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近儿童的阅读世界

走近儿童的阅读世界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题目中写的是“走近”,而非“走进”,并非笔误。如何保护他们的世界不被侵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今天,属于儿童的世界大概只有游戏和儿童文学了。社会的需要和供给形成错位,造成儿童的心理早熟。出版什么样的书,才会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题目中写的是“走近”,而非“走进”,并非笔误。无论从年龄讲,还是认识水平,大概我永远都不可能走进儿童的阅读世界,尽管我主观上非常想走进去,无奈,那只是愿望而已,如果不是尽量地保持对儿童的兴趣,恐怕我走的不仅不近,还会越来越远。

2004年,《少年漫画》在四川成都举办漫画节,图为漫画爱好者们在涂鸦板前画画

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属于儿童世界的空间也在日益减少。如何保护他们的世界不被侵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今天,属于儿童的世界大概只有游戏和儿童文学了。我在这篇文章中多次提到儿童读物,大多也是指儿童文学。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想到以下几个问题,也许这些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吧。儿童应当阅读哪些儿童读物?儿童想阅读哪些儿童读物?家长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学校老师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社会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如果需要一个个分析的话,我觉得应当倒着分析,下面我尝试着做一下。

一、社会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我将论点锁定在儿童读物上,是为了更容易阐明观点。

(一)社会的需要

社会所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成员尽快地从儿童、青少年时代成长为成人,尽快地掌握知识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的角度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未来的成人,他们就想让儿童阅读与之相关的儿童读物。社会希望未来的成人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就在学生的课本中、在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加强这类读物的比重。通常动用行政的命令及手段,以达到目的。

思想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的思想教育常常以搞运动的形式出现,这样,实际上削弱了教育的力量。比如,雷锋是一位平凡的、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体现了真、善、美,帮助别人是他的份内事。可以这样说,他的许多事迹,如果说是邻居做的一件事,都会使人们感动。但,我们也许太擅长搞运动,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告诉儿童的不仅是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而是变成,他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什么?就像上语文课一样,要写清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一件感人至深的充满人性光芒的事情就被这样淡化了。反观外国的《读者文摘》和一些电影。里面有大量的事件,也是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并不拔高,不做解释,人们从中就可以获得教益。

另外,社会给儿童提供的节目也常常错位。在实际生活中,电视台播映的电视节目,由于没有分时,儿童在选台时,并非按社会的要求只看每天下学6点左右的儿童节目,在晚饭后,仍有一段看电视的时间,这些儿童可能看到的就是成人节目。也许晚上9点,当他们做完作业后,在临睡前看几眼电视,结果有可能是电视剧中的某个高潮,包括床上戏。社会的需要和供给形成错位,造成儿童的心理早熟。该懂的还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不该懂的似乎也知道个一鳞半爪。

图书的购买也是一样。我们还没有在图书上表明限于18岁以上者阅读的字样,这样的图书,18岁以下的学生不能购买。如果卖书者违反规定,要受到制裁。

实际上,目前书摊上的图书,也许多是不适合18岁以下的读者阅读的。大量黄色的、凶杀的文字、图画比比皆是。这与社会对18岁以下的学生要求背道而驰。

(二)出版社的需要

儿童读物大多要通过图书这个载体体现,图书由出版社出版,出版社除了考虑儿童读物对儿童的正面教育外,还要考虑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面临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开始重视图书的营销等原本在企业才使用的各种促销手段。我国的出版社,已经开始研究儿童的阅读心理,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点是,过去多是研究儿童的接受心理过程,怎样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现在更着眼于,儿童到底需要什么?出版什么样的书,才会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出版社已经学会企业通常所使用的营销方式,比如,最近最火的英国儿童文学《哈里·波特》,营销方式就有登峰造极的过人之处。仅前三册在全球就发行3500万册。在我国,仅第四册,半个月内,就发行了36万册。

外国的出版社很懂得儿童需要什么。迪斯尼公司,在儿童的娱乐需要中抓住了游戏、儿童读物等儿童感兴趣的部分。他们在美国开设了迪斯尼乐园。目前,已有4亿5千万人游览了美国的迪斯尼乐园。现在,迪斯尼乐园在日本、法国都有。他们又在香港兴建了迪斯尼乐园。在儿童图书方面,迪斯尼已经出版了涵盖儿童喜爱、需要的各个方面的儿童图书。他们的着眼点首先是儿童要喜欢读,其次才是教化的内容。

