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岁老人黄苗子

百岁老人黄苗子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苗子黄苗子,广东中山人,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在13个兄弟姐妹中,黄苗子排行第五。从此,“黄苗子”正式踏入漫画界。在吴铁城的安排下,黄苗子到上海市政府任职。黄苗子从此成为中国漫画界的中坚人物。二1949年9月,黄苗子应邀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之后,黄苗子调到古典美术编辑室工作。

黄苗子

黄苗子(1913—2012),广东中山人,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顾问。

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师从邓尔雅先生学书法。先后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200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黄苗子“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2011年12月,黄苗子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1913年,黄苗子(本名黄祖耀)出生。其祖父黄绍昌系清末举人,曾在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教授词章,其父黄冷观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1926年,黄冷观创办香港中华中学,是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黄苗子就在这样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家庭中长大。

在13个兄弟姐妹中,黄苗子排行第五。他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受家庭影响,喜爱诗画文艺,8岁习书法,12岁跟从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先生学书。15岁那年,黄苗子接触到由叶浅予主编,张光宇、张正宇、鲁少飞等漫画家参与的《上海漫画》周刊,对漫画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受岭南画家黄般若等人的鼓励,他开始为香港的《骨子》报、广州的《半角漫画》周刊画漫画。因怕家里不同意,需要个笔名,黄般若说:你的小名叫“猫仔”,把两个偏旁去掉,“苗子”不是现成的笔名吗?从此,“黄苗子”正式踏入漫画界。

1929年,黄苗子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他把作品寄给了《上海漫画》周刊,不久作品发表了,《上海漫画》的编辑、漫画家叶浅予给他回信鼓励,更坚定了他画漫画的志向。但正如黄苗子所担心的那样,父亲对此极力反对。

1932年10月,黄苗子离家出走,去了漫画大本营上海。

得知黄苗子离家出走,父亲黄冷观当即给时任上海市长的同乡吴铁城拍电报,请他关照儿子。在吴铁城的安排下,黄苗子到上海市政府任职。

此后,黄苗子结识了漫画家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张乐平等人,并在《时代》《生活》《良友画报》《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刊物上不断地发表漫画作品,不久以后调入《良友画报》做编辑。

1936年夏天,黄苗子和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等发起筹备了中国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黄苗子从此成为中国漫画界的中坚人物。

1938年以后,他在广州、重庆、上海等地工作,参加抗日文艺活动。

1939年至1949年,黄苗子历任香港《国民日报》经理、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室总干事、财政部荐任秘书、中央银行秘书处副处长兼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等职。

1949年9月,黄苗子应邀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他到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黄苗子被分配至政务院担任秘书厅秘书,翌年调入公私合营后的《新民报》,任总管理处副总经理。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同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1958年被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1959年春天,年近半百的黄苗子在北大荒伐木。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仍然想着文物研究和艺术。他写给妻子郁风和孩子的信中,提出希望订阅《文物参考资料》和《考古》杂志。

1960年,因为身体原因,黄苗子被送回北京,继续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在资料室整理图书。时至今日,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资料室还能看到黄苗子当年在线装书函上写的“伊(秉绶)体”隶书签。他撰写了大量美术评论文章,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大千画选》前言中,黄苗子写道:“张大千的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并为各国博物馆所收藏。”“晚年的泼彩技法,是继承唐代王洽以来泼墨法并参以现代欧洲绘画的色光关系,发展出来的。”

