,只有一周时间,可以说在匆忙之中完成的,来不及对用户和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米聊的应该功能极为简单,加上小米的综合用户群体相对较小,这样腾讯团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为微信的推广和用户的移植(QQ)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比它们的图标,米聊与微信的“长相”是不是有点像呢?两者概念都是两个人靠在一起窃窃私语,说着悄悄话,图像本身传达出的就是一种以私聊(非公共空间)和分享的应用平台。“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英雄不问出处,微信能吸引大量用户,当然是成功的,理所当然是好猫是英雄。
腾讯对时机的把握不仅在于对已有事物的研究和改进,还在于对未来感的预测和把握,努力将“未来感”变成“现实感”。QQ发展到今天(2011年),已经在PC和手机(pad)两大终端载体之间成功对接和移植,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亿多人(次),接近总人口的一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适用人群,不可能再大幅增加。另一方面,QQ的体验度和黏性在持续下降,这些读者们都能亲身体会到,类“水军”越来越多,攻势越来越猛,牛皮癣小广告满天飞,QQ已经沦为纯粹的营销工具。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逃离QQ,很多暂时还没有逃离的人“在铺天盖地的轰炸下中弹身亡”,最终成为“僵尸”,一动不动,偶尔改下“墓志铭”。开发全新的应用产品、营造全新的应用环境成为未来必然的选择(2013年初腾讯将微信作为战略重心)。
2010年智能手机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用户增长以千万计。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将是未来的主流。同时,基于智能手机的各类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此类应用当时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米聊),13亿人潜藏的巨大用户群体意味着KIK、米聊之类的即时通信未来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握未来才能拥有现在。在这样的形势下,腾讯广研中心暂停了QQ手中邮这个正在开发的项目,抽调来人手组建微信研发团队,CEO马化腾亲自督导、“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亲自带队全力开发微信。微信团队由10多人陆续补充增加了80多人,投入的资金数以亿以,力求增强对未来的掌控力。
其次,充分重视和持续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开发只是产品的生产环节,只有将产品销售出去并“黏住”顾客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开发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正如张小龙等人“注重用户体验度”所要求的一样,微信的用户体验度很高,情感舒适度也不错,按住说话免却了烦琐的打字操作,扫一扫让查找和添加朋友(信息)极为简便,摇一摇更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动作(类似苹果),“朋友圈”在破碎的社区关系中再造了一个“情感社区”……细节成就“完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创新,让用户的主体参与性极大提高,良好的互动性成为保持微信活跃度的重要动力。除了基本的操作手法,微信还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让用户通过微信能“做更多的事”,用户能不断从微信上获得新的惊喜,这构成它的主要竞争力之一。
再次,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中,把人作为所有动力(如新的消费热点)的来源,把人作为所有衡量标准(如顾客的满意度)的依据,把人作为一切事物存在(如类微信的出现)的前提。从用户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用户的评价来调整和改善服务质量,注重与用户的沟通互动。
除了以上这些,微信对我们还有什么启示吗?当然有,很多很多,比如适时地创新,比如对灵感的发掘,比如在差异化中寻找新的际遇,比如……笔者不能代表读者来总结,你还是自己去发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