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编辑秦岭云先生

编辑秦岭云先生

时间:2023-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岭云河南省汲县人,著名画家、编辑家。这一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秦岭云先后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政治部新生社艺术干事、第十五中学教师、国民政府教育部青木关民教馆艺术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及第十中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秦岭云先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52年,被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和国画创作。秦岭云先生对水墨有深刻的理解。

秦岭云(1914—2008)河南省汲县人,著名画家、编辑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

曾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政治部新生社艺术干事、第十五中学教师、国民政府教育部青木关民教馆艺术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及第十中学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52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和国画创作。多次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有关书画艺术社团讲学,曾长期兼任民革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画》月刊编委、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山水画研究会艺术指导、北京美术学会理事。

秦岭云

秦岭云出身画匠家庭。父亲精通绘画、雕塑、油漆、彩扎诸类造型技艺,并在家乡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城内开设了一家画铺(庆余堂),其作品有吴道子画派的遗风。

少年时期的秦岭云除了上学,整日在父亲的作坊里打糨糊、擂颜料、裁画纸、描纹样、刻窗花……学到了不少美术技艺,能够熟练地画出“卷草”“盘花”“如意”“冰裂”等民族花纹图案。

画匠为旧时“八作”工人之首。秦岭云刻有两方石章,一是“五瓜画匠”,一是“画匠之子”,用来表明自己的身世,并以此纪念他敬爱的父亲。

上中学时,秦岭云进入师范学校。校内设有美术课和专业教室,聘有从北京、上海请来的专业教师。秦岭云对静物、郊野写生特别有兴趣,这些绘画尝试,激发了他更高的学习热情。从19岁开始,秦岭云成为了一位美术教师,从教幼稚园、小学、中学到教大专,作了“全天候”的“教书匠”。

1934年,秦岭云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当时的校长由严智开担任,艺专拥有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及常书鸿、唐亮、秦宣夫、卫天霖等大师级教授。正当他学静物、学人体素描,热衷于画水彩写生和学习木刻时,七七事变爆发!抗战烽火燃起,学校南迁庐山、沅陵。1938年,秦岭云从艺专毕业,由沈从文先生介绍,随黄埔军校十三期、十四期迁校队伍,沿湘川公路步行入川,沿途作抗日宣传工作。这一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秦岭云先后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政治部新生社艺术干事、第十五中学教师、国民政府教育部青木关民教馆艺术主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中及第十中学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秦岭云先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1952年,被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和国画创作。秦岭云认为自己平生经历过三所美术学校:一是画工作坊、二是国立艺专、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做了20多年的编辑。

秦岭云说:“那时候,美术界的朋友,都热衷于搞创作,不屑做编辑。我却乐此不疲,尝到许多甜头。领导要求编辑文武双全,能写能画,能说话、能跑路、能交际、能组织,(我)被迫边干边学。几十年间,结识了许多艺术名家,访问过许多院校、博物馆、石窟、寺观、图书馆。感谢人美社给予我以登堂入室的机会。”

秦岭云原名秦维新,字铭三。1938年他流落到四川,对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感触颇深,于是改名秦岭云,谁知就此一辈子与峰峦云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岭云在艺术创作方面偏爱山水画。他重传统,师造化,艺融古今,最终形成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生活气息浓郁的创作风格。

秦岭云热爱生活,生活给他以创作的源泉。他尤爱真情诗境的山水,遇到山,他一如猴子般高兴,攀山不怕高、不畏险。他喜爱在峰峦云水间生活,并深得搜尽奇峰的乐趣。他甚至把入山当作课堂,每次重新登一座山,其题材画风必有一番变化:到漓江画倒影,登黄山画云海,去雁荡山画大小龙湫、三叠瀑……他曾一攀华岳,两上黔黄,三入匡庐,四登泰岱,并且深入到九寨沟、神农架、张家界、东西天池……他说:“人在城市久了,做梦也想那些勾人心魂的山水。那些山中的泉声、云影、松涛、幽径、鸟语、花香,都会引起我的画兴。”

