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频率与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碰撞与可能

广播频率与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碰撞与可能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频率与可穿戴智能产品的碰撞与可能_以深圳交通频率智能手环项目为例_世界传媒产业评论王建磊摘要:本文在媒体融合以及传统媒体持续转型的背景下,探讨了广播频率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碰撞、结合的可能与必要性,并重点以深圳交通频率“优伴”智能手环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实践,遇到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设想等。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确代表了技术与市场的趋势。

王建磊

摘要:本文在媒体融合以及传统媒体持续转型的背景下,探讨了广播频率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碰撞、结合的可能与必要性,并重点以深圳交通频率“优伴”智能手环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实践,遇到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设想等。

关键词:交通频率优伴穿戴式设备广电转型

媒体融合的进程正在造成这样两个后果:一是传统的媒体形态被互联网化,报纸、广播、电视在被互联网基因改造后,以更加糅合、交互、友好的方式呈现在各类用户屏幕上;二是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持续冲击和影响下,传统媒体机构的定位与边界逐渐消弭,一方面,转型成为这几年传统媒体的常态,机制改革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得以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产业化与跨界运营不断涌现、出新,表现为媒体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向非主营业务延伸,传媒行业与其他社会机构展开多元合作,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等。总体来说,这些变化构成了大众媒体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生态环境的嬗变。

而若将这些变化与IT互联网领域相比,还是略显波澜不惊——国外以苹果、谷歌为代表,国内以BAT、小米、360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贵不断引领市场新潮,在软硬件方面均有创新性的建树。传媒机构与之相比,可以说,在软件方面,大家各有所长:传媒生产内容,互联网创造应用;但是在硬件领域,互联网企业具有明显的研发优势,而传媒机构在以往并未有特别成功的产品(硬件)输出的案例(当前市场热点OTT TV盒子也大多由科技公司主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两个维度仍会沿着各自的方向继续演进,并且还会不断交织,传媒机构会越来越与互联网企业、通信公司趋同,并在业务范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合作与关联。在这种情形下,基于以硬件产品为龙头实现媒体融合的思路,深圳广电率先推出可穿戴智能产品“优伴”手环(见图1),致力打造“智能硬件+App+云”的业务闭环。本文即探讨了传统广电与可穿戴智能设备碰撞、结合的可能与必要性,并重点介绍了“优伴”项目的实践,遇到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设想等。

图1 “优伴”产品

广播频率在广电系统内属于相对弱势的媒体,甚至在某些地方演变为“从属”于电视的地位。但是不得不说广播频率其实又非常特殊,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广播频率在近年传媒行业集体唱衰的背景下呈现出逆势生长的姿态。据CSM在2012年的调查显示,在13个连续调查城市的所有场所中,广播的听众规模近年呈小幅下滑趋势,而人均收听量则维持稳定;在车上,听众规模和人均收听量均呈现上升势头。与此同时,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近1.4亿,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就超过200万辆。这一数字背后其实承载着广播频率优质的用户群体与专属的市场空间。另外,交通和音乐频率市场份额持续攀升,据CTR的调查数据,深圳地区听众在工作日的收听时间主要集中于08:00—09:00、18:00—20:00时段,收听率均超过20%,其中08:00—09:00时段高达40.2%,可以说,驾车人群的增加、拥堵状况、广播播出形态的适应与改进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这些数据的增长。

而在IT互联网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穿戴式智能设备成为互联网、IT界、资本圈、传媒机构等共同关注的热点,也被众多机构评估为下一波即将爆发的产业浪潮,从谷歌眼镜开始,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产品接连亮相,截止到2013年,全球可联网的穿戴式智能产品仅为1500万台左右,预计2017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000万台。到2016年,全球穿戴式智能产品市场的规模,至少将达到60亿美元。被称作“互联网女皇”的美国KPCB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在《2013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也指出:未来十年,可穿戴设备及新的设备类型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并且引发一场个人数据的革命。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可穿戴设备的确代表了技术与市场的趋势。问题是,在这个即将燎原的新兴市场,传统广电、交通广播能否从中分一杯羹?