在这段时间里,他做了数千张读书卡片。晚年,由他撰文,在海峡两岸共同出版的《画坛师友录》及《艺林一枝》,内容丰富而多姿,正是他多年搜集整理资料的结果。

黄苗子还做了古代美术图书的分类编目工作,并且给社里购藏过一些善本。曾经购得明版《陈伯阳集》等,并编辑整理了人民美术出版社所藏善本书目(油印本)。

之后,黄苗子调到古典美术编辑室工作。他认为,自从二三十年代黄宾虹先生主编的《美术丛书》以后,还缺少一种广泛搜集我国历代有关画史、画论、画法等著作的参考性丛书,于是,他策划将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人的《图画见闻志》,直至近人吴昌硕、黄宾虹的有关书画著述编辑出版。当时列目近七八百种,定名为《中国美术论著丛刊》。在不长的时间内,他校勘出版了《历代名画记》《元代画塑记》《画继补遗》等常见、罕见本约七八种。其中张彦远《法书要录》一种,先由上海范祥雍教授对传世各本费一年之力点校一遍,又请启功教授再加审阅。特别是启老对《法书要录》中没有断句的“二王(羲之、献之)帖”八十多处,逐一加以断句,这是前人没做过,既需要有很深的功力,又很费心思的艰巨工作。

《丛刊》的筹备和典籍点校,得到了当时国内著名学者如叶恭绰、章士钊、潘伯鹰、瞿兑之及书画名家秦仲文、于安澜、吴东迈、秦岭云等人的关注,有的帮助策划,有的直接参与工作。

1962年,为了搜罗古代美术珍本、善本,黄苗子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事南下苏浙皖,历览南京、合肥、上海、杭州、苏州各图书馆以及宁波天一阁、上海来燕楼所藏古籍,逐一记下书目及提要,作为日后收入《丛刊》的准备。但是,《丛刊》的编纂工作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止了。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黄苗子先进“牛棚”,后被关押,直至1975年。1976年,他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

黄苗子退休后,依然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关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发展,只要关乎总社的发展,他有求必应。后来,他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又多病,我们常不忍心求他写字作画,但只要开口,他总是按时完成出版社的邀约。

2011年,时值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庆典,黄苗子老人不顾99岁高龄,为人民美术出版社题写篆字“滋兰树蕙”,凝聚了老人对人民美术出版社殷切的期望。

黄苗子的论著和文集有《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及《年表》《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画家徐悲鸿》《白石老人逸话》《古美术杂记》《牛油集》等。

他的散文集有《货郎集》《敬惜字纸》《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雨落花》《雪泥爪印》《世说新篇》《茶酒闲聊》《人文琐屑》《苗子杂书》等。他的书画册有《黄苗子与郁风》《黄苗子》《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草书木兰辞》《黄苗子诗书画》等。

黄苗子的格律诗造诣很深,既有家学渊源,又源于其自身的文化底蕴。

30年代在上海时,黄苗子有幸拜见柳亚子,又结识了主办诗歌杂志的诗人林庚白。黄苗子此时远离家乡,有感而发,写了几首格律诗,刊登出来。

柳亚子发起“南社”,召开了几次雅集,江浙沪等地的诗词名流都来参加,恰好108人。于是,仿效梁山大排队,在报上发表了南社点将录,柳亚子居二,名之为“呼保义”,苗子也在其中,因为身材矮小,有“矮脚虎”之誉。

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无题》:

无限伤心孔雀诗,不堪惆怅冶春时。

有情皓月终难掇,飘梦芳年剧可思。

枳棘栖鸾沉鬼火,高邱无女照神旗。

星辰似此期待旦,忍向寒灯记寐词。

这首诗他誊写后拿去向孙师毅兄请教,孙师毅却将它贴在了书房墙壁上。一天,孙师毅兴奋而神秘地告诉苗子:“胡公”看了你这首诗,十分欣赏。“胡公”,即周恩来。

在黄苗子先生家中,我们曾经探讨过格律诗。那时,我正在学格律诗的创作,黄苗子先生给了我许多鼓励。他家中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我印象深刻。那篆字看上去很规整,却充满了创意。

黄苗子先生与先父林锴同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交往甚笃,相互欣赏。黄苗子有非常喜爱的8枚印章,父亲镌刻的“安晚”便是其中一枚。父亲诗书画印全能,一般自画自题,但他却请黄苗子题画多幅。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父亲绘制了多幅以钟馗为题材的作品,请黄苗子先生题诗。父亲尊重他的为人,喜爱他的诗章,尤其是他的打油诗。

