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城市管理中新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研究

关于城市管理中新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城市管理中新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影响研究_世界传媒产业评论殷俊 李月起摘要: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新媒体的崛起为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平台。

殷俊 李月起

摘要: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新媒体的崛起加速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进程,并在构建网上信息公开平台、建立网络政务互动机制、重视App对公民参与影响等方面,提升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整体效力。新媒体助力人与城市的同向和谐发展,作为人的生命的“延伸”,新媒体是公民“生命体”的代言,其反映人的利益、情感、成长,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一脉相承。未来,智慧城市将在云技术和大数据时代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管理新媒体公民参与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2013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2018年将达到60%[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现代传媒科技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深入,公民对于城市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作用和优势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推动和加快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是当今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城市主体的公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加上转型社会对于城市公共生活“公共性”呼吁,公民参与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前不同,当今新媒体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进程。

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是“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对城市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整体管理”[2]。从宏观层面,城市管理涉及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医疗卫生、教育、市政建设等诸多方面。在公民的视域中,城市管理通常包括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和市政设施、市容市貌、水电气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与广大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关于公民参与,从政治角度上指的是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从公民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参与对于与自身相关的一些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等。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即在社会的分层和分工逐渐明确、公民需求日趋多样化、利益集团形成并不同程度介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公民对城市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倡公民参与的城市管理,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形成合力、强调公民参与的城市管理,不是简单地把公民看作城市管理的对象,而应该看成是城市管理的积极行动者;不是把公民当作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而是向他们提供参与城市管理的各种机会;不是只让公民仅仅了解决策的结果,而且还应该让他们参与城市管理决策、实施、监督的全过程。

新媒体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发展进程。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传播技术而产生的各种交互的信息传播平台,是强调受众广泛参与沟通和交流的传播媒介。在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多网融合发展的时代,网络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借助网络强大的串联和整合的能力与效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并在发展建设中逐渐形成了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城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民主法制逐渐深化,为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公共决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在信息化、开放性的城市中,公民运用媒体参与城市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借助于新媒体的特征和作用,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限”到“多元”的转变,公民可以更畅通地获得信息,其控制信息资源的可能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由于市场具备了自发性,偶尔会出现“市场失灵”,公民意识在城市管理中,尤其是与其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和市场无目的性发展调节,公民需要借助合理的渠道进入城市公共决策制定、执行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以此表达自身利益倾向,影响政府决策导向。新媒体的崛起为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平台。1999年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上网年”,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试运行,政务网站“中国上海”“首都之窗”等应运而生。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成为中央及各地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3]。政府通过网络发布了省情、城市规划、物价动态、环保交通、网上举报等信息,公布了网上办事的流程,在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新媒体的“快速”改变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深度”。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形态中,公民拥有不同的诉求,并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种“诉求”背后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会上升到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中,必然会深度影响甚至改变制定政策和管理方式,影响到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决策从制定、执行、监督的每一个环节,公共管理者也无法去回避和忽视公民参与行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将进一步有助于使公民的“个体性”转化为“公共性”,发挥公民资格,实施公民自治,推进公民社会的进程,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对管理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其传播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英尼斯(Harold Innis)认为,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国家趋于平等自由,传播的平民化、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以及互动式的信息交流,都成为民主社会的推动器。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环境下,使公民的“个体性”转化为“公共性”,公民资格得以发挥,公民自治加快实现,公民对管理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最终推行,形成现代民主的城市管理模式。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创新城市形态,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今天,新媒体与智能城市的高度融合,媒介双向互动传播的显著特征,是新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作用,提升公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整体效力。

构建网上信息公开平台。新媒体发展与自主、即时、互动的传播环境的形成同向共生,昔日地方政府在决策权集中、信息相对较封闭系统中进行公共决策已不太可能。新媒体在公民参与运动中被广泛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已成为公众政治的民主发声器。2012年年底,政务微博总数已突破6万个,20个部委[1](含下属司局)及部委级组织落户新浪微博,“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公民可以通过“关注”和“被关注”等形式集合力量,以“围观之力”揭示、督促、改变或改进城市卫生、医疗、环境等城市问题。除了发展较成熟的微博以外,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政务微信,拥有着“智慧”的政务办事服务平台应用,如通过智能化信息库建设,让公民通过微信客户端,根据其自动性的需求进行内容选择,及时了解政务信息、办事流程,并以此回应公众的咨询、投诉等,如重庆市纪委监察局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政务微信“风正巴渝”,这也是第一个全国省级纪检监察机关政务微信,较好地实现政民之间“点对点”的客户服务系统。