秦岭云认为:“皆曰:‘师造化’惟多流连于名山大川,所见所画不外乎奇峰古松行云飞溪。时而久之为其所蔽。皆曰:‘行万里路’而又惧于跋涉攀登之苦。余意黄山匡庐固可师,但不可一师到死。只此一山,近年以深入虎穴精神,行川湘鄂深山中,非敢冒险,深信此中必有可师之处。今抵神农架,宿愿得偿。其苍莽深幽的气派及原始浑厚的风貌,使我茅塞顿开……”“近年外出写生均失花时,今年入神农架正逢佳辰,山花烂漫、奇花异卉满山遍野,胜过城市公园万倍,而云锦杜鹃染红山野,见所未见”。

秦岭云刻苦研读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两宋的山水画以及宗教艺术有独到的见解,《清漓之图》秦岭云中国画并将心得融入作品中,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妙理。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一生重视写生,尤其是山水写生,并总结了山水写生的理论。秦岭云也是身体力行,坚持山水写生,师造化,他的作品中有大山的险峻、云海的苍茫、江河的奔流,也有小桥流水江南人家的景致。这些“师造化”的成就,正是他经过多年探索所找到的成功之路。

在写生时,他尤其注意到树的不同形态,并将其写到绘画技法书中。他看到,“画冷杉,要注意分枝立干,干身挺直如伞形,向两方伸展如蟹爪。立高峰者,往往因风吹及日照关系枝杈多倒向一方(向阳)。树尖因年龄不同形状不一,幼年林尖,分杈简单,中年繁茂,老年干瘦。画杉林要分出层次,云雾笼罩时,要追求隐现关系,虚实对照”。得益于编辑出身,秦岭云先生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意识紧随时代,思维超前,他很同意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画初无法,法由行生。画无定法,法极而化”。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创新。他的绘画作品中,像20世纪60年代的《秦岭》《阿克赛牧区》《秦岭旧作》饱含创作情感,注重传统笔墨;80年代的《春雨潇潇》《幽瀑图》《蜀江》《镜泊湖上》等作品,则显现出他笔墨运用的成熟和个人风格的特色。

秦岭云先生善于用笔,喜用长锋,用笔变化多样。他说:“我画山水,喜欢把笔墨画得松动活脱些,宁乱不正,明明形象不够谨严,也在所不顾。平日作画多用破旧之笔,毫毛之间,组织混乱,再加以顺逆散聚,顿挫拖拉,点擢滚擦,随心所欲,横涂竖抹起来,弄得乱头粗服、蓬头垢面、意出象外、妙不可言。”他的作品线条老辣粗涩,随心所欲,颇具现代感。

秦岭云先生对水墨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笔为骨,墨为肉,笔法要刚健,墨气须活脱;善用墨更要善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利用水的融化,发挥墨的光彩。”他还说:“水用在画前,用在画中,用在画后,一用再用,洒之、喷之、泼之,拖泥带水,以至模糊一片,提不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后人在评价元代绘画时说:“潇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秦岭云的山水画正是这样,以意立象,不求极工,多在散锋漫扫和水墨交融中寻求新趣。

苗子先生评价他,是这样说的:“岭云的画清新隽永,生意盎然,追求情景交融,以情促景,景中寓情,形神兼备,形外有神,有法有趣,趣中法外。”

秦岭云早在青年时期就曾在重庆青木关与他人联合办过画展;改革开放春风乍起,他是北海公园“霜红书画展”的八位名家之一;1994年秦岭云80岁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实现了自己的一大艺术目标;此外他还在国内多个城市包括香港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举办过多次画展。

《秦岭》秦岭云 国画

秦岭云出版了多部画集,如《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秦岭云》《秦岭云山水作品》《秦岭云山水画选》《秦岭云小品画选》《秦岭云山水画集》《墨海散记》《秦岭云写生集》等。

秦岭云先生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画家,还是一位中国美术遗产的整理者和介绍者,是一位编辑家和美术理论研究家。他在1952年刚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就受命赴洛阳、西安等地访古、组稿,编辑《雪舟》画集。

为编辑《道子墨宝》《法海寺明代壁画》等图书,秦岭云先后赴四川、广东的艺术院校、博物馆组稿,去敦煌、龙门及同蒲线南北各著名寺观调研,查阅了《佛藏》《道藏》等经典,对永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探访和研究尤为深入。他还赶在永乐宫拆迁前,组织一些学生临摹了宫内的一些壁画。