我们的社会需要,由于千百年来教育的延伸,我们还在强调教育,摈弃娱乐。即使承认娱乐,也必须有教育主题。主题先行,一直是我们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二、学校老师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学校是社会的生活的折射,反映在学校的教育,就是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学校担负着学生的教育工作。简单说,是教书育人。那么,什么是教书育人,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有一定技能的成人。

(一)学校老师希望学生阅读思想教育类图书

现在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得很紧。学校里常常有革命传统教育的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也有相应的图书,这些图书通常是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读,写心得体会,然后参加活动获奖,或学校获得组织奖等。但由于我们的功利性太强,或是读书活动要赢利,或从中得到奖状,说明学校读书工作做得好,所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国外,也有思想教育的课程和图书。我们看《读者》,其中许多文章取自美国的《读者文摘》,许多文章就是思想教育,但,明显不同的是,他们选的文章更有说服力。他们不是喊口号,不是搞运动,而是春风化雨式的讲述,这种方式和产生的效果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二)学校的老师希望学生阅读科技类图书

在今天的学校里,老师除了要求学生阅读革命传统教育的图书,还要求儿童阅读各类科技图书。这是全社会的共识,问题是,学校和家长能给儿童多少读书的时间。除去下学做作业的时间,除去看电视或娱乐的时间,晚上,又是学校和家长留给儿童的课外作业。小学生实际上没有多少阅读时间,更不要说初中生、高中生了。有一个调查,问高中的学生,都喜欢看哪些课外读物。高中生回答,根本没有时间看。

(三)学校老师并不赞成儿童阅读儿童读物

学校的老师并不赞成儿童阅读儿童读物,这是个很怪的现实。老师喜欢知识面宽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超出学生年龄的知识,这些知识显然不是来自于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的特点并不是知识,而是与儿童心灵的沟通与碰撞。

老师似乎更希望儿童看一些世界名著,简写本或缩写本都可以。这样,至少能在知识竞赛中,或作文中,反映出学生的学识。他们并不愿意学生阅读像《哈利·波特》这样的近乎“胡说八道”的读物,因为这些儿童读物离社会太远了,并不能使儿童理解社会,并使其迅速聪明起来。

2002年,作者在北京和平里四小举办“首届漫画教学研讨会”

三、家长想让儿童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一)家长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不满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现有的教育体制不满,最大的不满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认为儿童负担过重,几乎没有童年。虽然,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应试教育还是一条较为公平的竞争方式,由于教育经费、教育院校等短缺,我国在短时间内教育供求关系不可能有所改变。素质教育只是一个愿望而已。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小学升初中,已经减少了许多压力,在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安排较以前轻松得多。家庭作业留得较少,有的学校不再留作业。但这并不是说,小学生就真正解放了。家长利用这些时间,让儿童学各种技能,如钢琴、英语等等,并没有真正把时间还给儿童。家长真正的想法是:老师在学校将课程全部教会儿童,放学不再留作业;自己的孩子利用别人的孩子玩的时间,多学点东西,自己的孩子先跑一步,到了高考的时候,就能够胜人一筹。

家长虽然对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不满,但迫于考学的压力,他们对儿童的课外读物,更强调实用性。比如让孩子阅读名著,是为了让孩子长知识,不知哪天会考一个题呢。

(二)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人

迫于社会就业等压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为未来有竞争的力人。尤其是当前,一些家庭的成员面临下岗,他们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下一代,告诉他们社会竞争的残酷。在儿童的阅读世界,他们更多地认为,像《小红帽》一类的童话属于无稽之谈,哪有被狼吃掉的老太太又活过来的。他们更欣赏像《狼来了》这样的民间故事,它说明说谎的坏处。

中国人瞧不起西方人。希腊人在特洛伊战争中,利用木马把军队运进城中的故事,西方人认为很伟大。《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大盗因为每一个门上都被人画了记号而不知所措。中国人则认为,这太小儿科。中国人远比他们智慧。看看中国的《三国演义》,看看诸葛亮是怎样用计的,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赤壁大战、安居平五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那才是智慧呢。所以,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儿童看《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

这些名著原本是成人世界中的读物,现在,换了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换,就让儿童阅读,那么,儿童的阅读世界在哪里?看来已经屈从成人的霸权了。

(三)是名著,就该尽早让儿童阅读?