黄苗子先生为父亲的画题诗多首。在2008年出版的《黄苗子诗词》中,收录了他为父亲的《钟馗嫁妹图》《醉钟馗图》《钟馗夜归图》《敦煌千佛洞图》等画题诗12首。

其中,题诗《钟馗夜归图》流传最广:

小妹相扶抑小妻?晕晕斗斗醉如泥。

终南进士司何事?白昼鬼行君夜归。

为什么黄苗子对钟馗的题材这样钟爱,我以为,他是痛恨“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终南进士司何事?白昼鬼行君夜归。”打鬼的钟馗,你在干什么?鬼魅横行时你在哪里?这是发自黄苗子的心声。

黄苗子的诗有童子功,60岁以后,受聂绀弩影响,写起打油诗来。这样的打油诗,聂绀弩写的最为纯熟,不仅要求趣味横生,而且必须合乎格律,比起一般的格律诗更难写。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髭。”

黄苗子的《丁卯夏忆卅年前事戏作》,打油味道浓厚:

完达山中雪滚泥,狗毛毡帽压眉低。

窝头百个肩挑重,老眼一双脚印迷……

还有“暂却深杯威士忌,自成正传阿Q羞”,“声名灌耳麻雷子,品藻从头屎壳郎”等创新句子,创造了当时诗坛的流行。

《黄道周诗》黄苗子 书法

黄苗子不仅是编辑家、美术理论家、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书法家,最有成就的当属书法。

黄苗子的书法幼时受教于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黄苗子与于右任、沈尹默、叶恭绰、启功、潘伯鹰等当代书法名家切磋书法。他的书风,尊传统,重创新,真草隶篆,各体兼备。

黄苗子当年与齐白石老人关系非常密切。齐白石去世后,他主持了手拓齐白石老人印谱,发行了大约几百册,我现在还珍藏着一本,上面有黄苗子先生的小楷评述,书法十分精到。

有一种说法是他60岁学书法,其实不然,他的书法在早年已脱颖而出。在上海时,黄苗子与于右任、沈尹默交往很多。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的书法风格大变,确实与张正宇有关。书画家张正宇才华横溢,是创造“以画入书”方法的先锋。20世纪70年代初,是张正宇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许多文化名人都喜欢他的作品。那时,我也去过张正宇家,每次都是高朋满座。张正宇的书法功力深厚,具有极强的创造精神。他将各种书体随意书写,尤其对篆书有新的发挥,字型的变化、浓淡干湿的变化,令人叫绝。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苗子在监狱里度过将近七年。从半步桥监狱到秦城监狱,他一直被单独囚禁。监狱生活,对他的生存信念无疑是最严酷的考验。但黄苗子依靠对艺术的追求,努力平衡和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他看着墙上滴下的水痕像一个字,就琢磨其中的结构和线条。兴之所至,他会如醉如痴地挥舞手指,在空中划来划去。这个时刻,他的内心充溢着活力和愉悦。

对于张正宇的影响,黄苗子在《书画》小序中说:“由于对朋友张正宇即席挥毫,‘逸兴遄飞’的羡慕,自己也开始把青、中年学书的一点功底捡回来,偷偷在家习字,正式敢于拿书法给人看,那时已是六十之年,对于好的坏的批评,都敬谨接受,正如孔子说的:‘耳顺’了。”

他在《学书杂咏》第一首中这样写道:

学书七十老顽童,退笔如山苦未功。

一语坡公真破的,通神万卷始神通。

黄苗子认为,书法之所以“美”,在于字的结构和用笔的千变万化,在于全篇章法的千变万化,即使是最工整的小楷书,也有字形和篇章的无穷变化,否则就是印刷体方块字,只具有实用性,不属于书法艺术。黄苗子在注重传统的同时,也注重造型的创新,他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学养为基础,学习老师邓尔雅先生善用异体字的特点,以画入书,开创了繁简相间的篆书书法风格,在当今书坛上独树一帜。他说自己的作品具有“青铜器铭文和大篆风格”。晚年后他的字又有变化。与国外的交流和长居澳洲的经历,对他的文化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说:“我的某些书法就是尝试把欧洲现代艺术的感觉融进中国古文字,许多用中国传统原料的书画家也在或多或少地尝试。”