20世纪60年代,秦岭云编辑了《赵佶》《永乐宫》《现代山水画选》《郑板桥》《扬州八家丛话》等画册和美术理论图书。2006年,我去拜访黄苗子先生时,黄苗子先生还提到人美社出版的《永乐宫》在当时受到美术界的好评,应当再版,因为现在的永乐宫元代壁画已经受到破坏,无法见到当年的原貌。但遗憾的是,当时的软片已经模糊不清,不能再版了。

秦岭云在做编辑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大量阅读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深入学习,撰写了一些美术理论图书,包括《民间画工史料》《中国壁画艺术》等著作。前者与他父亲的职业有关,他为此饱含深情;后者是他在编辑《法海寺明代壁画》《永乐宫》之余写下的关于中国壁画艺术的专著。他还编著了《山水画技法新编》《山水画讲座》等国画教材,浅显易学,均为他美术创作的经验之谈。他的《写意山水画技法》和《荣宝斋画卷—秦岭云绘山水部分》等书为山水画的临习者和创作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指导方法。

他的笔记体散文《砚田拾穗》《砚边闲话》在报刊连载,将他的画语录言简意赅地融入文章之中,受到读者普遍的喜爱。他为李可染等数十位艺术家撰写的文章,格调高雅,文字清新。如同他的绘画讲究诗情画意的格调一样,秦岭云的文风深思熟虑,隽永考究,落笔不凡,思情汇融。他多次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及有关书画艺术社团讲学,并长期兼任民革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画》月刊编委、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山水画研究会艺术指导、北京美术学会理事。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倾尽心血。

秦岭云先生一生豁达。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他被下放到湖北文化部“五七干校”。正像大多数下放干部一样,那是他一生中最晦暗的日子。此时,他已经接近60岁了,还要像普通“五七战士”一样下田。比如插秧,是当年干校最普通的活,但对这些长年埋头书斋的老知识分子来说,却是刻骨的煎熬。弯腰插秧一天下来,再想直起腰来,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痛苦过程。并且由于他曾经是国民党员的背景,哪个批斗会都会找到他。小心做事,小心做人,也许是当年他的真实写照。

在“五七干校”,像秦岭云这样的艺术家是没有资格画画的。直到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之后,干校才逐渐允许他们画画。我曾亲眼见过秦岭云先生和邹雅、许麟庐、卢光照等人一起铺开宣纸画画,画山水、画花鸟,那一时刻,也许是他们最愉快的时光。

干校后期,秦岭云先生还有了逮蝴蝶的兴趣。咸宁的蝴蝶品种繁多,约有四五十种;在那里的人都知道有个“逮蝴蝶的老秦”,大家发现了蝴蝶,也会代劳捕捉,热情相赠。

然而,回到北京,秦岭云先生似乎忘记了干校的痛苦,他说:“人在城市,而内心却不断牵挂着长江南岸的湖区生活,幕府山下的田园风光,十分迷人。特别是斧头湖当中我住了几年的那个连避风雨都很困难的小草棚子,更使我眷恋难忘。坐在草棚前,可以看见一望无涯的荷花、水稻和芦苇,可以看见成群的水牯嬉戏草间,可以看见野鸭、天鹅横空而去……这是画意多么浓郁的一个所在呀!更使我时常想起的是我亲手在棚前棚后种的五种瓜:黄瓜、西瓜、甜瓜、丝瓜、苦瓜……”

他请人刻了一方“五瓜草堂”印章,并钤在画作上;还请黄苗子先生题匾额,以作纪念。

先父林锴几乎与秦岭云先生同时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们既是编辑同道,又是笔墨同行,还同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秦岭云先生专门为我父亲写了一篇《是画也是匕首——钟馗画集序》。他们的友谊维系了半个多世纪。

秦岭云先生在受聘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期间,任馆刊《诗书画》丛刊主编,参与编辑《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在评价秦岭云先生时写道: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为表达对抗击“非典”一线白衣战士的敬意,他与林锴馆员共同创作大型山水画卷《黄山松云图》,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名义赠送给中日友好医院。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他与林锴馆员再次合作创作了一幅赠送给馆里收藏。2005年,他欣然接受中央有关部门邀请,以年迈之躯饱含深情地创作了一幅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国画《江山如画》,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的名义,赠送给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应秦岭云长子秦璋之嘱,我写下“秦岭云先生与先父林锴共事几十载—翰墨和鸣”条幅,以缅怀秦岭云先生。

秦岭云先生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作出的贡献,是我们这代人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的。

原载《中国美术》20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