家长们似乎有个观点,名著肯定是好书,阅读名著绝没有错。名著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并非所有的名著都符合今天的道德标准。比如,“武松打虎”,我们从小就看,没有疑义,它体现了一种精神。今天如果我们看见老虎,是否应当一律痛打至死?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排头砍下去,杀了无数无辜百姓。武松“血溅鸳鸯楼”,连鸳鸯楼的所有人,男男女女,一律斩尽杀绝。这些内容给儿童看,是否合适?还有,《水浒》中有大量的描写,说贿赂,某某不论有多大的罪,某英雄用钱通关节,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内容给儿童看,是否也有积极意义?

(四)家长的理想与现实错位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现在提供给儿童的条件是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住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环境,比起自己当年,不知强了多少倍。家长忽略的是儿童的感觉,他们是否感到幸福?换个位谈,现在的儿童每天奔跑在两点一线上,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他们愉快吗?我们成人可以回想一下,当年的儿童生活中,最愉快的是什么?是下了学和小朋友趴在地上玩弹球,是跳皮筋,是拍三角……

在儿童的世界中,最使他们着迷的就是游戏和儿童读物。现在,游戏几乎只剩下电子游戏了,儿童读物却多数是成人的浅易读物。

四、儿童想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一)儿童有自己的世界

儿童与成人一样,有平等对话的欲望。我们成人强调教育。实际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在现实中,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教育者常常低估儿童的智商,以为他们愿意听从教育。而在儿童看来,只有儿童文学才真正是他们的朋友。因为儿童文学是蹲下身来与儿童对话。像《豌豆公主》,公主躺在好几层棉被上,居然感觉到几层棉被下面有一颗豌豆。这是不可思议的,成人是不相信的,这件事至少违反常识。而儿童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她是公主嘛,她的皮肤就是那样娇嫩。《豌豆公主》对儿童来说,是很值得亲近的。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游戏。所以,小红帽犯了错误,还可以纠正。不像成人世界,老奶奶被狼吃了,就被吃了,不会再复活。倒过来想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些把主人公小红帽比作自己的女孩子还不自责地变成神经病,如果她还是若无其事的话,你又该说她没心没肺了。

在童话世界中,木偶匹诺曹说了谎话,他的鼻子就长长了,儿童看了,在快乐之余会思考:鼻子长长了可不好,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谎。在成人的世界中,这个故事,不会使任何一个正常的成人感到真实。他们不说谎,也许有一万个理由,但绝非怕自己的鼻子长长。

(二)儿童有自己的语言

儿童在儿童的团体中,是最为快乐的。因为,他们的词汇是最丰富多彩的,比成人世界的语言有意思得多,因此,你可以看到儿童交流时,他们愉快得大笑,而你却感到莫明其妙。儿童交流时,他们在讲故事,有时会用你想不到的词,而这些词感染了每一个小朋友,这就是创造。

儿童想阅读的读物应当是轻松的、有趣味的,好听、好看的。他们对“好”作品,缺乏自己的想法,因为更多的被誉为“好”作品的作品,是成人界定的。轻松、有趣味、好听、好看则是儿童自己可以判断出来的。其实,我们成人更容易判断。你只要认真看儿童在看、在听儿童作品的表情,就可得出准确的判断。可惜,许多成年人,宁愿相信自己的想象,不愿看看孩子真实的表情、听听孩子心中的意见。

许多成人以为,儿童不可能有自己的声音。成人把自己的话语霸权当作儿童需要。其实,儿童有自己的声音,如果都说出来,成人会感到恐怖和羞愧。前几年校园里流行的歌谣就是明证:“……我要上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弦儿,我就跑,学校一下就被炸飞了。”

这些歌谣不是老师在音乐教室一句句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的创造。至少可以说,它反映了学生对应试学习的逆反心理。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自己的创作将会浮出水面

现在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也是一种话语霸权,它播什么,你看什么。在网上,我曾看过一部极其简单的动画,名叫《新西游记》,甚至于动画专家不认为它是动画的一种新形式。形式非常简单,画面和绘画水准远不能与动画片比较,但其幽默的表现形式却是传统动画所无法比拟的。这些制作人,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企业所为。但不论怎样,它会吸引相当一部分读者,对传统电视台的话语霸权提出了挑战。

新科技的出现,比如网络文学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普通百姓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制约。谁都可以创作,谁都可能受到其他人的追捧或猛烈的批评。连制作水准要求较高的MTV也受到挑战。最近网上流行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制作极其简单,下载也非常容易,原来一般的歌曲都要占几兆空间,至少一个三寸盘放不下,而这首歌,连歌带动画制作,只有0.4兆,可见她的传播力度了。其传播的迅速,其传播的广泛,是传统的演艺界所始料不及的。如果科技进一步发展,一个三寸盘可以放10兆、100兆、1000兆,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如果有一天,突然传出儿童创作的某个读物和音乐流行全国,我不会感到惊讶,而是骄傲和自豪。