吴冠中先生曾说:“对苗子,我先是拜读文章,从中获得艺术方面的教益,后才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的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

他的《学书杂咏》第二首是这样写的:

心画根源在写心,激昂棉渺或底沉。

不知时世葫芦样,自理丝弦自定音。

黄苗子的书法,尤其是篆书,强调形式美,将邓尔雅的稳重和他对书法的创造与理解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个人印迹鲜明的书风。

2011年夏,我终于求来黄苗子先生题写的“墨随堂”。“墨随堂”源于我的两句诗:“衣傍溪边草,墨随梦下花”。因忙于琐事,一直没有做匾。年底,我定制了楠木为底、石绿为字的匾额,2012年1月8日中午去取。后来知道,黄苗子先生正是这一时刻离世的。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宿命吗?“墨随堂”是黄苗子先生在98岁高龄题写的,这也许是老先生题写的最后一块牌匾。黄苗子先生与我父亲交情甚笃,所以他称我为“贤世讲”。

你信吗?90多岁的黄苗子自己用电脑打字。那年,我去看望他老人家,得知他正在用电脑写《八大山人年谱》,非常吃惊。许多四五十岁的人以年龄大为由,拒绝学习电脑,理由是还要背键盘,而90多岁的黄苗子不仅自己打字,甚至常常需要拼一些不常见的字。

黄苗子一生都喜爱八大山人。他曾有一幅石涛的《桃花源图》,上面有八大山人写的《桃花源记》,这一藏品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八大山人有一幅《安晚帖》,黄苗子将书斋命名为“安晚寄庐”。他模仿八大山人的《安晚帖》,写了匾额“安晚”。老人都知道由右至左念成“安晚”,年轻人则由左至右念成“晚安”。白天念“安晚”,晚上念“晚安”。

20世纪80年代,黄苗子经常参加全国书法展,几次赴日举办书法展,多次应邀到香港讲学。黄苗子和郁风还去德国、法国、瑞士、新西兰、意大利、美国、韩国参观访问,办书画展。但他一直盼望着能在国内办展览。

1995年2月,由中国政协书画室主办,黄苗子、郁风的书画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老朋友叶浅予、丁聪、华君武、胡絜青、王蒙、杨宪益、张君秋、吴祖光、谢添、黄宗英都来了,展览成了老艺术家、老文化人的聚会。

2008年,嘉德四季拍卖中,书画部分最大的亮点是黄苗子、郁风夫妇书画珍藏,218件作品成交率达100%。该专题既包含黄苗子、郁风二老多年来的个人书画创作,也包括他们珍藏的友人书画作品,多件作品都曾在2007年的《白头偕老之歌——黄苗子、郁风艺术展》上展出过。黄苗子、郁风夫妇将拍卖得来的款项成立了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意在培养艺术新人,扶持艺术创作,资助中国艺术史、文学史的学术研究。从2009年起,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每年还向中央美术学院提供赞助,用于帮助40多名贫困生解决学费。2010年,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向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捐赠51万元,设立了“黄苗子、郁风助学金”,用于帮助藏区唐卡绘画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011年9月16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艺缘——黄苗子、郁风捐赠作品展”,展出了黄苗子先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他和夫人郁风的10件作品。《艺缘——黄苗子、郁风书画集》大型精品画册由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1年12月19日,黄苗子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他将所获奖金100万元捐赠给人民美术出版社,支持《张光宇辑》编辑出版。

黄苗子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这个人从外形到内在,始终都很矮小,一辈子都没有‘日高千丈’的希望。的确,我不是一个英雄,我也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一个行走在艺术世界里的小票友。”

2012年1月1日黄苗子高兴地对亲友说:“我今天100岁了,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2012年1月8日,黄苗子在北京朝阳医院安详逝去。他要求子女不设灵堂,不留骨灰,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百年阅世,他知道,身后的世界,不再属于自己;不知道的,是我们的思念。

原载《中国美术》2013.5

作者和黄苗子先生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