可能性是: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移动应用的普及以及用户习惯的改变,移动互联网进入黄金增长期。而业界普遍的观点是:广播是最容易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媒体。从2011年开始,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速度开始加快,全国大部分电台在新浪等平台开办了官方微博,如深圳广电集团交通频率在新浪微博开办的“深圳交通广播快乐接力”活动,得到听众和网友的积极参与。除此之外,微电台、App以及微信公众号等项目的开发与使用,扩大了广播频率品牌影响力,探索了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道路。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再次为这种探索增加了一种可能,因为可穿戴设备天生的伴随性与广播的伴随性高度吻合,二者的碰撞可形成一种有益补充,并有可能创造一种全新的服务功能或商业模式。

必要性是:尽管汽车工业的发展给广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以移动人群为服务对象的交通广播,但和其他电台一样,我国的交通广播的经营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以广告利润支撑点。而目前的广告播出量已经达到“饱和”,特别是近几年广播广告的增幅比例较低。交通广播必须考虑改变经营模式,从结构性增长转向创新增长,发展产业链。因而交通广播为代表的广播频率也亟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有现实的媒体转型内在需求;同时,上文提到传统广电历来在硬件输出方面相对弱势,而可穿戴设备刚好处于市场起步期,又与广播频率有着一致的伴随诉求,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广播媒体去开发穿戴式产品的动力与触点。

“优伴”是深圳广电集团产业类创新创优项目基金资助下产生的项目,其立项的出发点是基于现代人的运动、健康是一个泛需求,而穿戴式产品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预警或指导,在这个庞大的市场空间之下,再结合媒体机构可整合的资源与可为之处,推出硬件产品,实现产业延伸与品牌增值。

“优伴”项目始于2013年6月,经过前期10个月筹划和设计,在2014年4月上旬,推出了“优伴”第一代智能手环产品,并配套开发出适用于苹果系统(iOS)及安卓平台(Android)的App应用程序(见图2),搭建了云服务后台,建设与开放官方网站,并能够提供强大的后台数据收集、分析、推送等服务支持;从2014年年初开始,启动渠道建设和品牌宣传工作,逐步搭建完成以广电销售渠道为主、电商渠道并重、实体店铺为辅的全国销售网络。2014年5月已全面投放深圳市场,并实现了多种渠道的销售。

图2 “优伴”App

“优伴”的品牌来自于非洲祖鲁语“Ubunta”的音译,意为“天下共享,连接起每个人”,是非洲传统的价值观,类似儒家的“仁爱”思想。手环英文以此命名,寓意“以人为本,健康共享”。中文名“优伴”,寓意“健康优质伴侣”,体现随身携带的特性,表达产品本身与使用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优伴”体现为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一系列可穿戴设备。从广义来讲,“优伴”实质上是一个平台的概念,该平台体现为由智能硬件、移动终端App和云服务构成的一整套穿戴式设备系统。“优伴”作为一个总的服务平台和总品牌,将来会在旗下开发和运营一系列可穿戴智能产品。

“优伴”产品瞄准了当前穿戴式智能设备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运动、膳食、健康领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健康监测信息,其定位于最适合国人习惯和需求的穿戴式产品;广电系穿戴式智能产品的引领者;能持续为用户提供最完善服务和最好体验的可穿戴智能平台。

与市面上其他同类型产品例如“Fuelband”“Fitbit Flex”“Jawbone Up2”相比,“优伴”的产品功能是相对最为完善的:智能闹钟,睡眠监控、多彩颜色选择、步数计算、卡路里消耗记录、大气压、心率测定等功能应有尽有。用户通过优伴产品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睡眠和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苹果系统(iOS)或者安卓系统(Android)的终端软件App同步,然后通过云后台进行收集、计算、分析,再返推给手环佩戴者,以提醒、建议、监督等多种方式指导人们健康的生活。

除此之外,“优伴”不仅在续航上有长达10天的出色表现,同时还在硬件本身的设计美感、材质的选取上略胜同类,最主要的是优伴App的开发完全是按照国人的使用习惯,直观、形象的数据化显示非常利于用户快捷地把握身体的运动情况和健康信息,形成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产品之间持续、必需的黏性。

“优伴”的运营思路是以硬件(产品)开发为先导,以云服务平台为支撑,以App为连接手段,形成一个“智能硬件+App+云”的运营闭环,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优伴”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环节也都有发挥经济效益之处。具体来说,“优伴”的商业模式基于“三源开放”的商业理念。所谓“三源开放”,一是向软件开发商开放后台数据源,吸引各类相关软件加入,生成类似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的“软件(App)生态圈”,不断累积用户健康大数据;二是向硬件生产商开放,吸引硬件生产商开发周边配套或更多衍生硬件产品,生成穿戴设备“硬件(产品)生态圈”,不断吸收与扩展硬件功能;三是向整条产业链开放,以开放姿态与广电机构、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医疗保健药品健身机构等进行多层面合作,打造“穿戴式产品的全景生态圈”(见下表),各机构在此进行针对性布局,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表 可与“优伴”展开合作的产业链各方