五、儿童应当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儿童应当阅读哪些读物,最难回答。我认为首先要确定儿童不应阅读哪些读物,可能更为有效。因为可读的读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从时间上讲,可读的读物是呈增加的态势,永远无法确定。而根据儿童的年龄段确定哪些读物不适合他们阅读,反而可以把握。

(一)儿童不应阅读与之年龄不相称的读物

儿童不应阅读与之年龄不相称的读物,这对他们的心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儿童通过儿童读物、电视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副作用。

美国,对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范围有一定的规定。毒品、走私这类的字眼和情节,不准出现在儿童读物中。他们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制定了规章制度。我国对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只有二十年左右,还未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体系。我国各个年龄的儿童到底不应阅读什么样内容的作品,这需要儿童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及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而且,这个工作不是短期的,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研究。

1997年,作者在陕西参加全国少儿期刊会后,登上华山“长空栈道”

(二)儿童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阅读世界

儿童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阅读世界。这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不需要,既然儿童要长大,面对将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儿童应当尽早摆脱儿童的童话世界,那不是现实。儿童读物的内容最好与成人的读物相近,最好合二为一。像《小红帽》中,老奶奶死又复生的情节是个笑话,在哪里都不会发生。死了就是死了。你要承担责任。童话是骗人的,不要再出版了。如果有的话,也会告诉孩子,这是“小儿科”,胡弄一两岁孩子的,别信。

另一种观点是,儿童要有自己的世界。我们不应人为地践踏这个世界。儿童需要童话世界,童话世界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儿童可以从童话中获得真、善、美。这个真、善、美,不同于传统的写实的儿童文学。童话写出了人的渴望、理想,可以是虚幻的、飘渺的,但她能够真正激发人向善的意志。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一代代充满理想和热情的儿童在改变我们成人社会中僵硬的制度,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现实。比如对环境保护的热情,有资料统计,儿童比成人更热衷于这项利国利民,有利于全人类的事情。

我们人为地缩短或剪掉儿童的阅读时代,将来会得到社会的报复。它将使下一代人创造力枯萎、想象力干涸。

(三)儿童读物应更有情趣

假如学校老师可以强迫儿童学习和掌握某些技能或知识还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儿童文学作家没有权力强迫儿童必须喜爱他的作品。儿童文学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否则,就不是成功的儿童文学。

儿童的阅读多凭兴趣。因此,我们在准备儿童读物时,一定要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我们不应将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编成儿童读物。我们许多儿童出版工作者,做的是如何将高深的内容变成儿童可以懂的形式,改变的仅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这是有问题的。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就不要出版。像现在儿童读物中,《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资本论》,甚至《共产党宣言》,都编成儿童看的读物。大多数儿童看了这样的读物,不会对它们产生兴趣,即使他们长大了,本应对这样的内容感兴趣了,也许因为小时读过,那是个寡味的兴趣索然的内容,就不再读了。

前几天,看了一份深圳出版的《现代小学生报》。令我惊讶的是,这份共12个版的报纸,竟几乎没有我们通常见到的各类评奖新闻。国家的重要新闻是以标题新闻出现。这份报纸的宗旨很明显,是考虑到儿童阅读的心理。儿童对那些某某讨论会、获奖情况不感兴趣。

(四)儿童喜欢什么,要做市场调查

我对市场调查是充满着憧憬和信任的,但对我国一些调查不敢相信。许多市场调查是出于对自己图书的调查。调查中充满了钓鱼式的问题。结果是自己的图书大获全胜。排行很靠前,很“说明”问题。而在明眼人中,可以毫不困难地看出其中的破绽。我对社会上的一些专业调查公司更为尊重。因为他们的调查对我们的判断是有益的。如果由这些专业调查公司调查儿童的阅读倾向和最喜欢的读物,对于我国的少儿出版界是有极大好处的。我们会看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读物。也就是说,他们应当阅读哪些儿童读物。

我认为,儿童应当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在看《猫和老鼠》这样似乎没有教育内容的动画片时,也在感受创造力、想象力、幽默感。只有这些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儿童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才可能担当起改造社会的重任,是他们,在未来充当推动社会发展的先锋。

写于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