为了避免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度高、满意度低的“二律背反”,应该进一步提升公民参与和信息公开程度,避免符合大多数公众的权益因为“声音小”而没有被重视。网上听证会制度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项听证会形式,其中陈述人陈述观点、听证人提问、陈述人辩论、主办方小结等各个环节都在网上进行,广大网民可随时在网上浏览听证情况,对陈述人的观点表示赞成或反对,并发表意见。举行网上立法听证会是对以往在现场进行听证方式的创新,可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广度和深度,是一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最新实践。

建立网络政务互动机制。政务网络问政机制包括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机制、运行保障、问责机制等。新媒介带来的公民参与“强度”的变化,也给城市管理中的公共决策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新媒介强化了环境中“需求输入”对公共决策系统的影响,使得公共决策系统面临更多的诉求与压力。政府公共决策系统必须与新媒体的发展相呼应,引导和释放来自公民的参与管理的需求和压力。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郑州、沈阳等六个城市设立了“两会说吧”红亭子,没有任何限制,让公民畅所欲言,献言献策。

重视App对公民参与的作用。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App(Application)以强大的兼容性很容易在各种平台上移植和进行数据交换,通过这些App结合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4],公民很容易通过手中的移动终端或者家庭终端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新媒体融入智慧城市的方式恰好体现在App的功能上,公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实现或逐步实现与智能交通系统、智慧电网系统、智慧建筑系统、城市指挥中心、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管理、智慧医疗的连接,以此参与疏导交通、保障医疗、城市应急、政府决策、食品安全等,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在前新媒体传播时代,传播行为是人对传播载体、传播工具的施动行为,人对传播工具的使用是孤立、片段和零散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人对新媒体传播载体、传播工具高度依赖、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把形象、活动、思想细节的呈现视为生命过程的传播[5]。哈贝马斯(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在比较广泛的市民阶层中最初出现时是对家庭中私人领域的扩展和补充。”[6]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对话性的概念,它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而随着时代和媒介的发展,新媒体构建出了更趋近自为的公共空间[7]。自为呈现出新媒体语境中网民在精神空间层次的较大拓展,传播载体随时呈现人的形象、感官、行为、想法、活动,传播空间与人的生命空间实现同步;互联网的匿名性或部分实名性使进入公共空间的主体性特征模糊[8],传播主体扩展到理论上的任何人,这些数量相当巨大的传播主体都各自拥有又相互连接起或私人或公共的传播空间,在新媒体传播连接的精神空间中,私域与公域的边界模糊不清,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似乎又有了新的诠释。在这样边界模糊的自为空间里,网民自主编码—译码—解码,掌握、控制、制造、交流、分享信息,主导或参与传播的进程,新媒体言论主体或桃李不言或独立发表或依附于人,传播的起点—过程—终点与人的生命紧紧融为一体。

新媒体的传播行为融入了生命过程,是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实现。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是公民“生命体”的代言。每个公民,透过媒体表达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并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呈现出一定的秩序和特征。我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随之而来的大小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商业化、低碳化和宜居化等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城市文明的主旋律。2010上海世博会歌曲《城市》中有两句歌词“心灵是城市的星光,城市是心灵的胸膛”。歌词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人是这个生命体内的细胞存在。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新媒体的传播带着公民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愿,与以技术和人为关怀为内核的智慧城市特质碰撞与相融,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作为城市主体的公民,当不同群体、阶层的情感、利益、诉求都能在城市中得以实现时,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生活,并共同为城市的发展努力。

智慧城市是以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抽取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并和呈现综合分析的结果。面对系统复杂和计算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支持异构计算设施和资源流转的服务供给模型,可以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达到按需索取的目标,最终促进资源规模化、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促进网络业务创新[9]。在大数据时代,伴随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云计算技术将进一步有效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在实现智慧城市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大规模基础软硬件管理、对业务/资源的科学调度管理、进一步提升安全控制管理、降低信息化运营总成本等方面大有作为,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1]《社会蓝皮书: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http://www.cssn.cn/shx/201312/t20131227_927426.shtml。

[2]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年版,第55、137页。

[3]《中国计算机报》,http://www.ciw.com.cn/。

[4]王高,郭颖:《新媒体在智慧城市中的融合发展》,《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11期。

[5]殷俊:《论新媒体言论传播的主要结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殷俊:《自媒介与公共空间的再转型》,《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9期。

[8]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9]《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http://www.enet.com.cn/networks。

【通讯作者】殷俊: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1] 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http://news.sina.com.cn/z/2012sinazwwbb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