在“三源开放”的基础上,“优伴”产品会逐步衍生出四种商业模式。首先是产品(硬件)销售;其次是产业链条上饮食、健身、医疗机构等带来的增值服务与收入;三是随着健康类软件的加盟,“优伴”App演变为“入口”,从而具备相应的入口商业价值;四是随着健康大数据的积累,逐渐提供依托数据的定向服务、个性服务,从而使优伴具备最核心的市场竞争力。

如前文反复强调,首先,交通广播覆盖的主要是有车一族,这一群体本身具备高收入和高消费的特征,且大多对健康和锻炼问题比较重视,产品的定位和定价与这一群体比较契合;其次,交通广播拥有强大的品牌公信力,非常适合做产品的宣传、营销,未来还可撬动全国交通广播形成销售网、运营网;再次,“优伴”本身关注运动、膳食、健康的定位优势;使用最佳材质,拥有最优设计与最高性价比的产品优势;可及时对产品进行优化迭代的技术优势等,这些因素有助于“优伴”在同类市场竞争具备相应的实力与信心。

同时,“优伴”自在深圳市场销售以来,经营团队就开始注意搜集用户体验,在反馈信息中除了对产品的肯定与溢美之外,其主要的问题和不足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优伴”的使用对手机系统有一个基本要求,苹果iOS的版本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安卓系统要求4.3版本,这无形设置了一个手机机型的门槛;尚无GPS功能;“优伴”App上尚可用于iPad、其他平板电脑等终端;无法确定自己的饮食用量,并且输入的方式太原始且麻烦;所有生成的数据上传后没有得到进一步建议或分析,缺乏有效的互动;产品的科学性和后台的服务功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升等。“优伴”团队会充分重视这些用户反馈,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解决和优化。

眼下广播已经进入了FM3.0时代,整个产品生态以及运营思维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那么,传统广播未来的发展取向是什么?有学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广播不仅要占据信息枢纽位置,还应谋求人们其他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所不可或缺的枢纽位置,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媒体未来的机会,不仅是作为信息零售终端、信息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信息枢纽、服务平台。[1]笔者充分认同这样的发展路径,而要打造这样的枢纽型媒体,是以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使用现有与未来的信息工具、沟通工具、娱乐工具与服务工具,要获得这样的枢纽位置,所需要的,是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广播,认真思考广播还可以做什么。

从内向来说,传统广播要真正学会聚焦用户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反向整合现有的广播资源,进行媒体产业化建设和多元化经营业务,包括数字广播媒体运营、智能交通技术研发、运营和移动新媒体终端研发应用等业务,从而延伸传统广播价值链,改变单一依赖广告的营收模式。

从外向来说,传统广播可以瞄准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方向,以轻启动、巧操作的方式介入硬件产品领域,快速部署产品并大力运营产品,开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中“硬”着陆的先河,实现软硬双驱,体验取胜。

具体到“优伴”来说,“优伴”的服务价值是传统广播所缺失的,但是传统广播在信息服务尤其是健康信息服务方面可以与之形成有益的互补。“优伴”于传统广播而言,最大的意义还不仅在于产品领域的拓新,而在于传统广播通过“优伴”将听众直接转换为用户,从而提供了通过延伸服务获取新的收益的可能。“优伴”除了产品的输出,还有大数据的运营,尤其是基于健康数据的精准化服务,将成为“优伴”整个后向服务阶段最为核心、最具商业前景和最具长远盈利能力的业务。

从产品本身的演进来说,首先,任何产品绝无完美,况且穿戴式设备属于科技快消品,该类产品的特点是流行快、迭代快,一般用户在一时兴起时买了产品之后,刚开始一段时间内能每天坚持佩戴,但当热情消减以后,就不愿持续佩戴。因而,产品外观的改善和功能的拓展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何结合App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和实用的服务是未来发展路径之一。其次,穿戴式产品当前的精确性还不能做到极致,数据收集后的分析算法也不臻于成熟,使用者每天行走多少步,每天睡眠多长时间,这些数据对其健康状况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产品着重关注和要解答的核心问题。

美国学者斯莱沃斯基在其《利润模式》一书中提出,收入和利润、市场价值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乃至公司内部等层面不停地转移,这就是价值转移,它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商业环境的基本特征。可以说,传统广播在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的尝试与实践,正是价值转移的生动注脚。“优伴”的诞生,于深圳广电来说是一种必然,而从整个传媒行业来说,也代表着跨界与转型的需求所致。我们希望这种探索在整个媒体融合的大格局中能成为一个标杆,甚至是支点,同时也乐见有更多的同行及合作伙伴加入到这一进程中来。

【通讯作者】王建磊: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研究员。

[1] 陆小华:《大格局中的广播再定位:占据更重要的枢纽位置》,《中国广播》201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